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陷阱的含意是众所周知的,即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的一种认识的片面性.如果移植到数学教学中来,那么初中数学学习中也就大量存在着种种“陷阱”.这些数学知识“陷阱”指的是在学生所熟知的内容中,找出那些按照思维习惯与知识水平,易于得出相反的或者是不完全的结论.这种问题往往针对学生掌握某种推理、某个概念、某种运算中的薄弱环节,在学生容易发生错觉的地方着手编拟,或是针对学生的习惯思维、思维弱点来设置障碍.这种问题像陷阱那样加上隐蔽的伪装,以假乱真,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有效地检测与暴露出学生的认知缺陷.
1“陷阱”的教育心理方面的视角分析
(1)从认知角度讲,“陷阱”可以诱发、暴露学生认知中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有助于教师及时捕捉、弄清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便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教学过程、方法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认知中错误、片面的观点,使之转化为正确、完整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2)从思维角度讲,针对学生某些不良习惯(粗心、片面、混乱等),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思维型陷阱”,并引导学生分析陷入“陷阱”的原因,从“陷阱”中冲出来,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从而训练、培养学生仔细、严谨、有序、灵活的思维素质.
(3)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讲,设置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陷阱”,并让学生经历“陷入‘陷阱’——冲出‘陷阱’——再陷入‘陷阱’——再从新‘陷阱’中冲出来”这一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掌握摆脱“陷阱”的方法.
(4)从情感角度讲,陷入“陷阱”是认知中知识、方法应用的一种错误、片面的表现,结果上表现为失败,情感上表现为痛苦.从“陷阱”中冲出来,认知上表现为获得新知,在结果上表现为成功,在情感上表现为欢乐和兴奋.在陷入“陷阱”到冲出“陷阱”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锻炼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陷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采撷
在数学教学中巧设陷阱,可以使学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使学生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和获取有益经验,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设“陷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1知识性“陷阱”
命题者设置此类“陷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类“陷阱”又因数学内容的丰富性而表现出多种具体形态.如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陷阱”的设置目的和作用.当学生看到题目涉及的内容都是自己熟知的,却又感到对问题捉摸不定,这样就在他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矛盾,于是产生了重新认知和求索的迫切要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因此可以说,“陷阱”成了促进学生进入智力发展最佳状态的一个诱因.由于内容与解法并不生疏,一旦识破机关,扫除障碍,获得正确答案之时,他会有骤然警醒的感觉,产生警示的效应,当然认识就深刻了.“陷阱”对于防错、防混、防漏、防偏、防僵化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功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手段,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深化,而且随之也可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沈康身.历史数学名题欣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林春.谈数学“陷阱”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陷阱”的教育心理方面的视角分析
(1)从认知角度讲,“陷阱”可以诱发、暴露学生认知中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有助于教师及时捕捉、弄清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便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教学过程、方法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认知中错误、片面的观点,使之转化为正确、完整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2)从思维角度讲,针对学生某些不良习惯(粗心、片面、混乱等),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思维型陷阱”,并引导学生分析陷入“陷阱”的原因,从“陷阱”中冲出来,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从而训练、培养学生仔细、严谨、有序、灵活的思维素质.
(3)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讲,设置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陷阱”,并让学生经历“陷入‘陷阱’——冲出‘陷阱’——再陷入‘陷阱’——再从新‘陷阱’中冲出来”这一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掌握摆脱“陷阱”的方法.
(4)从情感角度讲,陷入“陷阱”是认知中知识、方法应用的一种错误、片面的表现,结果上表现为失败,情感上表现为痛苦.从“陷阱”中冲出来,认知上表现为获得新知,在结果上表现为成功,在情感上表现为欢乐和兴奋.在陷入“陷阱”到冲出“陷阱”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锻炼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陷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采撷
在数学教学中巧设陷阱,可以使学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使学生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和获取有益经验,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设“陷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1知识性“陷阱”
命题者设置此类“陷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类“陷阱”又因数学内容的丰富性而表现出多种具体形态.如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陷阱”的设置目的和作用.当学生看到题目涉及的内容都是自己熟知的,却又感到对问题捉摸不定,这样就在他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矛盾,于是产生了重新认知和求索的迫切要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因此可以说,“陷阱”成了促进学生进入智力发展最佳状态的一个诱因.由于内容与解法并不生疏,一旦识破机关,扫除障碍,获得正确答案之时,他会有骤然警醒的感觉,产生警示的效应,当然认识就深刻了.“陷阱”对于防错、防混、防漏、防偏、防僵化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功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手段,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深化,而且随之也可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沈康身.历史数学名题欣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林春.谈数学“陷阱”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