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握手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红军第四军。从人数上看,这是一次规模很小的会师,两支部队会师后,人数才不过万人左右。但从她对中国革命的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来看,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会师。她加快了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壮大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力量,并最终实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何长工——朱、毛会师的联络员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失利,毛泽东带领只剩千余人的起义部队开向井冈山。
  一路上,毛泽东非常关心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刚进入井冈山地区不久,便派出了得力助手、卫生队党代表何长工前往湖南与省委取得联络,同时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去向。
  何长工历经艰辛完成了向省委汇报的使命后,11月底辗转到了广州,却正碰上广州起义,城里一片混乱。好不容易打听到朱德曾在三河坝一带活动,广州往韶关的火车又不通了。
  之后,何长工躲在一个旅馆,苦等火车通车。整整十天之后,何长工才搭上了广州开往韶关的火车。这时已经是12月20日,离开井冈山已经两个多月了。
  一路旅途劳顿,风尘仆仆,当何长工赶到韶关时,觉得自己面目全非了,一下车就住进旅馆,接着急忙去洗澡。
  在这里,何长工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韶关驻扎的是范石生的十六军,这时朱德已经成功地利用他与范石生的同学关系,在范石生部队中隐蔽下来,并得到了范石生大量的物资和弹药补充。当时正好有几个十六军的军官与何长工在一起洗澡。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朱德就在犁铺头。何长工的呼吸都要停住了,想不到几个月来的辛苦,抵不上在这里洗一次澡。
  何长工三下两下洗完澡,看看钟,已经下半夜一点了,可是他又实在等不及天亮,便马上离开韶关向西北方向的犁铺头走去。但是,何长工没有想到,待找到朱德的司令部时,却被朱德的部下给绑起来了。
  幸亏一进司令部的大门便遇见了蔡协民。蔡协民曾与何长工在洞庭湖一带做过秘密工作,所以,何长工一见他便大叫“我是何长工”。
  蔡协民细一端详,赶紧给何长工松了绑,惊讶地说:“老何,是你,你怎么来了,委屈你了,你不知道我们寄人篱下过日子,不得不防啊!”
  何长工很快便见到了朱德和陈毅。何长工和陈毅是留法同学,对朱德则是久闻大名,今日才得一见了。
  朱德真诚地对何长工说:“我们跑来跑去就是想找一个像井冈山那样的落脚的地方,我们已经派毛泽覃同志去找毛润芝,如果不发生意外,估计已经到了。”
  目的达到,任务完成,何长工第二天便辞别朱德、陈毅和蔡协民等人,回井冈山复命。
  
  朱、毛会师的预演:“朱、张会师”
  
  朱德提到的派毛泽东胞弟毛泽覃上井冈山找毛泽东,缘于在这之前的“朱、张会师”。
  “张”是指在井冈山有“毛泽东的左膀右臂”之称的张子清。张子清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一营,是1927年10月23日在江西遂川大汾因遭到地主武装肖家璧袭击,与毛泽东失去联系的。
  失去联络后的张子清与副营长伍中豪带领部队到了湖南桂东县境内。此时,毛泽东已带领部队到了井冈山,而张子清却和朱德越来越近了。
  不知不觉中,张子清充当了朱毛之间的第一位使者。
  说到朱德与张子清的会师,由于当时特殊环境,使会师充满曲折和戏剧性。
  一天,张子清营游击到了桂东的南部,这里离朱德部所在地鹅形只有十五华里远。在这里,张子清营的连长鄢辉等人碰到了陈毅。
  陈毅穿着当地老百姓的长夹衣,在鹅形街上逢人便问:“这里有部队吗?”
  老百姓说有“土匪”,人数不多,在十几里路远的地方。
  陈毅与另一位高个同伴径直朝鄢辉连驻地走来。哨兵“哗啦”一声一拉枪栓,喝问:“你们是搞什么的?”
  陈毅反问:“你们是什么部队?”
