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派中的“先锋派”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ale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人类的音乐史册,在音高一和声技法上的“革命”,可谓音乐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漫长的“革命”之一了。通过线性逻辑和组合逻辑这两种多声思维和技术手段,无疑使贝多芬即使在调性功能和声体系盛行的时期,仍然能凸显出自己音乐中的独特个性和鲜明风格,这不仅表现在其和声思维中,也表现在他具体的写作技术上,这两种逻辑显然是贝多芬在音高一和声领域创新、探索的两个重要途径和标志。
  【关键词】古典主义 和声创新 非功能逻辑 组合逻辑 线性逻辑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作为18至19世纪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音乐史上“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巨匠,其音乐创作涉及器乐独奏、室内乐、交响曲及歌剧等众多领域,其音乐中所流露的崇高的人文思想、深邃的哲理和极具震撼的坚强意志一直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如:美国作曲家的精神之父查尔斯·艾夫斯,他象贝多芬一样,追求柏拉图式的思想理念,他的《第一交响曲》常令人联想到贝多芬的音乐。20世纪新维也纳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勋伯格虽然他承认他已经放弃了过去的音乐审美理念,但仍公开宣称贝多芬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老师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上半叶德彪西之后最伟大的三位作曲家之一的巴托克,其音乐被认为是“晚期的贝多芬和成熟期的德彪西音乐的一种结合”……可见,从观念到技法,从时代到风格,贝多芬对后人的影响事实上远远不止开“浪漫主义之先河”,这种影响可谓惊人和深远。
  贝多芬一生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要完成于他音乐创作的中期和晚期,如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六首弦乐四重奏和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等重要作品。作为身处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自然也受到了在当时音乐创作中居统治地位的调性和声功能逻辑思维的较大影响,这在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但这并未阻挡住这位音乐巨匠的探索脚步和惊人创造力。
  在对贝多芬中晚期音乐作品中和声思维和技法的分析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传统调性功能和声体系盛行的18至19世纪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贝多芬中晚期和声中实际上已经存在明显的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中非常普遍的非功能逻辑思维的创作特征,显然,这是贝多芬区别于同时期众多古典主义作曲家的个性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更是贝多芬大胆革新、勇于探索的有力例证。
  为此,本文以贝多芬中晚期音乐创作为切入点,通过广泛考证和对比分析,对贝多芬中晚期音乐作品中和声的非功能逻辑思维特征进行综合的梳理和归纳,以加深对贝多芬中晚期音乐创作以及西方前调性时期和声中的非功能逻辑思维和技法的再认识。
  
  组合逻辑
  
  和声逻辑用以控制和声的运动,组织和声材料,形成和声语言,在音高——和声领域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组织作用。而调性功能逻辑作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和声逻辑思维和技术手段,无疑成为当时作曲家们主要的音高——和声组织方式,其特点是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以三度结构原则构成的和弦为材料,以主和弦与各级和弦的功能关系为序进原则。
  在调性和声功能逻辑之外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贝多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和声语言,组合逻辑逐渐成为贝多芬在音高——和声领域创新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之一,这一非功能逻辑思维和技法在贝多芬中晚期音乐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不同音程之间的组合和不同调性之间的组合两种形态,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造成和声、音响的合乎逻辑地变化、运动和展开,当然这里的逻辑已不再是调性和声体系中的功能逻辑。
  例1贝多芬第23首钢琴奏鸣曲OP.57
  
  而在例2中,作曲家则将组合逻辑运用于整部作品中,该奏鸣曲以第一乐章开始的3、4小节做为全曲的种子材料,当我们将该材料的基本骨架拆分后就会发现(见例2)。纵向上这个基本骨架包含纯四度、大小三度、三全音等音程,横向上则全部由大、小二度两种音程材料构成,实际上这个基本骨架的音高材料已包含了所有的自然音程。贝多芬没有随意地、散乱地或平均地去使用这些基本的音高材料,而是将大、小二度作为三个乐章中的核心音高材料,巧妙地组合、贯穿于整部奏鸣曲的三个乐章中,使全曲在旋律发展、和声运动逻辑等方面呈现出高度的集中统一和严密的逻辑性。
  例3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钢琴缩谱)
  
  除此之外,贝多芬还通过组合逻辑的方式,对传统调性观念进一步拓展,在纵向上将不同的调性并置,形成20世纪现代音乐中常见的复合调性,这一思维和手法无疑使他遥遥领先于众多同时代的音乐探索者和革新者们。如在例3中,和声中的B、bB两音的并置和由此形成的对斜,在纵向上形成F大调和C大调的两个调性的叠置——双调性,这在当时调性和声功能逻辑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显然是“离经叛道”,而这些做法也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中当之无愧的“先锋派”地位。
  20世纪德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瓦尔特·基泽勒曾在他的书中这样写到,“如果我们依照希腊语的词义(Harmonik),和声技法就是Harmonia,即良好的组合,那么,它应当适用于对于一切音乐的要求。而不管它是单声的,还是多声的。”今天,我们已很难去考证贝多芬是否曾在希腊语中寻找启示,但通过上文的考证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组合逻辑是存在于调性和声功能逻辑之外的一种非功能逻辑,这种与基泽勒所提到的“良好组合”相类似的逻辑思维和手法显然是贝多芬在其和声语言和音响上求新求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线性逻辑
  
