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流中“语感”的培养与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a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在语言交流中往往忽视“语感”,影响语文学习和考试。作者就“语感”的特征及“语感”的培养与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交流 语感 培养与运用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13题,考生正是运用语感能力甄别出①②⑤句中把“目不暇给”、“曲突徙薪”、“火烧火燎”误用为“目不见睫”、“厝火积薪”、“安步当车”的,从而迅速解出正确答案。由此可见,语感不仅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提高高考应试能力的手段之一。
  1.什么是“语感”
  所谓“语感”,是指对语句、词语表达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等的反映,是人们通过实践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能力。古人强调“学贵有悟”,这种“悟”就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不经过逻辑上精细的推理分析,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感知从而获得整体上的认识理解,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正是“语感”。我们常有这种体会:阅读一篇文章并不用语法规则和其他语文知识进行专门的分析,敏锐地判断其正误优劣,知道哪些段落写得妙,哪句话中的词语用得好,这种对语言材料整体性、综合性豁然贯通、心领神会的把握,靠的就是“语感”。
  2.“语感”的特征
  2.1是感悟性。“语感”着重在“悟”,“悟”就是对语言意义的深刻直觉。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意会”,一种“心知其意,口不能言”的感悟,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经验性领会。如1990年的一道高考题,让考生调整排列出“她是国家队里的一位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的优秀的女教练”句子的正确语序,即使不懂语法理论,不知道多项定语语序的排列规则,只凭借平时的语言经验,也可迅速确定答案,这就是“感悟”的魅力所在。
  2.2是敏锐性。“语感”的“感”往往表现为在一瞬间就把握住某种语文现象本质特征的那种“顿悟”。它一般是在语境具有不明确性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突破常规的定势,“跳跃”过某些思维阶段,因而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的“世间学问之悟亦似云开电射”。用语感解决语言运用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往往比运用理性分析迅速、轻松。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第14题A项,考生仅凭语感,马上意识到它把“自……以来”和“从……以后”杂糅为“自从……以来”,精准纠错,事半功倍。
  2.3是模糊性。“语感”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表现为多种语言感知能力的综合,因而它对语言现象的把握往往呈现一种“模糊”状态。语言现象千姿百态又千变万化,具有不确定性、变化性和随意性。用“语感”解决语言运用中的某些问题,体现了人们对于语言的不确定性、变化性和随意性等模糊因素的一种感性把握。同上第14题的B、D两项,语感好的考生,能轻松判断出B项有宾语残缺的语病,D项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开始的一瞬间,语感的直觉提示让考生觉得此两项“很不对劲”,问题处于“模糊”状态,然后用已有知识经验验证,问题就变得清晰。
  3.培养“语感”的途径
  3.1在朗读中“品味”。对高中生语感的培养,朗读是最好的方式。好文章不品不知其味,也就不知其美。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能真正读出其中的“味道”。朗读可学习文句组合的方式方法,可培养体味文学作品感情、韵味的欣赏能力。朗读时要目观、口诵、心维同时进行,这样对语句内涵的体会才渐见深刻。朗读可让学生投入角色,深入情境,得到感情上的共鸣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养成经常朗读的好习惯,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3.2在训练中“领悟”。叶圣陶先生常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训与练的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训的目的是直言不讳地指导学生认识知识规律,练的目的是让学生熟能生巧地掌握知识规律。训练时要挖掘出教材和教辅中的语文因素,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感受——领悟”环节上设计高效的训练方式。
  3.3在思考中“顿悟”。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勤奋思考,学生正是通过勤奋思考才体味出语文的“味道”。语文的味道,常常是领悟在“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顿悟”阶段。训练是能力的积累,思考后的顿悟常常表现为思维水平质的飞跃。思考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使学习者觉得认识加深了,目光敏锐了,眼界开阔了。从语文学习角度看,只有训练而没有思考的语文学习,最终归宿是“死读书”“读死书”。只有思考顿悟,才是语文学习的上乘境界。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学生对基础知识从初悟到深悟的系统化学习。“语感”的培养应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应与理性分析相辅相成。“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刘连庚.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1).
其他文献
摘 要: 耶律楚材是一位汉化很深的契丹族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碰撞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其特殊的家世和经历使他具有混融交织的多元文化身份,在诗歌创作上,耶律楚材主张“反对浮华,崇尚古雅”,“追求壮阔,崇尚刚健”,其诗学观亦具有胡汉并重、多元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 耶律楚材 创作观念 胡汉并重 多元融合  耶律楚材身为政治家、文学家,一生与诗歌为友。虽然他没有留下专门的诗歌理论著述,但是他在许多诗
摘 要: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欣赏、感悟及实践运用能力教学,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学修养。高中语文与高职语文最大的区别在于高中语文知识量大、涉及面广、文学性强,而高职语文则在学习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文化知识,使得高职毕业的学生具备专业发展所需的语言文字实践运用能力。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应从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培
摘 要:许多工作在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反映仁爱版的初中英语教材教学难度大,学生学起来较为吃力,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实际上,这与教师教材整合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息息相关。一名优秀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联系新旧知识,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整合和拓展。这样学生学起来才能由难变易、化被动为主动。本文主要探讨教材整合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及整合思想,广大初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让难教变成好教,难学变为
摘 要: 陈子昂是盛唐气象的引领者,其在唐代有很高的文学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到了明代,陈子昂在文学界的地位一落千丈。目前学界多对陈子昂在唐代的地位进行分析,其在明代的地位明显不及唐代,对这一现象鲜有探讨。作者认为陈子昂在明代的地位远不及唐代高,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 陈子昂 唐代 明代 地位  陈子昂开一代之风气,他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提倡“汉魏风骨”和“正
摘 要:基于符号学的跨学科性、神秘性及空白空间和不确定性,《达·芬奇密码》一书中以大量的符号为噱头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也吸引了大量的学者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总结了《达·芬奇密码》中的“符号”系统线索,同时就作者以“符号”为线索进行创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符号学 《达·芬奇密码》 皮尔斯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的创作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不是要传达给读者什么,而是考虑如何向读者传达,写此书
摘 要: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但同时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教学现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教学现状 有效性对策
摘 要: 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其国际化的发展有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共同推动,其中外部环境包括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下高等教育需求的膨胀;内部因素主要来自英国政府和高校,英国政府有发展经济、扩大自身国际影响与文化交流的需要,对英国高校来说,发展国际化教育不仅增加教育经费,同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英国教育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动因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摘 要: 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其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人文价值。本文主要就目前我国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积极的措施。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重点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作者的新感受和情怀都是通过古诗词表达出来的,假如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不
摘 要: 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服务对策,旨在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阅读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阅读服务  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开放、即时、多元、互动的全新的阅读体验,使得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化阅读在大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学生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纸本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
摘 要: 初中生的主要特点是各方面正处于成长期,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格形成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出关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质量提升 建议  初中生刚从懵懂的小学过渡到中学,具有一定基础知识,正处于叛逆期,同时是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