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亮点和核心任务。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探究?电影《春风化雨》深入浅出地从“集体探究”、“个案探究”和“合作探究”三个方面为师范院校的师生实现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的“双赢”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探究学习 探究教学 集体探究 个案探究 合作探究
英语新课标的颁布,揭开了中国英语教育史的新篇章,也对包括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内的许多领域提出了新挑战。
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和核心任务。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此做出了规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育部2003:28)而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正式进入英语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读、写等书面作业的能力。轻听、说、交际等实际运用能力的情况(王之江等2005:41)。英语新课标的研制组员之一王蔷(2002)也指出我们以前培养的学生缺少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从过去的“讲解,传授”转变为“启发、发现、探究”。也就是说,支持、鼓励和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就是教给学生一种终生学习的本领。然而,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师浅尝辄止或者走极端。一方面,许多老师肤浅地认为,探究学习就是课堂上围绕问题的“三步曲”,即发现几个问题,提几个问题,解决几个问题:另一方面,有些老师觉得开展探究式教学费时费力,只是在领导、上级检查的时候才进行“应付探究”,其他时间依然我行我素,采用完全“接受式学习”:此外,首都师范大学严育洪教授(2007:163~164)认为有些教师没有吃透其(探究)本质,为了赶时髦,甚至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条件,完全否定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甚至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这是一种极端现象。
那么,应该如何深层启发学生探究?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电影《春风化雨》是创新教法的“万花筒”,是师范院校的师生回答这一问题不可不看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位勇敢的基丁老师不断地采用“反传统”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鼓励他们向传统宣战,摆脱传统性格的束缚,重塑自我和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西方评论者高度评价这部电影“巧妙地展示了教学的最高境界(a masterful tribute to teaching at itsbest)”(Roghache 2006)。在电影中,基丁老师既带领学生开展“集体探究”,也关注“个案探究”,并启发他们进行“合作探究”,点线面结合,让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我们一起看看电影中的“探究”细节:
1 指引集体探究
1.1带领学生在校史室内探究人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潜能。
基丁老师第一节课给学生的“见面礼”是特别的,既有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也有开放的教学方法。他首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风趣幽默地指引着学生充满好奇心地从教室来到校史室的陈列架前: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在“鲜活”的背景下指导学生站着读诗歌,反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把探究运用在实践中:用先人的成就激起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既思考诗歌的表层意思(carpe Diem),也思考人生的深层意义。模仿前人的呼叫,激发他们自发地去倾听和体验“死亡”的声音,勉励他们要“抓住今天”,创造明天辉煌的成就。让我们一起关注基丁老师是如何用言语指引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和探究的:(1)Now I wouldlike you to step fo rward over here and peruse some of the faces from the past You’ve walked past them many times I don’t think you’ve really looked at them。(2)They’re not that different from you,are they?(3)But if you Iisten real close,you can hear them whisper their legacy to you Go on,lean in_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逐渐走到学生的身后,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探究”的主角。
1.2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看问题
在上课期间,在学生的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基丁教师一跃而上了讲台,对神圣的讲台发出了挑战(激趣),继而平静地鼓励学生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接着用以下的话语激发学生好奇心及不服输的心理:You see,the world looks very differentfrom up here You don’t believe me?Come see for yourself Come on,Come on!(引导)学生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跃跃欲试,自觉地迈出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步伐(运用)。在这一惊一乍一思中,学生收益匪浅。