  “线性逻辑”一词最先是由法国数学家基纳德(Jean-Yves Girard)在1987年提出的,它可以看做是对古典逻辑的求精,从证明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求精可从古典逻辑的根岑型矢列演算开始,首先删去两个结构规则:弱规则和缩规则。由于删去这两个规则以后,会产生两种合取及两种析取,一种称为乘 性的,而另一种称为加性的,最后再加上一种模态词称为重用算子,这样就形成线性逻辑的框架。
  而在音乐和声中的线性逻辑是指表现在和声运动中,着重强调横向的声部运动方式,线性和声中的纵向结构是在各声部横向运动的基础上纵合而成的,在和弦的结构形态及其相互连接上,均可不受传统和声原则的制约。当然,也可将两种不同的和声思维方式相结合,以横向线条为主,又在纵向结合上形成某些传统的和弦形态。在欧洲公元9世纪出现的多声部音乐“奥加农”以及世界各地的多声部民歌中的大量平行进行中,我们可以看到简单的线性和声逻辑萌芽。
  虽然,将音高——和声的线性逻辑思维运用到音乐创作中贝多芬算不上第一人,但在贝多芬中晚期音乐作品中对线性逻辑的大规模和大胆的运用却令同时代的创新者们“难忘其项背”。线性逻辑成为贝多芬在音高——和声领域创新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他的作品中,这一逻辑思维和手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 依附型
  在贝多芬这种类型的和声运动逻辑中,和弦之间的声部进行主要是平行进行,各声部问是一种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
  如例4中,第2、第4和第6小节中的和声进行均采用平行进行,在2、4小节中出现的是平行三和弦,在第6小节中则出现了平行七和弦的进行,且第一个七和弦的七音未做解决,这在调性功能和声中显然是属于“犯规动作”之列。
  例4贝多芬第23首钢琴奏鸣曲OP.57
  
  例6则是贝多芬更为大胆的例子,在外声部的平行进行背景下,中音区运用连续的平行和声进行,对这种大胆的写作方式,前苏联音乐理论家尤·邱林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是贝多芬首次采用而后才被其他作曲家所用的独特手法。
  以上这些例子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例6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钢琴缩谱)
  
  如例7中,高音区是柱式织体的三和弦连续下行线条,低音区是柱式织体的三和弦及八度双音的连续上行线条,这两个线条在声部进行上构成反向进行。
  例8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大赋格》OP.133(钢琴缩谱)
   9中,作曲家将颤音演奏的持续音延续达24小节(因篇幅所限。谱例只是24小节中的一部分),途中由运动声部在纵向上与持续音声部相碰撞所形成的不协和音程也不做解决,在声部进行上,持续音声部与其他运动的声部构成各种斜向进行:在织体上,持续音声部与其他运动的声部间形成动、静的鲜明对比。这种频繁地、大规模地使用颤音持续音的手法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第26首末乐章、第27首第一乐章、第29首第一乐章和第32首末乐章中都能看到,并成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风格的标志性特征。
  
