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美更是魅力无穷。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爱美的天性,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美育 渗透
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等之中的简单、严谨、和谐、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
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美的天性,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促进数学教学。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兴趣又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通过学生熟悉的生动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内容时,可用自制的蝴蝶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蝴蝶的对称之美。接着通过仔细观察蝴蝶自然引出对称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对折会重合。继而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便成了必然。
(二)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如“0.618”在数学上被称为黄金分割数,按此比例把线段分割做成像框给人以协调的感觉;它可以把圆十等份,做成正十边形;连接对角线又可得到五角星。
二、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证明不等式,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证明(证明略),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寻求其他证法。数学美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联想,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其中提出了三角法、构造法等。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又如:对于任意三角形,它们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使学生看到各种三角形都是如此而并非巧合,显示了一种奇巧的美。同样,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垂直平分线、三条高也分别交于一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图形——三角形中,也蕴藏着一般规律。此时,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数学美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化,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美更是魅力无穷。只要数学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使得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体验到创造美的快乐,那么,数学课堂一定会更有趣,学生的素质也一定会提高,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美育 渗透
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等之中的简单、严谨、和谐、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
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美的天性,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促进数学教学。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兴趣又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通过学生熟悉的生动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内容时,可用自制的蝴蝶标本,让学生初步感知蝴蝶的对称之美。接着通过仔细观察蝴蝶自然引出对称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对折会重合。继而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便成了必然。
(二)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如“0.618”在数学上被称为黄金分割数,按此比例把线段分割做成像框给人以协调的感觉;它可以把圆十等份,做成正十边形;连接对角线又可得到五角星。
二、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证明不等式,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证明(证明略),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寻求其他证法。数学美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联想,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其中提出了三角法、构造法等。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又如:对于任意三角形,它们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使学生看到各种三角形都是如此而并非巧合,显示了一种奇巧的美。同样,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垂直平分线、三条高也分别交于一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图形——三角形中,也蕴藏着一般规律。此时,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数学美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化,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美更是魅力无穷。只要数学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使得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体验到创造美的快乐,那么,数学课堂一定会更有趣,学生的素质也一定会提高,从而促进数学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