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不过就一个普通的字,现在许多人都感叹爱的缺失,特别对于小孩子来说,更多的人觉得他们因为年龄小,再加上家人的呵护,并不懂得爱。但是,在我教学生涯中,几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记得初当母亲,喜悦总是伴随着忙碌,工作的忙碌及带宝宝的经常熬夜使我常常上火感冒,兴许是职业使然,每次感冒伴随的总是一阵的失声。学校人手紧缺,可以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没声音也只能硬撑着上课。而这学期我所执教的是一年级的语文,孩子小,自制力本来就差,更谈不上什么自学能力了,所以一直以来,就是再没声音,我也总是扯着嗓子,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扮演着强者的角色。
今天,我的嗓子又哑了,一进课堂刚一开口就觉得难受,一个眼尖的孩子(也就是今天的值日班长)看到我难受的表情,毅然地站起来,大声的对班上的孩子说:“大家安静了,今天吴老师又没声音了,你看她多难受呀!”听到了这个意外的声音,我不禁对他投去了感激的一瞥,并报以会心的微笑。本来还在吵闹的孩子们看着我们俩的神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的,小脸上写满了对我的关心,看到他们这个样子,我忽然觉得他们长大了。我用沙哑的声音轻轻地对他们说:“谢谢了,我的孩子们!我知道你们是爱老师的,对吗?”孩子们大声说:“爱,我们爱您!”刚说完又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吴老师,你小声点儿讲吧,我们听得到。”其它孩子一个劲儿地点头。看着他们那股认真劲儿,我一下子来了灵感,说:“好,今天老师就不多讲了,好好享受你们的爱喔!”今天我要上的是新课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我把本来精心准备的导入、过渡语全部删掉,直接在黑板上写到下了简单的教学环节:
(1)请打开第17课,借助拼音大声读全文。
刚写完,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朗读起课文来,我在他们中间来回地走动,记下他们朗读时容易读错的字,指导学习小组长带着本组朗读有困难的同学一块儿读。孩子们读得可带劲了,5分钟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班上的孩子大多数都读了三、四遍,连最慢的孩子也在学习组长的帮助下读完了整篇课文。我摇响了手中的铃鼓(这是我和孩子们之间早已形成的默契,只要我的铃鼓一摇,他们就知道要停下来了),原本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向他们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竖起了我的两个大拇指,乐得他们嘴都合不拢。我转身又在黑板是写下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步骤:
(2)和同桌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找出课文中的认读生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4)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老师手中的生词卡片。(正音)
(5)小小组合作,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6)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7)齐读课文,在小组里说说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呢?
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孩子们在班上的小老师,小组长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完成了我布置的教学任务。这是我上的最轻松的一堂课,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堂课,没有精彩的情境创设,没有我声嘶力竭的讲解,有的只是我们师生之间眼神无声的交流,那是他们对我浓浓的关爱,以及我对他们的赞赏。
还记得不久前在上口语交际《该怎么办》时,(大意是:小明每天帮王爷爷取牛奶。王爷爷过意不去,提出每天给小明一毛钱作为报酬,小明不收,王爷爷就提出说不让小明取牛奶了,小明为难了,说:“我该怎么办呢?”)我刚替小明把烦恼说完,同学们纷纷帮小明想办法。大部分是同意把钱先收下,攒下来再买礼物回送给王爷爷。有的说买按摩椅王爷爷累的时候到上面躺着多舒服呀;有的说在王爷爷生日的时候买蛋糕祝他生日快乐;还有的说买暖手袋,晚上看电视可以抱着暖暖手……说了好多好多。我给他们极大的赞扬。我估计这帮小家伙是把家里爷爷奶奶平时用的东西都说出来了,看着他们那股子热心劲儿,真是让人心里暖洋洋的。这一堂课同样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说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爱的阳光雨露下成长,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懂得接受别人的爱,而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懂得爱别人,是我们引导得太少,给他们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机会太少了。孩子们是纯真的、可爱的,老师的关爱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班颖蓉同学在她的周记里写到:有一天,思宇忘记带音乐书了,思宇的奶奶叫我帮她带到学校来给思宇,我本来不肯帮她拿给思宇,后来我就想到老师说要互相帮助,我就把书拿给思宇了,我心里很高兴。虽然她写得并不精彩,可是我却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朗读了她的作文,大大肯定了她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极力表扬她热心帮助同学的行为。看着颖蓉同学脸上焕发的神采,我知道,爱的种子已经在她的心里扎根。果然,她后来多次帮助同学,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爱,其实真的不难。我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孩子们每一个爱的举动,多给他们创造关爱他人的机会,用心地引导孩子,并无比真诚的赞扬他们。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在爱与被爱中幸福地成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特别喜欢“爱”的繁体字,因为它在其中加了一个“心”,有了“心”的爱才是真爱,我和学生的这些经历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记得初当母亲,喜悦总是伴随着忙碌,工作的忙碌及带宝宝的经常熬夜使我常常上火感冒,兴许是职业使然,每次感冒伴随的总是一阵的失声。学校人手紧缺,可以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没声音也只能硬撑着上课。而这学期我所执教的是一年级的语文,孩子小,自制力本来就差,更谈不上什么自学能力了,所以一直以来,就是再没声音,我也总是扯着嗓子,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扮演着强者的角色。