  结语
  
  穿越历史的时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印象主义到序列主义,从十二音音乐到频谱音乐……纵观人类的音乐史册,在音高——和声技法上的“革命”,可谓音乐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漫长的“革命”之一了。
  通过线性逻辑和组合逻辑这两种多声思维和技术手段,无疑使贝多芬即使在调性功能和声体系盛行的时期,仍然能凸显出自己音乐中的独特个性和鲜明风格,这不仅表现在其和声思维中,也表现在他具体的写作技术上,这两种逻辑显然是贝多芬在音高——和声领域创新、探索的两个重要途径和标志,并成为贝多芬中晚期音乐创作在和声色彩和音响上逐渐“鹤立鸡群”的直接原因,这在他晚期音乐作品中尤为明显。如捷克作家昆德拉在《帷幕》中所写:“它们都远离古典主义,同时又不因此而接近于年轻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说来就来的泉涌才思;在音乐的演变中,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道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那暮年自由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从贝多芬和声中的组合逻辑到20世纪勋伯格、阿伦福特的十二音音乐和音集集合,从贝多芬和声中的线性逻辑到20世纪巴托克、米约的线性和声、双调性和多调性,从贝多芬和声创新中的两种途径到近现代和声中“把功能逻辑向极端化发展”和“对功能逻辑从根本上否定”的两大思维分支,当我们再次审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脉相承时,当我们再次回顾贝多芬在音高组织——和声领域的创新历程时,我们不得不为这位音乐巨匠的胆识和探索精神而叹服,“音乐应当使人类的心灵爆发出火花”——这无疑是贝多芬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选取了两部新世纪的知青题材电影,分析两片所采取的“乡土中国”和“回望过去”策略,笔者发现此类题材中.怀旧成为一种消费,青春爱情创伤遮蔽了残酷的历史,“商业爱情片”的定位与表现也消解了历史的深度。而此种带中国标志的地域和题材,以国际市场为最大诉求。  【关键词】怀旧 消费 乡土中国 历史    《美人草》和《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两片有很多共同之处,以70年代的知青下放为背景,皆选取了金马影
[摘要]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中的女性角色类型围绕着李云龙展露出不同的命运和性格,其类型可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凸显政治意识和阶级身份的基层革命女英雄、美丽善良而又意志刚烈的知识女性和年轻貌美、温柔体贴的女性第三者,这些不同的女性角色类型在女性形象定位上却在重复着男性英雄主人公陪衬的尴尬。  [关键词] 女性角色类型 女性形象定位陪衬    进入新世纪,一股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拍摄和收视热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动画以它独特的视觉语言与艺术感染力成为动画界的一朵奇葩,它曾经经历过一段光彩夺目的历史,而在当今三维数字技术的不断扩张渗透下,只有将现代三维动画技术与中国传统绘画完美契合,才能促进中国国产动画真正意义的辉煌。  [关键词]三维动画技术 传统绘画元素 水墨动画    当深圳点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动画作品《金地·芙蓉世家》在摩纳哥举办的IMAGINA AWARDS上荣获“最佳三
秋色山涧 冯海军 摄手机设置  我所使用的手机是华为P30 pro,使用最多用的是“绢丝流水”快门,打开相机功能后,拍摄选项后拉到“更多”,选择“流光快门”模式,可以看到,该快门分为车水马龙、光绘涂鸦、丝绢流水和绚丽星轨四种模式,丝绢流水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式,它是模拟慢门的拍摄方法。其他品牌手机请自行查阅有无类似方法或结合相关外部软件实现此功能。具体操作  打开后点击画面进行对焦,再次点按后结束拍摄
[摘要]清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程式化”和“规则化”,当时的工部对几乎所有场所和环境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成为清代影片可以效法的模式。  [关键词]清代 环境 建筑 色彩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直至辛亥革命,清朝共统治了中国267年。它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无论是正史还是传奇故事,都留给作家及影视制作者无限的创造空间。而建筑环境的创造是重
[摘要]在许多人看来,“大众文化”是与大众性、娱乐性、商品性、消费性等联系在一起的。但如果我们以哲学反思的视界和文化视野的身份观照大众文化,便会给予大众文化产品以全新的阐释。为世人所熟悉的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除了具备熟知的“大众”功能外,还是一部追求与幻灭的交响,体现了永恒与短暂的二律悖反,对生命本体意义作出了整体观照。  [关键词]大众文化 文化解读 二律悖反 阐释 观照    一    
[摘要]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李实的《蜀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563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  [关键词]《蜀语》 结构 义类 音类 明代四川方言    一、关于《蜀语》词汇的性质    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李实的《蜀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全书共收录方言词语563条。这些词语是明末
[摘要]国产大片偏重宏大的形式,但却掩饰不了故事的苍白。高额的票房利润也无法遮蔽观众、评论界、甚至导演和制片方等对电影的失望,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浮躁和不正常。中国电影要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定律是:电影的文化内涵契合当前中国人关注的焦点,真实地表现出他们感同身受的时代沧桑,符合其普遍的伦理取向和审美≈理,其中的人物命运可以引起共鸣,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电影的制作上需要传播的理念,电影的文
摘要 艾丽西亚是美国影片《美丽心灵》的女主角,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的妻子。这部影片在歌颂男主人公约翰·纳什在与自己的“心魔”进行斗争的40年间的不凡的经历以及发现“纳什均衡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歌颂了艾丽西亚对丈夫坚贞不移的爱和40年如一日对丈夫的悉心照料,歌颂了母性的光辉。  关键词 母性的光辉 艾丽西亚 诺贝尔经济学奖    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在麻省理工学院
摘要 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亮点和核心任务。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探究?电影《春风化雨》深入浅出地从“集体探究”、“个案探究”和“合作探究”三个方面为师范院校的师生实现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的“双赢”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探究学习 探究教学 集体探究 个案探究 合作探究    英语新课标的颁布,揭开了中国英语教育史的新篇章,也对包括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内的许多领域提出了新挑战。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