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直观操作,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准确地掌握好数学概念是学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关键。文章结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课,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建构概念,体会概念,深化概念,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直观操作;概念教学;有效性
  一、探源
  笔者认为“认识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如何将概念教学演绎得扎实而生动,成为一线教师新的关注焦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备课时,我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什么是平均分
  顾名思义,“平均分”是指“平均”地进行“分”。本节课建构的“平均分”概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在实际平均分配实物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按每份多少,一份一份地分;另一种是按平均分成的份数,一个一个地分。本节课的教学是按每份多少,分成几份。
  (二)学生对于平均分了解多少
  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小调查,有的学生在学前接触过平均分,就是简单地把一些物体分给小伙伴,在分的过程中,都是用实物进行分配,只不过没有真正接触“平均分”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已经对分东西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上一年级学的“分与合”的知识,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积累了很多对于“平均分”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进行。
  (三)教学平均分的意义何在
  “认识平均分” 是苏教版“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须先认识平均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教学好“平均分”的内容在除法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四)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但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动手操作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思维更多地依赖于表象的支撑。所以学习二年级的数学概念,笔者认为动手操作必不可少。“平均分”的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是第一次接触,通过操作活动让抽象的概念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更加有效。
  二、再现核心教学过程
  基于这些思考,笔者想要给学生搭建一个理解“平均分”概念的平台,使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具体设计了三个直观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一)操作一:初步“感知平均分”
  1.分6个桃子。请学生把6个桃子分成2堆,用6个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并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会有以下三种分法:
  1号:○○ ○○○○
  2号:○○○ ○○○
  3号:○ ○○○○○
  二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把6个桃分一分,先感知6个桃是“怎么分”的,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理解,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平均分。根据学生的分法,强调每堆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就叫平均分。接着请学生把6个圆片平均分,学生出现了以下两种分法:
  1号:○○ ○○ ○○
  2号:○ ○ ○ ○ ○ ○
  随后提出平均分可以平均分成2份、3份、6份,甚至更多,但不管平均分成多少份,每种分法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是一种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活动,继续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平均分”概念的逐渐内化,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二)操作二:“每几个一份分”体会平均分
  学生拿出8个圆片平均分,注意:每次拿2个圆片,分完为止。还可以这样分:可以每人分4个,分给2人;也可以每人分1个,分给8人。
  随后得出结论:我们可以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来分,但是分的结果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通过动手操作,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学生对 “平均分”的概念有了更为厚实的表象积累。最后的小结,再一次联系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强调平均分的概念,不管怎么分,最后都要落脚于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操作三:深化理解,学会“平均分”
  请学生把12 根小棒也按每几根一份进行平均分。 会有5种分法:把12根小棒按每1根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12份;每2根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6份;每3根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4份;每4根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3份;每6根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2份。
  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到理解这些小棒在分法上的相同点是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不同点是它们每一份的根数不一样,它们每次分的份数也不一样;还发现每一份的根数越来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少。
  这次的操作活动分的总数变多了,更具有挑战性,但是有了上一次的操作体验,学生操作时更加自如,能在活动中对平均分有更深入的体会,并且通过观察总结出总数相同,每几个一份分和分的份数之间的关系,思维又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促思   (一)直观操作,建构概念
  一开始的分桃情境,让学生主动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动手操作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把6个桃怎么平均分呢?”再次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为后续深入研究“平均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把5种分法进行分类,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清晰地建构起对平均分本质的理解。“3种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呢?”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也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平均分”的内涵。
  (二)直观操作,体会概念
  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平均分”概念的逐渐内化。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可以按每几个一份来分,并且让学生交流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完整表述自己分的方法和结果,也是使平均分的方法得以内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按每人分2个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扩充,增加按“每4个一份”“每1个一份”来分,使“平均分”的概念在增加的操作和思维活动中有了更为厚实的表象积累。最后的小结,再一次联系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强调平均分的概念,无论怎么分,最后都是落脚于每份同样多。
  (三)直观操作,深化概念
  在分12根小棒的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把12 根小棒也按每几根一份进行平均分,先想一想,你打算几根一份地分,可以分成几份”。学生在开放的操作环境中,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的句式来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从直观操作到抽象描述,进一步深化了平均分的概念。操作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初步渗透了总数不变,“每份数越大,份数就越少;每份数越小,份数就越多”的规律,虽然这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发展了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礎的部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充分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平均分”的体验并不是一张白纸,多多少少都有分东西的体验,而且比较熟悉的是“分得公不公平”。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建构“平均分”的概念;三次直观操作,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通过操作,学生经历了“平均分”的过程,感悟了“平均分”的方法,描述了“平均分”的结果,一步步深化了“平均分”的概念。
  笔者认为,在这节课上,正是有了直观操作的平台,“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才真正具有生长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同时,学生的数学理解更加清晰,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才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有荣.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甘肃科技,2015,31(03):74-76.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職英语技能大赛是中职师生英语教学水平的竞技,也是职业英语教学理念和经验交流的展示平台,它对于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影响大赛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参赛选手的选拔是决定大赛奖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本文拟就中职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的选拔进行探析。  【关键词】中职英语技能大赛;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团队意识  【作者简介】徐军,甘肃省民勤县
【摘要】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听力的提高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之一,也一直困扰着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商务英语的听力练习中运用关联理论,将被动的转化为主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商务英语听力学习的效果,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用英语有效地去沟通、交流。  【关键词】关联理论;商务英语;听力教学  【作者简介】刘洋,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基金项目】《
【Abstract】The research mainly aimed to find out that whether students who had access to large amounts of English fiction and non-fiction texts such as English novel, science books or newspapers would
【摘要】自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西方世界贸易往来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文化和思想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形象,成了当前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翻译,尤其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本文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选取《聊斋志异》宋贤德英译本,分析其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的处理,探索如何在微观层面上实现三维转换。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聊斋志异》英译;文化专有项
【Abstract】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in our life. It is also reflected in our daily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analyzes some of the reflec
【摘要】随着当下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将语境理论融入到当下的英语教学体系当中,从而培养学生们在英语词汇方面的积累程度和积累量。此外,对于学生们来说,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学习当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把语境理论融入到的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一个单词的具体意思,从而缓解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提升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境理论;英语词
【摘要】作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语法教学效果与效率的高低,不论是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其今后的英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其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需求与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需求,科学引用情景教学策略来构建更生动、高效的英语课堂,以此来促进语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作者简介】甘昀,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前言  具体来讲,情景教学
【摘要】中国诗词之美,不仅在于其选词造句的考究、语言表达的精妙,更在于其本质和灵魂所展现出的境界的意蕴无穷。故而,衡量译语作品的优劣是以能否真正探究到并再现出原作境界为最高标准的。好的译者要善于综合运用适当的策略使译作呈现出可与原作相媲美的境界,引领译语读者真切感受到中国诗词的精髓之所在。  【关键词】诗词英译;境界再现;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刘韵(1986.0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
【摘要】本文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为例,分析新闻标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阐述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以对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新闻标题特点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CNN新闻 新闻标题 修辞  新闻标题是整篇新闻内容的精髓和浓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能更好的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当今是网络全面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先浏览了网络新闻标题,读者才有可能选择点击阅读该条新闻。而修辞格有推波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和以往相比着重增加了语音教学设计环节,本文基于此现状,列出了目前大学语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教学设计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反思。其目的在于帮助从事大学英语基础教学课程的老师更好的分析和设计语音课堂环节和活动,增强学生语音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音教学;语音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付天宇(1991.4-),女,辽宁盘山人,汉族,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助教,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