  哨兵赶紧跑去向鄢辉报告:“连长,哨口上来了两个人,问我们是什么部队,我们没有回答他,看样子,两人都带了枪,红绸子都露出来了。”
  鄢辉一听,不敢大意,连忙带着几个人,叫他们子弹上膛,并叮嘱看见他一举枪就开火。他赶到哨口,问陈毅:“你们是搞什么的?”陈毅反问鄢辉:“你们是不是毛润芝的部队?”鄢辉一激灵,抽出手枪指住陈毅:“把手枪拿出来!”
  陈毅两人老老实实将枪丢到地上,又按鄢辉的命令,后退三步走,向后转,坐下。
  这时,陈毅开始自报家门:“我叫陈毅。”却不料鄢辉不知陈毅为何人,陈毅只好说:“我们是南昌暴动朱德的部队。”
  鄢辉不认识陈毅,却不能不知道南昌暴动和朱德,最起码,他知道南昌暴动是共产党发动的。
  鄢辉赶紧将陈毅带到张子清面前。
  张子清认得陈毅。四个月前在火炉般的武汉,他们有过一面之交,后来,陈毅随中央军校顺长江而下,追上了南昌起义的队伍,而张子清则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任三营营长,也是顺长江而下准备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得悉九江已被张发奎部封锁,便弃舟登陆,至武宁、修水待命,后来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张子清和陈毅都未曾料到武汉一别竟会在此时此地见面,双方都一愣,接着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那心情没法形容。
  陈毅离开张子清后将情况向朱德一说,朱德闻知是毛泽东部队的一支到了,很是兴奋,按他的意思,马上就要会会张子清,无奈天色已晚,他可是一军之长啊。最后,他派了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前往张子清部。
  这一晚,毛泽覃与张子清抵足而眠,彻夜长谈。几天之后,毛泽覃便肩负着朱德的重托,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络去了。
  第二天,张子清与副营长伍中豪一起,率三营的全部人马赶到了上堡,开始了为期一月的与南昌起义部队共同战斗,共同训练的生活。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部向湘南进军。22日,智取宜章县城,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宜章暴动胜利后,蒋介石急忙派“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率5个团直扑宜章。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不足千人,但他们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打垮了许克祥5个团。接着,又相继攻克了郴州、永兴、资兴、耒阳等县城。
  当湘南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时,因为敌人重兵反扑和湘南特委推行“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政策,起义遭到失败。权衡利弊,朱德不顾湘南特委的反对和阻挠,毅然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和湘南农军撤离湘南,向井冈山靠拢。
  这是一次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如果没有这次转移,恐怕就没有日后的朱毛会师了。
  
  毛泽东与肖克的会师
  
  确切得到朱德、陈毅分两路向井冈山靠拢的消息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加快了南下接应的脚步。
  4月6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离开桂东沙田,向汝城(当时叫桂阳)进发。途经两县交界的寒岭界,与守敌何其朗好好地干了一仗。
  何其朗是汝城宣抚团的团长,在寒岭界构筑了坚固工事,号称千人,日夜防守。4月6日清晨,何部正吃早饭时,毛泽东兵分三路,同时发起攻击。敌人匆忙丢下饭碗,端起枪,但在寒岭界早晨的大雾中却不知对手在何处。这时,四面枪声炒豆般响起(实际上群众在炼油桶里放鞭炮),敌军一触即溃。
  8日,毛泽东攻占了汝城县城,又击溃了敌军胡凤璋的两个排。
  几仗下来,朱德已无后顾之忧了。
  9日,太阳刚出山,毛泽东见掩护朱德的目的已达到,撤出了战斗,转到资兴龙溪洞休整去了。
  毛泽东一路南来,虽然和朱德的部队配合得天衣无缝,但却未见朱德部一兵一卒,直到龙溪洞才遇见了第一股湘南部队,这支部队就是肖克带领的梭镖营。
  肖克率领的梭镖营在湖南宜章的西南山区里四处打土豪。两个多月后,“国军”南北夹击,这个只能在山里面伸胳膊动腿,仅有80支枪、300支梭镖,男女老幼加在一起才600人的梭镖营,处境就很艰难了。
  用肖克的话说:“当时我们和上级领导失去联系,又远离家乡,就像没有娘的孩子一样,不知怎么办才好。”
  当时肖克只能估计朱德是往东走,但他确切地知道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就在东边的酃县一带。几经商议,他们决定向东去,又几经曲折,到达了资兴县境的龙溪十二洞。
  肖克到达龙溪洞遇见的第一个人是陈毅安。当听陈毅安说他是“毛师长的队伍时”,肖克明白,他们是孤雁投群了。
  毛泽东更没想到,他的目的是来接朱德,在未见朱德之前,却接到了一支要找朱德的部队。听完肖克的汇报之后,毛泽东不由对肖克另眼相看,他对肖克梭镖营大加赞赏,拉着肖克的手,高兴地说:“好哇,没接到朱德,接到个肖克!”