1.3让学生在校园里随意行走,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基丁”老师先让学生在校园里步伐一致地行走,然后再体验随意行走,接着更进一步对比说明一致性和独特性,盲从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区别,告诉学生们随大流、盲目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确实容易,但是。如果要面对种种嘲笑坚持自己的步伐和意见,坚持创新的理念,勇敢地“took the one(road)less traveled by”却不简单。这正是探究需要的可贵品质。此情此景此教法,让学生们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1.4让学生在足球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
因为基丁老师认为“sport is actually a chance for us to have other human beings push us to excel(运动是别人推动我走向卓越的良机。)”所以他也把课堂转移到了足球场上,他要求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踢足球,一边深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用诗歌形式写的理想,指导学生尽情地“let it(理想)fill your soul!”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深深的触动,把自己的理想“咆哮”出来,把足球高高地踢向高空,簇拥着基丁老师并把他抛向天空,坚定了为达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且向传统教育制度宣战的决心,达到了电影的高潮。
可以看出,以上基丁老师鼓励学生集体探究的方法的相同点是:(1)学生是实践探究的中心,老师是鼓励引导的主体,是探究的促进者。(2)学生在非常自然轻松的情景中欢快地体验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灵深处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触 动。他们的不同点是:第一、第四个例子是探究模式的综合运用: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综合探究学习英语知识、英语技能、英语文化和培养情感、态度、世界观,毫无矫揉造作的成份,学生易于接受。第二,三,四个例子都向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法”:(1)要换角度看问题;(2)应独立思考问题,不随大流:(3)如何快乐地探究,即可以把运动、音乐、诗歌(课文)的学习及情感、态度、世界观的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巧妙教法。
2 关注个案探究
2.1启发、鼓励性格内向胆小的托德创造诗歌。
启发是探究式教学的源头和加油站。电影中,学生托德外表封闭胆小。缺乏自信,内心却矛盾挣扎,丰富多才,渴望捕捉机会。基丁发现了这个学生并想方设法启发他、赏识他、激发他并释放他的潜能。他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一个长期压抑的学生要得到释放,必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让他把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于是,他明知道托德怕在全班同学前表现自己,也故意在课堂上要托德把自己写的诗歌读出来,但托德却推脱:“I,I didn’t do it I didn’t write a poem.”基丁老师于是在全班同学前明确地解开他的“心结”:“Mr.Anderson thinks that everything inside of him is worthless and embarrassinq Isn’t that right Todd?Isn’tthat your worst fear?Well I think you’re wrong I think you have something inside of you that is worth a great deal”然后,基丁老师耐心地引导托德在全班同学面前成功地做了一个狂喊的示范,并立刻表扬他:“There it is You see,you have a barbarian in you,after all”接着,基丁老师让他抬头注视黑板上方悬挂的惠特曼的画像,一步步启发他创造出了象:“a sweaty-toothed madman”的诗句,并欣喜地告诉他:“Good God,boy,there’s a poet in you,after all”之后,又让托德闭起了眼睛,创造出了更完整、更有韵律的诗句。最后,基丁老师又附在他的耳边说:“Don’t you forget this.”这样,托德为老师始终对他的不离不弃而惊讶,为老师充满热情和信任的目光而感动,自信的惊喜第一次笼罩在脸上,为自己能摆脱性格的束缚并发现自己的潜力而感到庆幸。
2.2保护查理的创造性思想火花
当学生们已经开始在院子里随意踱步,体会基丁老师的话语时,他却发现惟独查理一人仍然懒洋洋地站着,便走上前去问原因。查理回答:“Exercising the rightnot to walk.”(行使不走步的权利。)基丁老师马上回应:“Thank you,Mr Dalton,You just illustrated the point Swim aqainst thestream”(谢谢你,达尔顿先生,说得好,有创意!)一般的老师或者会和蔼地劝说他去踱步,或者会训斥他并让他马上去行动。而基丁老师灵敏的教学智慧,无形中保护了学生们一闪即逝的有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电影告诉我们:要启发个别的学生探究,教师一方面要细心观察,具备敏锐的教学智慧,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既懂得集结式思维的训练,也关注发散式思维训练,收放自如: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拥有满腔的教学热情和熟练的教育心理知识,既懂得赏识学生,也知道如何给学生“制造”挫折,并懂得眼神交流在启发的过程中的“魅力”:另外,教师在启发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有耐性,除非特殊情况(问题太难或学生不舒服等)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代替学生回答,要坚持“指导地位”。
3 启发合作探究——成立“死亡诗社”
