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h86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美更是魅力无穷。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爱美的天性,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美育 渗透
  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等之中的简单、严谨、和谐、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
  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美的天性,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促进数学教学。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兴趣又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通过学生熟悉的生动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内容时,可用自制的蝴蝶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蝴蝶的对称之美。接着通过仔细观察蝴蝶自然引出对称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对折会重合。继而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便成了必然。
  (二)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如“0.618”在数学上被称为黄金分割数,按此比例把线段分割做成像框给人以协调的感觉;它可以把圆十等份,做成正十边形;连接对角线又可得到五角星。
  二、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证明不等式,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证明(证明略),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寻求其他证法。数学美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联想,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其中提出了三角法、构造法等。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又如:对于任意三角形,它们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使学生看到各种三角形都是如此而并非巧合,显示了一种奇巧的美。同样,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垂直平分线、三条高也分别交于一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图形——三角形中,也蕴藏着一般规律。此时,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数学美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化,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美更是魅力无穷。只要数学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使得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体验到创造美的快乐,那么,数学课堂一定会更有趣,学生的素质也一定会提高,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中高年级教学重点和难点,搞好作文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写作教学中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好文本,打好写作基础;学会观察体验和写作方法;正确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写作、创新写作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提高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水平是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可是有一部分学生却视写作为“苦差事”,每逢作文必感文思枯竭,或者写出的作文干巴巴,内容空洞,毫无新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不注重平时积累;缺乏观察力;作文题目本身限制过多,以至于学生无话可说,久而久之,造成怕写作文。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摘要】隨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德智体美全方位素质人才培养成为新趋势,这也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改为:2017版新课标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高中美术鉴赏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美的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学生高洁的审美观,还要对艺术背后的故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小学作文教学,应定位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把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不拘形式、自由写出来,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因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小学作文教学的状况,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作文,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点,自然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实话实说,“害怕、厌恶写作”是
摘要: 就文取材的“小练笔”以它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的优势在语文课堂中安营扎寨,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新局面。它使课堂变得炫亮,使课堂变得给力,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本文就如何让“小练笔”在有限的课堂中练得扎实有效,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情到浓郁处开笔,经典精彩处仿笔,机缘巧妙处练笔”这三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就文取材 “小练笔”  小练笔
【摘要】在聲乐专业之中,通过将歌剧教学融入进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表演水平,并实现锻炼心理素养和演唱水平的效果。因此,教师理应对此有所重视,针对早期教学活动存在的缺陷,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完成调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进而提升自身综合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开展歌剧教学的主要意义,探讨了歌剧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开展歌剧教学的具体方法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高校声乐表演;
【摘要】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仍然以西方音乐为基础。对于传统文化的音乐教育来说,不少学校都有所忽视,这样一来,对学生音乐理论方面的培养就出现了缺失。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通常在民间发展,在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脱节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学家们纷纷呼吁各大高校对传统音乐文化加强重视。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传承下去。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影
摘要: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学建模教学急需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本文对如何进行数学建模竞赛教育的信息素养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数学建模教学 信息素养 培养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与每门学科都紧密相连。数学模型更是无处不在,数学建模从应用方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自1990年上海市首次举办大学生(数学类)数学模型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和进步,皆遵循着一条客观规律,这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过程。照相机的发展也不例外,从最早的木箱式银版、湿版照相机到携带方便、小型化、大众化的普及型相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和时间。  到1888年,美国的伊斯曼柯达公司发明了胶片干版和胶卷以后,照相机的大众化和摄影的普及才真正成为可能。世界上许多相机公司和相机厂,也把研制物美价廉、大众化的简易相机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