今天,我的嗓子又哑了,一进课堂刚一开口就觉得难受,一个眼尖的孩子(也就是今天的值日班长)看到我难受的表情,毅然地站起来,大声的对班上的孩子说:“大家安静了,今天吴老师又没声音了,你看她多难受呀!”听到了这个意外的声音,我不禁对他投去了感激的一瞥,并报以会心的微笑。本来还在吵闹的孩子们看着我们俩的神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的,小脸上写满了对我的关心,看到他们这个样子,我忽然觉得他们长大了。我用沙哑的声音轻轻地对他们说:“谢谢了,我的孩子们!我知道你们是爱老师的,对吗?”孩子们大声说:“爱,我们爱您!”刚说完又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吴老师,你小声点儿讲吧,我们听得到。”其它孩子一个劲儿地点头。看着他们那股认真劲儿,我一下子来了灵感,说:“好,今天老师就不多讲了,好好享受你们的爱喔!”今天我要上的是新课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我把本来精心准备的导入、过渡语全部删掉,直接在黑板上写到下了简单的教学环节:
(1)请打开第17课,借助拼音大声读全文。
刚写完,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朗读起课文来,我在他们中间来回地走动,记下他们朗读时容易读错的字,指导学习小组长带着本组朗读有困难的同学一块儿读。孩子们读得可带劲了,5分钟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班上的孩子大多数都读了三、四遍,连最慢的孩子也在学习组长的帮助下读完了整篇课文。我摇响了手中的铃鼓(这是我和孩子们之间早已形成的默契,只要我的铃鼓一摇,他们就知道要停下来了),原本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向他们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竖起了我的两个大拇指,乐得他们嘴都合不拢。我转身又在黑板是写下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步骤:
(2)和同桌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找出课文中的认读生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4)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老师手中的生词卡片。(正音)
(5)小小组合作,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6)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7)齐读课文,在小组里说说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呢?
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孩子们在班上的小老师,小组长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完成了我布置的教学任务。这是我上的最轻松的一堂课,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堂课,没有精彩的情境创设,没有我声嘶力竭的讲解,有的只是我们师生之间眼神无声的交流,那是他们对我浓浓的关爱,以及我对他们的赞赏。
还记得不久前在上口语交际《该怎么办》时,(大意是:小明每天帮王爷爷取牛奶。王爷爷过意不去,提出每天给小明一毛钱作为报酬,小明不收,王爷爷就提出说不让小明取牛奶了,小明为难了,说:“我该怎么办呢?”)我刚替小明把烦恼说完,同学们纷纷帮小明想办法。大部分是同意把钱先收下,攒下来再买礼物回送给王爷爷。有的说买按摩椅王爷爷累的时候到上面躺着多舒服呀;有的说在王爷爷生日的时候买蛋糕祝他生日快乐;还有的说买暖手袋,晚上看电视可以抱着暖暖手……说了好多好多。我给他们极大的赞扬。我估计这帮小家伙是把家里爷爷奶奶平时用的东西都说出来了,看着他们那股子热心劲儿,真是让人心里暖洋洋的。这一堂课同样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说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爱的阳光雨露下成长,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懂得接受别人的爱,而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之所以不懂得爱别人,是我们引导得太少,给他们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机会太少了。孩子们是纯真的、可爱的,老师的关爱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班颖蓉同学在她的周记里写到:有一天,思宇忘记带音乐书了,思宇的奶奶叫我帮她带到学校来给思宇,我本来不肯帮她拿给思宇,后来我就想到老师说要互相帮助,我就把书拿给思宇了,我心里很高兴。虽然她写得并不精彩,可是我却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朗读了她的作文,大大肯定了她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极力表扬她热心帮助同学的行为。看着颖蓉同学脸上焕发的神采,我知道,爱的种子已经在她的心里扎根。果然,她后来多次帮助同学,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爱,其实真的不难。我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孩子们每一个爱的举动,多给他们创造关爱他人的机会,用心地引导孩子,并无比真诚的赞扬他们。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在爱与被爱中幸福地成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特别喜欢“爱”的繁体字,因为它在其中加了一个“心”,有了“心”的爱才是真爱,我和学生的这些经历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