关于合作探究,电影里只提到“死亡诗社”,这是一个致力于摄取生命精髓的诗人团体,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们因为对基丁老师的课很感兴趣,所以课后就查阅了他的资料,得知老师读书的时候参加过“死亡诗社”,于是在课后就追着老师问。基丁老师告诉他们:这个诗社的社团成员每次开会时都在印第安洞穴聚会,都引用梭罗的绝句为开场白,并且轮番朗诵梭罗、惠特曼、雪莱……的诗,甚至自己的诗作。不只是男孩子可以参加,还有不少女孩子。社团不仅吟诗,而且可以吃东西,还可以搞些别的活动。学生听完后,非常感兴趣,在尼尔的带领下,违反校规,当晚悄悄地跑出学校郊外的山洞里模仿“死亡诗社”的形式开展活动,并且发誓严守秘密。后来,学生查理即使受校长的责罚、威吓也不想出卖这样的一个社团。尼尔的死虽然是“死亡诗社”的结束,但合作探究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深深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学生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合作探究?电影提醒我们:(1)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国学生的探究环境太单调,大部分时间局限在教室里。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开放的探究环境,因为变换环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激情。如: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图书馆,电脑室,校史室,足球场,校园一角,甚至可以和别的班互换教室:还可以利用社会大课堂,到公园、工厂、公司、别的学校等等地方:如果确实不能走出教室,不能变“大环境”,就考虑变“小环境”,即可以把课桌挪开,大家围着坐或根据需要分组坐;(2)探究模式太单一、无聊。可以既有“集体探究”,也有“个案探究”和“合作探究”等多种模式:可以“男孩探究”,“女孩探究”,也可以“男女混合探究”:可以把探究和开晚会,“大食会”等活动结合起来,用“快乐”为“载体”,磨平故意探究的痕迹,让学生自然进入探究的境界。(3)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可以机械隔离,要有机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取长补短,胆大的帮助胆小的发现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启发毫无头绪的同学茅塞顿开,心思缜密的可以帮助“大马虾”的同学补充见解等等。
《春风化雨》通过对“集体探究”,“个案探究”和“合作探究”生动形象的展示,说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探究学习的关键就是教师懂得指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1)探究的问题是探究的源头。要注意问题提出的自然性和及时性,问题本身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综合性:(2)探究环境是学生探究的催化剂,要注意开放并有变化。(3)教师是探究的总指挥和促进者,要具备应有的教学机智。在问题准备阶段,老师要提供自然的情景帮助学生变“困惑”为“问题”,变“问题”为“探究的方向”:在探究实施阶段,教师应注意逐渐淡化自己的“主导地位”,逐渐把探究的舞台交给学生,使他们逐渐脱离教师的指导能进行独立探究:总结阶段,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反思探究的得失。(4)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记住学生是发展中的完整的人,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点线面立体”触及学生们的心理,才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探究,才能达到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的“双赢”。
关键词 探究学习 探究教学 集体探究 个案探究 合作探究
英语新课标的颁布,揭开了中国英语教育史的新篇章,也对包括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内的许多领域提出了新挑战。
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和核心任务。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此做出了规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教育部2003:28)而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正式进入英语的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读、写等书面作业的能力。轻听、说、交际等实际运用能力的情况(王之江等2005:41)。英语新课标的研制组员之一王蔷(2002)也指出我们以前培养的学生缺少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从过去的“讲解,传授”转变为“启发、发现、探究”。也就是说,支持、鼓励和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就是教给学生一种终生学习的本领。然而,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师浅尝辄止或者走极端。一方面,许多老师肤浅地认为,探究学习就是课堂上围绕问题的“三步曲”,即发现几个问题,提几个问题,解决几个问题:另一方面,有些老师觉得开展探究式教学费时费力,只是在领导、上级检查的时候才进行“应付探究”,其他时间依然我行我素,采用完全“接受式学习”:此外,首都师范大学严育洪教授(2007:163~164)认为有些教师没有吃透其(探究)本质,为了赶时髦,甚至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条件,完全否定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甚至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这是一种极端现象。
那么,应该如何深层启发学生探究?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电影《春风化雨》是创新教法的“万花筒”,是师范院校的师生回答这一问题不可不看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位勇敢的基丁老师不断地采用“反传统”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鼓励他们向传统宣战,摆脱传统性格的束缚,重塑自我和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西方评论者高度评价这部电影“巧妙地展示了教学的最高境界(a masterful tribute to teaching at itsbest)”(Roghache 2006)。在电影中,基丁老师既带领学生开展“集体探究”,也关注“个案探究”,并启发他们进行“合作探究”,点线面结合,让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我们一起看看电影中的“探究”细节:
