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可能“快出成果”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na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你们教研组的经验介绍,提到要“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我们这一代遭逢社会动荡,被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耗费了太多的生命,到了真正能做些事的时候,往往已经精力不济。20多年前,我经常说,想多做点工作,要“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我总是觉得只要政策正确,大家都能遵守法则,教育是能健康发展的。
  中国社会经常用的新闻术语总是“形势喜人”,教育界的实际状况是“形势逼人”甚至“形势磨人”。这就不得不把重担子搁在我们这一代教师肩上,“紧迫感”这个词也就经常地出现在我的工作中。然而,往往刚刚开始考虑一件事该如何去做,已经有人把诱饵放在你的面前,希望你“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之类的口号经常地出现在各种人物的报告中,也登在公开传媒上,在中国,很多事都不难看到“大跃进”的遗风。在这样的压力下,浮躁之风大炽,教育界的粗制滥造也就开始了。有一回,无意间旁听一些同行研究课题的设想。从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变革教学方式的需要,等等,说的都对;接着说到课题完成后将会有多少“优势”,可以完成学校下达的若干任务,可以在区里“报成果”,可以与高校联署申报新的省级课题,可以署多少领导和教师的名……总之,“一鸡多吃”。我就想到,如果没有一点点所谓的“好处”,这种研究能不能成为“自觉”?如果真的一剑要磨十年,他们能耐得住吗?他们当然选择卖菜刀,一天卖上二三十把,只是卖的时候他们要把那把菜刀吆喝成剑。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太愿意到其他学校观摩,因为家家有成果,成果都来得又快又多。展厅布置得五光十色,展板做得典雅精致,你认为该有的,他全准备好了,你没敢指望有的,他已经描述出来了。这样的交流,有时会干扰按教学规律工作的教师,会让他们怀疑勤奋工作的必要性,进而丧失诚实工作的信心。人们一般只愿意做浮在水面的油花,不大愿意沉潜水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最大的隐患可能正在于此。
  时下,教育界受到的社会批评多于一般行业,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些批评是错误的,但是却轻易地打破了教育的平衡。社会误以为教育可以与工业农业甚至商业一样地“大跃进”,提出了种种违反规律的口号,比如“教育产业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争创世界一流”,等等。这些急于求成、急于事功的口号给教育造成的灾难,也间接影响了一线教师的工作。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下降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下降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加大了,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却被曲解了……
  20多年了,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有些方面甚至倒退了。就连我认为很容易解决的教育经费问题,至今仍然是画饼充饥,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落后的。社会流行的是一种“短视文化”,无论你宣传教育如何重要,他们也舍不得把钱花在明天的发展上。他们甚至要把这一汪水用来冲地立刻看到“干净”,也不愿用它去浇灌一棵树,因为他们总觉得,明天太遥远了。“我死之后任凭天塌地陷洪水滔天”,人们的心里,暗暗地这样想……
  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美国教师的话,他说:“我为美国在教学。”——原来,美国也有教师爱这样说话。热爱教育的人往往不需要豪言壮语,因为血管里流淌的是理想。我好像没有说过自己是在为民族为国家当教师,我总是认为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只是这件事可能和未来有关。正因为我的工作和未来有关,所以我想到,这是一件要用一生去做的事,它几乎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就像评价一棵树一样,你只能知道它长得健康与否,不必评论它什么时候可以长成“材”。
其他文献
课是有节奏的。课的节奏与内容主题、知识特点不无关系,更与教师对它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有关。有的课,平铺直叙单调乏味,大抵因为教师只把它当成了一项知识的传输工作。有的课,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教师能在关键处着力,响鼓重锤敲,能在简单处滑过,轻松悠扬。这样的节奏,令学生体验紧张刺激、感受舒适愉快,体会知识之美、学习之善。深度学习所主张的整体把握知识的地位与价值,在教学中就表现为课的节奏感。  俞正强老师在
作文内容    六年来,同学们就像一棵棵小树一样,茁壮成长起来。同时,也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毕业前夕.就来个“我写我”,再为自己的文章配插图,把自己画下来。如果画画有困难,就贴上一张照片。最后,可以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我写我”作文朗诵会。    设计理念    “习作是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劳动”,“习作”姓“习”;习作教学应克服过去程式化、技能化和“伪童真”的误区,更加关注
可能是由于出生年代的原因,一拿到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我脑海中出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舒婷那首洋溢着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的爱情诗篇《致橡树》,耳畔仿佛响起了那优美而又铿锵的韵律。看到前言部分《我是教师》以及书中通篇有关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师的对话,我更加确信,该书就是朱永新老师倾心奉献给广大教师的一首心灵诗篇,真挚、热忱,充满关爱和期望。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朱老师与教师们
圆子:  你好!我今年33岁,结婚快8年了。我和老公有两个孩子,大的跟老公的姓,小的跟我的姓,这是结婚前兩边父母商量好的。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小的是儿子,大的是女儿。老公有点介意,虽然嘴上没说,但我能感觉到他心里有一股怨气。我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由于家里催婚,认识半年就结婚了,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婚后的感情也广直很平淡。  自从生了儿子以后,我们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多,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常常会大吵一
从外形上看,山西男子高晓东是个彪形大汉,但他却有一双女人都自愧不如的巧手,为剪纸几乎走火入魔。他可以不吃不睡,也不顾家庭。面对这个丈夫,妻子闫芳怒了!一场夫妻大戏即将上演……丈夫为剪纸疯魔,你选我还是选它  1964年,高晓东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市赵家庄乡义唐村,从小受奶奶熏陶,酷爱剪纸。同村的闫芳喜欢唱歌跳舞,14岁就到剧团登台演戏,18岁时,能歌善舞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追求者如云。但闫芳没打算在周
2017年的春天注定是寒冷的,一阵一阵的冷空气自北向南侵袭着大地,侵袭着人们。3月7日下午,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聂建平发来微信:“程老师:今天凌晨宁老师走了。元月份去看他,还说好春暖花开的时候相约去踏春,想不到他突然就走了。”简直不敢相信,我立刻就发去微信:“太突然了!什么病?”聂建平回复:“癌症,是肝胆管瘤。”我说:“噢!天哪!”可恶的概念,可怕的病症,迫使我相信这是一个不可挽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为学校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劳动教育作为“
[争鸣]  本期栏目主持: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俞发亮  [主诗人语]一篇课文,不论在哪所学校,不论哪位教师执教,不论采取哪种教学形式,其教学内容有无最起码的规定?或者说,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有无最基本的知识能力要求?这对数理化来说不成问题,而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是大问题,至少现状如此。  在语文教学低效的局面还未扭转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推进的时期,教学内容的规定性(统一)与灵活性(开放),
每个班集体中都有“学困生”,作为班级体的管理者,班主任应如何正确转化“学困生”已成为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关于“学困生”转化的具体策略。  什么是“学困生”?即在班级体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学困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情感教主们就开始宣扬一种观念:如果你太在乎一个人,就不会被在乎。这样的逻辑没有问题,太在乎换来的是失去自我,自然不会被在乎。但我们今天要谈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另一个观念:当你不在乎关系时,你在关系里会更容易被在乎。  在现实的婚姻中,有很多人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践行这样的观念,看起来很无所谓,显得若即若离,时不时地回避、疏远和冷漠。然而,当他们表现出不认真的时候,内心却希望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