在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来源 :江苏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通过构建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理论模型,对中国14所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2424份有效问卷进行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后发现,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和学术规范都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学术规范影响最强,科研实践影响最弱且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生培养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部分中介了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中介效应达到76.85%.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制度的执行力度、提升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的质量、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自信心等.
其他文献
学科评估是促进高校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面向应用情境的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与集群知识生产模式正驱动大学学科组发生重大变革,无边界学术组织与动态衍生学科群正在成为学科组织的高级形式.针对学科评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尝试构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驱动的“学科评估”发展演进框架.在分析现有高校学科评估体系在评估对象、评估方式、评估结果、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多元知识生产模式之间存在的多重价值冲突基础上,提出应积极探索新型学科评估方案:一是主动适应多元知识生产模式,构建基于学科群的复合型评估模式;二是淡化竞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对此,我们从其坚实基础、科学内涵、完整结构、显著特征就可略见一斑.
百年来,党中央根据管党治党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推进纪检监察领导体制改革,为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从而为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体制可以分为三种“理想类型”——属地领导、垂直领导与双重领导,其中双重领导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以属地为主的双重领导和以垂直为主的双重领导.各种领导体制面临的治理成本、负荷不一,并形塑出不同的监督执纪模式和效果,纪检监察机关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也会随之不同.而坚持党
寓言“寓意于事”,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和独特的教学价值.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选文在内容上以先秦寓言为主,注重故事性,兼顾文言与白话,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在编排上由白话过渡到文言,高年级选文凸显思维深度,课后“复现”类习题形式多样.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文本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以故事主体教学为主线,处理好课文与原文的关系,依据学段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知识问题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现有关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受到“重能力、轻知识”思潮的影响,忽视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和知识与思维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研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研究性教学的主张,难以为中国教学改革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重新确立“知识回归”立场,加强对研究性教学本质的解读,重建教学的基本共识,有助于对当下研究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进行纠偏.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为激发高校学术组织创新活力,中国部分高校逐渐进行学部制改革.学部作为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对指导学科分类、深入民主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中国工科研究型大学“工强文弱”的状况,应通过构建人文社科学部来引导和推动人文社科建设,但在学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发展定位不准、有效融合不够、院部职能协调不清等问题,要对学部进行有效定位,重视其运行模式和组织架构设计.
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价值行为的培养却是长期以来的一个难点.本研究通过叙事行动研究的方式,采取访谈、出声思维等技术,探索教育价值行为表达背后的信息加工系统;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提出以提升具身敏感性为核心,创设具身情境——捕捉价值行为——显化价值行为——强化价值行为为主体环节的价值行为培养路径.
新课程改革多年,各种实验异彩纷呈,在形式上的创新让人目不暇接.教师们在追求创新的时候,追求形式纷繁、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长此以往师生出现了疲态.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习原本的面目、真实的生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真正的学习过程,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才能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强调课堂状态的真实、自然,追求教学过程动态的和谐.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从学情和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相机而动,及时调整自己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阶段教授的学科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最为紧密的就是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在高校当中是一门基础课程,与其他的科目相比大学语文更重的是能够承载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首先明确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由此提出推进其文化渗透的具体实施路径.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是大学教学改革难以回避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教学改革长期以来却忽视教学实践的真实场域与大学教师的发展需求,难以抓住教改“痛点”,亦无法为教师提供适切与可持续的教学支持,导致大学教学失去具有普遍意义、指向“良好”的教学合理性.奥克兰大学良好教学框架描绘了良好的大学教学的理想样态与实践图景,提出良好教学应立足于大学教学的合理性,而非引导大学教师追求卓越的教学水平,并通过开发一套面向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体系来描述什么样的大学教学是合理的,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以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