  不经意之中,肖克带领的这群离群孤雁成了与毛泽东部会合的第一支湘南部队。
  
  陈毅与袁文才、王佐的会师
  
  何长工与朱德取得联络回到井冈山后,被派去做袁、王部队的改编工作。改编袁、王部以后,他又带着袁、王部队跟着毛泽东南下湘南。
  3月28日,何长工、袁文才、王佐带领工农革命军第二团由酃县中村出发,日夜兼程,向资兴方向赶去,阻击北犯的粤军,掩护陈毅率领的农军。
  在资兴,何长工遇到了邓允庭、李奇中的第七师。同时,也在资兴滁口打了入湘以来的第一仗,对手是范石生。
  因为朱德在与范石生告别时双方曾有以后不互相为敌的约定,因此何长工的部队与范石生的部队对垒时颇为“和气”,范石生的部队甚至连工事也不做,而何长工看在他是朱德老朋友的分上,打了以后就走,抓到俘虏也不缴械。
  与何长工相比,陈毅的对手可就难缠多了。
  首先,陈毅的队伍远不如何长工的精干,他的队伍由农民组成且不说,还有大批的家属,甚至还有整个湘南特委机关。而且,尾追陈毅的是国民党第十三军以向成杰为师长的第二师。就是这个师,在陈毅上井冈山后,还一直成为井冈山的主要敌手之一。
  陈毅且战且退,到了资兴城,不得不打一仗了。
  战斗是那种可以想象得出的激烈。农军虽然拿出了毒日头下作田的劲头,但这毕竟是打仗,他们拿惯了锄把子的手,拿起刀枪来就是不如“国军”顺手。
  正当陈毅感觉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何长工、袁文才、王佐,还有邓允庭从斜刺里杀了出来。
  血战之中相见,陈、何二人都无言,想象过无数会面的情景,就是没想到过这种场面。
  “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
  与陈毅相比,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要顺利得多。
  朱德是3月29日从耒阳出发的。也许是朱德在湘南闯下的名头太大了,所到之处,竟然不战自胜。沿途的挨户团、保安队之类的地方武装,闻风丧胆,连安仁县县长周一峰听到朱德驾到,也弃城夜逃。
  朱德率领部队早早地赶到了酃县的沔渡,但他的心情却一点都不轻松:陈毅他们怎样了?此时,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为掩护他东进,也还留在湘南。
  4月中旬,朱德终于等到了陈毅,而让朱德感到意外、惊喜的是,何长工也来了。
  故人相见,特别是经过了生死未卜与磨难的故人相见,更是分外的亲热。在沔渡小街上的一间民房里,陈毅、何长工、袁文才、王佐会见了朱德。袁、王两位初见朱德都有些愕然:原来名震湘赣的朱军长,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威风八面,而是和他们手下一个农民老表差不多。
  大家都关心地问朱德:“这次没有损失吧?”