1 指引集体探究
1.1带领学生在校史室内探究人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潜能。
基丁老师第一节课给学生的“见面礼”是特别的,既有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也有开放的教学方法。他首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风趣幽默地指引着学生充满好奇心地从教室来到校史室的陈列架前: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在“鲜活”的背景下指导学生站着读诗歌,反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把探究运用在实践中:用先人的成就激起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既思考诗歌的表层意思(carpe Diem),也思考人生的深层意义。模仿前人的呼叫,激发他们自发地去倾听和体验“死亡”的声音,勉励他们要“抓住今天”,创造明天辉煌的成就。让我们一起关注基丁老师是如何用言语指引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和探究的:(1)Now I wouldlike you to step fo rward over here and peruse some of the faces from the past You’ve walked past them many times I don’t think you’ve really looked at them。(2)They’re not that different from you,are they?(3)But if you Iisten real close,you can hear them whisper their legacy to you Go on,lean in_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逐渐走到学生的身后,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探究”的主角。
1.2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看问题
在上课期间,在学生的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基丁教师一跃而上了讲台,对神圣的讲台发出了挑战(激趣),继而平静地鼓励学生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接着用以下的话语激发学生好奇心及不服输的心理:You see,the world looks very differentfrom up here You don’t believe me?Come see for yourself Come on,Come on!(引导)学生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跃跃欲试,自觉地迈出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步伐(运用)。在这一惊一乍一思中,学生收益匪浅。
1.3让学生在校园里随意行走,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基丁”老师先让学生在校园里步伐一致地行走,然后再体验随意行走,接着更进一步对比说明一致性和独特性,盲从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区别,告诉学生们随大流、盲目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确实容易,但是。如果要面对种种嘲笑坚持自己的步伐和意见,坚持创新的理念,勇敢地“took the one(road)less traveled by”却不简单。这正是探究需要的可贵品质。此情此景此教法,让学生们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1.4让学生在足球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
因为基丁老师认为“sport is actually a chance for us to have other human beings push us to excel(运动是别人推动我走向卓越的良机。)”所以他也把课堂转移到了足球场上,他要求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踢足球,一边深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用诗歌形式写的理想,指导学生尽情地“let it(理想)fill your soul!”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深深的触动,把自己的理想“咆哮”出来,把足球高高地踢向高空,簇拥着基丁老师并把他抛向天空,坚定了为达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且向传统教育制度宣战的决心,达到了电影的高潮。
可以看出,以上基丁老师鼓励学生集体探究的方法的相同点是:(1)学生是实践探究的中心,老师是鼓励引导的主体,是探究的促进者。(2)学生在非常自然轻松的情景中欢快地体验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灵深处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触 动。他们的不同点是:第一、第四个例子是探究模式的综合运用: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综合探究学习英语知识、英语技能、英语文化和培养情感、态度、世界观,毫无矫揉造作的成份,学生易于接受。第二,三,四个例子都向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法”:(1)要换角度看问题;(2)应独立思考问题,不随大流:(3)如何快乐地探究,即可以把运动、音乐、诗歌(课文)的学习及情感、态度、世界观的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巧妙教法。
2 关注个案探究
2.1启发、鼓励性格内向胆小的托德创造诗歌。
