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水平是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可是有一部分学生却视写作为“苦差事”,每逢作文必感文思枯竭,或者写出的作文干巴巴,内容空洞,毫无新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不注重平时积累;缺乏观察力;作文题目本身限制过多,以至于学生无话可说,久而久之,造成怕写作文。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扩大阅读量,建立材料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关系,点明了在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必须经过一个模仿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接触课本上有限的一些文章,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就像蜜蜂汲取百花的营养,才能酿出香甜的蜜一样。如果只让学生看课本,即使吃得很透,收获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以弥补课本的不足。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以保证阅读效果。
1.制订课外阅读指导计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步骤,阅读的目的和内容的确定、日程和方法的安排等都应该从各年级读写训练的要求出发,与讲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
2.课外读物的选择
选择的课外读物要适合青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可以是古今中外名著,不仅要有记叙文、小说、诗歌,还要有科普读物、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选择课外读物范围不宜过窄。
3.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堂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阅读,但教师在介绍阅读方法、组织交流、阅读心得等方面仍应给予有效的指导。就阅读的方式而言,可采用精读和泛读两种形式。精读,就是细心地反复地读,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及写作方法,达到烂熟于心的境地,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精读要认真地做笔记,要写心得体会,建立自己的“材料库”。每学期开学,我都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专门摘抄阅读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断,如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和优美词语,等等。这样长期积累,必能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泛读,就是博览,泛读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感到困难或写起来空洞无物,其原因是不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给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
条理性。即观察时,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都能全面系统地考虑,有条不紊地进行。
创造性。即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敏锐性。即能善于及时发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事物的特征,捕捉其有价值的因素。
精确性。即善于辨别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细微差别,不遗漏重要的细节。
其次,观察时要学会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事物的深刻含义。在训练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注意培养他们分析的能力,让他们学会透过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捕捉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
三、写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位作家曾说:“写,不停地写下去。”这就是他写作成功的秘诀。因此,写日记是一种练笔的好方法。鼓励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日记不一定非让老师看,可以是写给自己看,因此学生写的时候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最容易养成习惯,一旦成了习惯,写作兴趣自然得到提高。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写作训练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作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多看多写,勤于练笔。教师应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1.命题作文要切合实际
命题作文是现在中专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它的缺点是:容易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因此,在进行命题作文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熟悉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样命题作文才有针对性。
2.自由拟题作文
(1)以某一基本观点或某一生活实践为内容,但题材、题目不拘。例如,在一次春游之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学生有的写成诗歌,有的写成日记,也有的写成散文,充分发挥了特长,提高了写作兴趣。
(2)要求写某一体裁的文章,但内容、题目不限。例如让学生写一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这样学生就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3)内容、形式均不加限制,完全由学生自己命题。
一、扩大阅读量,建立材料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关系,点明了在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必须经过一个模仿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接触课本上有限的一些文章,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就像蜜蜂汲取百花的营养,才能酿出香甜的蜜一样。如果只让学生看课本,即使吃得很透,收获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以弥补课本的不足。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以保证阅读效果。
1.制订课外阅读指导计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步骤,阅读的目的和内容的确定、日程和方法的安排等都应该从各年级读写训练的要求出发,与讲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
2.课外读物的选择
选择的课外读物要适合青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可以是古今中外名著,不仅要有记叙文、小说、诗歌,还要有科普读物、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选择课外读物范围不宜过窄。
3.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堂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阅读,但教师在介绍阅读方法、组织交流、阅读心得等方面仍应给予有效的指导。就阅读的方式而言,可采用精读和泛读两种形式。精读,就是细心地反复地读,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及写作方法,达到烂熟于心的境地,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精读要认真地做笔记,要写心得体会,建立自己的“材料库”。每学期开学,我都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专门摘抄阅读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断,如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和优美词语,等等。这样长期积累,必能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泛读,就是博览,泛读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感到困难或写起来空洞无物,其原因是不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给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
条理性。即观察时,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都能全面系统地考虑,有条不紊地进行。
创造性。即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敏锐性。即能善于及时发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事物的特征,捕捉其有价值的因素。
精确性。即善于辨别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细微差别,不遗漏重要的细节。
其次,观察时要学会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掘事物的深刻含义。在训练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注意培养他们分析的能力,让他们学会透过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捕捉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
三、写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位作家曾说:“写,不停地写下去。”这就是他写作成功的秘诀。因此,写日记是一种练笔的好方法。鼓励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日记不一定非让老师看,可以是写给自己看,因此学生写的时候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最容易养成习惯,一旦成了习惯,写作兴趣自然得到提高。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写作训练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作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多看多写,勤于练笔。教师应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1.命题作文要切合实际
命题作文是现在中专作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它的缺点是:容易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因此,在进行命题作文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熟悉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样命题作文才有针对性。
2.自由拟题作文
(1)以某一基本观点或某一生活实践为内容,但题材、题目不拘。例如,在一次春游之后,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学生有的写成诗歌,有的写成日记,也有的写成散文,充分发挥了特长,提高了写作兴趣。
(2)要求写某一体裁的文章,但内容、题目不限。例如让学生写一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这样学生就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3)内容、形式均不加限制,完全由学生自己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