  朱德呵呵笑着说:“很好,没有受损失,就是忙得没有时间理发,胡子也长得盛了。不过家当还是很大的,缴到了武器,队伍也扩大了,干部也充实了。”
  人们的担心并非多余。只是朱德之所以能从安仁到酃县有这么轻松,因为有毛泽东在他后面出了不少的力。
  朱德进入酃县,湖南吴尚的第八军也穷追过来。毛泽东发现这股敌军后,和张子清(这时已升任团长)在酃县的接龙桥布置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
  接龙桥战斗结束,毛泽东明白他们南来湘南的使命也基本结束了,他对井冈山的思念急切起来。4月18日,他带着部队返回到了宁冈。
  然而,毛泽东刚回到宁冈,就听到朱德、陈毅两部均已到达酃县沔渡的消息。他按捺不住想快些见到朱德、陈毅的心情,马上带着第一团三营一连又匆匆赶往沔渡。
  经过一个月的奔波辗转,毛泽东、朱德两双大手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在砻市的龙江书院文星阁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我们今天知道,参加那天会见的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王尔琢、何长工、何挺颖、宛希先、伍中豪、龙超清、袁文才、王佐、胡少海、刘辉霄、邓允庭、龚楚等等。这天的会见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共商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有关事宜。
  朱毛合二为一,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其威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以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人以为朱毛是一个人。
  “文革”期间,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是朱毛友谊的最好佐证。
  1971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调动。20日,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八大军区司令员,毛泽东指着身边坐着的朱德,充满感情地对这些将军们说道:“这是我们的好司令、红司令,不是黑司令。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是连在一起的。”
  读了井冈山这段历史就知道,毛泽东说的是肺腑之言。
  
  激流归大海
  
  如果“朱毛”代表的仅仅是朱德和毛泽东两个名字,那么这个并不很特殊的聚合词也许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然而朱毛会师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支起了一方新的舞台,这就使得“朱毛”有了非同一般的含义。
  1928年5月4日,朱德、毛泽东两军会师庆祝大会在宁冈砻市隆重举行。
  何长工当时是庆祝大会的司仪,他回忆说:
  “一清早,人们就川流不息地向会场走来,不到10点钟,二十里外的部队也赶到了,会场挤满了人。部队和湘南农军一万人,群众也不少!”
  “10点钟,由党、政、军、工、农各界组成的主席团走上了主席开台,我便宣布,大会开始,放鞭炮!从树顶挂到地面的鞭炮立刻响起来,经久不绝,排列在主席台前的成百个司号员一齐吹响军号,号音整齐嘹亮,队伍威武雄壮。”
  “军乐奏完,大会执行主席陈毅同志讲话了,他还宣布了全体部队改编为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军下编三个师,九个团,并决定了军师团的干部名单。”
  “朱德同志接着讲话,接着毛泽东讲话。第四军参谋长王尔琢同志讲了一番军民关系后,毛科文、宋乔生、王佐农等各方面的代表都讲了话。”
  有人说,朱毛会师后之所以定名为第四军是缘于叶挺在北伐时为第四军创下铁军的威名。不到一个月后的5月25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依中共中央之意更名为中国红军第四军。
  会师大会上,按照上级的指示,宣布朱德任红四军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军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军参谋长。军以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共3个师9个团,一万余人。
  朱毛两部的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开创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新局面,推动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继续向纵深发展,使整个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
  粟裕大将在总结朱毛两部的会师时说:“井冈山会师,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区的斗争,而且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责编/何之
其他文献