启发是探究式教学的源头和加油站。电影中,学生托德外表封闭胆小。缺乏自信,内心却矛盾挣扎,丰富多才,渴望捕捉机会。基丁发现了这个学生并想方设法启发他、赏识他、激发他并释放他的潜能。他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一个长期压抑的学生要得到释放,必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让他把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于是,他明知道托德怕在全班同学前表现自己,也故意在课堂上要托德把自己写的诗歌读出来,但托德却推脱:“I,I didn’t do it I didn’t write a poem.”基丁老师于是在全班同学前明确地解开他的“心结”:“Mr.Anderson thinks that everything inside of him is worthless and embarrassinq Isn’t that right Todd?Isn’tthat your worst fear?Well I think you’re wrong I think you have something inside of you that is worth a great deal”然后,基丁老师耐心地引导托德在全班同学面前成功地做了一个狂喊的示范,并立刻表扬他:“There it is You see,you have a barbarian in you,after all”接着,基丁老师让他抬头注视黑板上方悬挂的惠特曼的画像,一步步启发他创造出了象:“a sweaty-toothed madman”的诗句,并欣喜地告诉他:“Good God,boy,there’s a poet in you,after all”之后,又让托德闭起了眼睛,创造出了更完整、更有韵律的诗句。最后,基丁老师又附在他的耳边说:“Don’t you forget this.”这样,托德为老师始终对他的不离不弃而惊讶,为老师充满热情和信任的目光而感动,自信的惊喜第一次笼罩在脸上,为自己能摆脱性格的束缚并发现自己的潜力而感到庆幸。
2.2保护查理的创造性思想火花
当学生们已经开始在院子里随意踱步,体会基丁老师的话语时,他却发现惟独查理一人仍然懒洋洋地站着,便走上前去问原因。查理回答:“Exercising the rightnot to walk.”(行使不走步的权利。)基丁老师马上回应:“Thank you,Mr Dalton,You just illustrated the point Swim aqainst thestream”(谢谢你,达尔顿先生,说得好,有创意!)一般的老师或者会和蔼地劝说他去踱步,或者会训斥他并让他马上去行动。而基丁老师灵敏的教学智慧,无形中保护了学生们一闪即逝的有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电影告诉我们:要启发个别的学生探究,教师一方面要细心观察,具备敏锐的教学智慧,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既懂得集结式思维的训练,也关注发散式思维训练,收放自如: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拥有满腔的教学热情和熟练的教育心理知识,既懂得赏识学生,也知道如何给学生“制造”挫折,并懂得眼神交流在启发的过程中的“魅力”:另外,教师在启发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有耐性,除非特殊情况(问题太难或学生不舒服等)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代替学生回答,要坚持“指导地位”。
3 启发合作探究——成立“死亡诗社”
关于合作探究,电影里只提到“死亡诗社”,这是一个致力于摄取生命精髓的诗人团体,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们因为对基丁老师的课很感兴趣,所以课后就查阅了他的资料,得知老师读书的时候参加过“死亡诗社”,于是在课后就追着老师问。基丁老师告诉他们:这个诗社的社团成员每次开会时都在印第安洞穴聚会,都引用梭罗的绝句为开场白,并且轮番朗诵梭罗、惠特曼、雪莱……的诗,甚至自己的诗作。不只是男孩子可以参加,还有不少女孩子。社团不仅吟诗,而且可以吃东西,还可以搞些别的活动。学生听完后,非常感兴趣,在尼尔的带领下,违反校规,当晚悄悄地跑出学校郊外的山洞里模仿“死亡诗社”的形式开展活动,并且发誓严守秘密。后来,学生查理即使受校长的责罚、威吓也不想出卖这样的一个社团。尼尔的死虽然是“死亡诗社”的结束,但合作探究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深深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学生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合作探究?电影提醒我们:(1)当前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国学生的探究环境太单调,大部分时间局限在教室里。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开放的探究环境,因为变换环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激情。如: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图书馆,电脑室,校史室,足球场,校园一角,甚至可以和别的班互换教室:还可以利用社会大课堂,到公园、工厂、公司、别的学校等等地方:如果确实不能走出教室,不能变“大环境”,就考虑变“小环境”,即可以把课桌挪开,大家围着坐或根据需要分组坐;(2)探究模式太单一、无聊。可以既有“集体探究”,也有“个案探究”和“合作探究”等多种模式:可以“男孩探究”,“女孩探究”,也可以“男女混合探究”:可以把探究和开晚会,“大食会”等活动结合起来,用“快乐”为“载体”,磨平故意探究的痕迹,让学生自然进入探究的境界。(3)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可以机械隔离,要有机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取长补短,胆大的帮助胆小的发现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启发毫无头绪的同学茅塞顿开,心思缜密的可以帮助“大马虾”的同学补充见解等等。
《春风化雨》通过对“集体探究”,“个案探究”和“合作探究”生动形象的展示,说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探究学习的关键就是教师懂得指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1)探究的问题是探究的源头。要注意问题提出的自然性和及时性,问题本身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综合性:(2)探究环境是学生探究的催化剂,要注意开放并有变化。(3)教师是探究的总指挥和促进者,要具备应有的教学机智。在问题准备阶段,老师要提供自然的情景帮助学生变“困惑”为“问题”,变“问题”为“探究的方向”:在探究实施阶段,教师应注意逐渐淡化自己的“主导地位”,逐渐把探究的舞台交给学生,使他们逐渐脱离教师的指导能进行独立探究:总结阶段,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反思探究的得失。(4)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记住学生是发展中的完整的人,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点线面立体”触及学生们的心理,才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探究,才能达到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