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优势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962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复杂知识简单化,凌乱知识条理化,虚幻的美术形象具体化,课堂容量扩大化。这就大大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给美术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优势:
  
  一、高效、快捷,信息链接量(容量)大
  
  在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之前,美术鉴赏或美术欣赏课教学对美术教师而言是一大考验。因为鉴赏课不像绘画、雕塑、设计、书法、手工制作等技能课程,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参与其中,鉴赏课学生只能被动听老师讲解、介绍,学生缺乏动手的趣味性,一般兴趣不是很高,加之课本中有限的图文资料,固定的信息内容,较差的画面效果,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难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空间很大)。而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任意链接所需的图片或文字信息,高效、快捷,容量大,更新快,不仅图文质量好于书面印刷,还能大量链接三维动画和视频影像,带给学生的是前所未有的信息量和新奇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
  
  多媒体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美术鉴赏教学中单一平面的视觉形式,使文字、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既可以看到文字,又可以听到音乐,还可以观看视频……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
  1.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音乐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并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特别是三维动画和视频影像的引入,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把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比如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按照教材上很有限的作品讲解、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则可以把大量的作品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鉴赏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收益大。
  2.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
  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中,良好的视听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美的体验,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美术鉴赏课是学生通过视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它强调以容纳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于一体,包含有丰富的美术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更多的美术知识。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美术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和美妙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联想,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审美需求。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增强了学生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
  
  三、开放、交互式平台,具有良好的互动功能
  
  多媒体教学平台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很快地将教学内容多角度、多侧面,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和思维处理等功能,使之获得更多的信息,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多媒体教学平台也具有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互动功能。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但缺少和教学平台之间的互动。传统教学平台是静态的、平面的,欠缺可操作性,而多媒体平台是动态的、多维的,极具可操作性,学生可直接参与互动。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信息载体在教学中的合理整合和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其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为美术鉴赏课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我国新时期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任弼时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是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统一体,这是个体道德素质不可或缺、不能割裂的整體。其中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它是道德认识的基础,又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它是道德教育的手段、过程,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道德发展的心理基础。体验就是在与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即活动(或实践)中产生的。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被广大教师所采用,“精讲多练”也被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由于《标准》倡导的是让学生“感悟、体验”,有些教师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将注意力转向提升学生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忽视或淡化了“训练”。笔者以为科学合理的训练不可缺少,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只要“训练”合理、得法,就能推动新  课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