做米饭“五加”法     文 穆永初      加茶:用茶水煮米饭,可使米饭色、香、味、营养俱佳,并有去腻、洁口、化食和增添维生素的好处。做法是:根据米的多少,取0.5~1克茶叶,用500~1000毫升开水泡4分钟,然后滤去茶叶。将茶水倒入淘洗好的米中,按常规入锅煮即可。   加醋:煮熟的米饭不宜久放,否则,饭很容易变馊。若煮饭时按1.4公斤米加醋2~3毫升的比例放些食醋,可使米饭易于存放和防馊,
期刊
癫痫病怎样治疗     《老友》专家门诊:     我孙子今年6岁,出生40天左右曾患过脑出血,最近突发眼花,经检查为症状性癫痫,有医师说随年龄增长可能还会加重。请问应怎样调理,以控制其加重?宁都县·何××     何××同志:     根据你的来信所述及脑电图纸分析,我同意诊断你孙子患有“症状性癫痫”。理由是:     1、临床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眼花头昏、嘴里喃喃重复一句话,事后恢复正常,发作
期刊
午后的光线在客厅烘托出一丝暖调。王全禄刚刚午睡起来。他今年90岁了,眉宇间的刚毅,依旧洋溢着那种从烽烟战火中九死一生百战归来的骁将才有的令人震慑的豪气。   “我就知道党和政府不会忘记我们的,好,好!”听明来意后,坐在沙发上的王老忙用拄杖挣扎着站起,握着记者的手,高兴得直笑。   王全禄,正师职军队离休干部。他11岁参加革命,曾参加长征、抗战、解放战争。在此期间,他由一名叫化子孤儿逐渐成长为一位坚
期刊
民间流传的一些养生格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读来饶有趣味,今选抄如下: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从不同角度,提醒人们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又如:“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贪吃贪睡,添病减岁”,“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饥不暴食,渴不狂饮”,“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少吃多餐,益寿延年”。这些提醒人们注意吃饭的“量”,把
期刊
“秋翁”是电影《秋翁遇仙记》的花匠。1997年,前抚州市文联主席吴林抒为我写了一篇《文化宫里的秋翁》一文,发表在北京《中华之魂》杂志和《抚州日报》等报刊上。从此“秋翁”就成为抚州市老工人对我的昵称,我虽愧不敢当,但也大胆地以此为我的笔名。   “秋翁”从事工人文化宫工作50多年,现年91岁,身体尚健,思维清晰,头发虽白,但精力充沛,虽听力下降,可近距离仍能对话。曾被省、市、区老年体协评为健康老人。
期刊
安源诗稿     ○陈菲     安源     1898年,北京紫禁城,     透出维新变法的风声,     吹进了山峦起伏的安源。     开矿蓝图标出总平巷,     构架起实业救国的新支点。     如同一枚硬币具有两面:     安源煤既能将工业文明冶炼,     又渗透矿工斑斑血泪的浸染。        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     三条叱咤风云的湖南汉子,     怀揣马克思主义的
期刊
悠扬动听的音乐不但能使人们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身心健康。因为音乐可调整人们情绪,排解人们的忧郁感,促进机体代偿能力,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早在古埃及时代,就有人把音乐称为“灵魂之药”。我国古代也有“以戏代药”、“乐疗”等以音乐养生之做法。传统中医理论以音乐养生疗疾,更是源远流长。《晋书·律历》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
期刊
骑驴子     近来,驴在法国突然吃香起来,马赛等城市的宠物商店,开始出售、出租驴子,而骑驴者大多是下乡郊游的老人。一位拥有两匹驴子的60岁老翁说:“驴子生性老实,脾气温和,步速又慢,对老年人尤为合适!”     泡“浮箱”     “浮箱”是以玻璃钢为原料制成,内注一定浓度的盐水和天然芳香剂。当老年健身者赤裸身体浸入“浮箱”后,即处于半浮半沉的“绝妙状态”。箱门关闭后,水温渐渐升高,香味愈来愈浓
期刊
延缓衰老的对策      延缓衰老,首先要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心理平衡,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当的体育运动,加强自我保健,从而为延缓衰老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适当应用抗衰老药物也是有必要的。     1、树立正确的抗衰延寿观。只有正确地认识衰老的机制,主动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延缓衰老的进程。有人将抗衰延寿的经验总结为“运动为纲,情志顺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用药为辅,防病身强”。    
期刊
周恩来总理功高盖世,永为亿万人民怀念,他的人格风范广为世人敬仰。刘九洲是江西于都县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就在周恩来身边担任警卫员。他亲历的几件往事,周恩来的伟大人格,让刘九洲铭记一生。     崂山遇险     1937年5月,身任党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要到西安同国民党谈判。在那艰苦的年代,不像现在这样有小轿车,革命圣地延安只有几辆大卡车,还是旧的。启程时,周恩来的随行人员有红军副总参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