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源市卫生学校创办于1943年,是一所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河源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被人们誉称为“白衣天使的摇篮”,建校66年来,培养出近万名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他们大多扎根山区,卫校学子遍布南粤大地,群星灿烂,桃李芬芳。
河源市卫生学校,坐落在东江上游河畔、河源市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龙川县城老隆镇。学校秉承着河源客家的人文传统,孕育着教育改革的时代锋芒,以“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着力加强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创新,培养卫生技能型人才
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医药卫生行业和学校深厚的社会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本市及珠三角地区二甲以上医院的合作,探索校院(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大校院(企)合作力度,共同编写实习指导手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实践,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源链、服务链、师资链、信息链和就业链,促进校院(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同时,改革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该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顶岗实习为重点,大力推行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完善“双向互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推行“312”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三个学年的前四个学期中,学生的仿真见习、项目见习、整体见习时间共约一个学期;后两个学期到医院(药企)顶岗实习。在河源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百家以上实习医院(药企),为学生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龙川县国医堂制药有限公司合作举办药剂专业,并按合同培养和输送人才。三是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河源市部分乡村医生“无学历,低水平”的实际情况,经请示河源市卫生局同意,并报省教育厅、卫生厅批准,该校与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在省内率先举办农村医学专业的乡村医生中等学历教育培训班,而且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培训学员,即学员逢星期六、日在教学点(设在县城或地段中心卫生院)集中上课学习,其他时间在岗位工作,真正达到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目的。
依托行业,打造三个重点专业
该校紧紧把握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护理、助产及药剂三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校院(企)一体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着力打造三个重点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整体提升该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专业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医疗卫生行业设置的新岗位和岗位新需求,以及人才市场新变化,淘汰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旧专业,改造有市场需求潜力的传统专业,建成护理、药剂、医技和保健四大专业群。同时,努力打造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将助产专业打造成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有力促进了其他专业的建设。
校院(企)联合,深化课程模块改革
该校大力强化校院(企)联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科学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建立起工作岗位基本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素质和拓展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实际,坚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做中教,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护理专业重点开展了以临床护理任务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助产专业重点开展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妇科护理》和《产科学及护理》等核心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的系列配套辅助教材。药剂专业重点建立并完善包括道德人文素养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模块在内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环境上,通过营造真实的医院(药企)环境开展仿真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及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校本特色教材和讲义为基础,把医院鲜活的病例、药企的操作流程引入课堂,实现学生所学技能与岗位技术要求同步;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监督,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该校注重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专家组和督导室的作用,聘请企业和医院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共同参与论证、完善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将就业水平、医院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构建社会、医院、学校三方共同评价的体系,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办学活力,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一是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学校紧紧围绕本市乃至全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动态适应医药卫生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的卫生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学校办学的市场针对性、行业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二是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按照医院(药企)用人标准,建立学校、行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坚持与用人单位要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原则,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尤其是专业技能水平测试要与用人单位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要使学校课程考核与学生执业资格考试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示范引领,打造“四个高地”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该校从整体上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更为突出;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典范;在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就业指导与服务上取得质的飞跃;在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在打造“四个高地”的道路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打造先进办学理念的高地
学校“为师生发展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办学理念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一是做强做大学校,新校区即将竣工,在校生人数已达到6000人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二是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2个校内实训基地、20个实训室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创建学校科学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提高学校主动服务卫生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达到粤东北地区的先进水平,并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打造校企合作办学的高地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卫生行业、专业特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水平。充分发挥医院(药企)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行“与临床过程结合、与临床要求结合、与临床考核结合”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设期内,合作办学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其中顶岗实习医院(药企)达80家以上。为卫生行业、医药企业培训技术人员5500人次以上。
打造区域护理实训的高地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建设,按照“真实场景、仿真训练、实景教学”的标准,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技能考核和技术创新转化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场室。添置实训实验设施设备的力度不断加大,在为该校学生护理技能训练提供可靠物质保证的同时,更好地在粤东北地区卫生学校学生实训、师资培训,以及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培训和技能考核中发挥高地和示范作用。已为各级各类医院培训临床一线护士2000人以上。
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高地
进一步强化“兴校必先强师”的观念,实施“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一支能满足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术过硬、教学水平一流和科研能力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由医学专家、护理行家、技术骨干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团队,构建由临床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医学技能课程的机制。“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各层次教师比例更趋合理,聘请卫生行业、医药企业的管理行家、技术能手和临床专家30人以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重点和骨干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3%以上。
河源市卫生学校是一部书,它记录着学校的光荣与梦想,铭刻着师生对医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半个多世纪的耕耘收获以及桃李芬芳,腾飞的蓝图,绘就的是河源市卫生学校的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陈春阳
河源市卫生学校,坐落在东江上游河畔、河源市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龙川县城老隆镇。学校秉承着河源客家的人文传统,孕育着教育改革的时代锋芒,以“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着力加强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创新,培养卫生技能型人才
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医药卫生行业和学校深厚的社会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本市及珠三角地区二甲以上医院的合作,探索校院(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大校院(企)合作力度,共同编写实习指导手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实践,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源链、服务链、师资链、信息链和就业链,促进校院(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同时,改革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该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顶岗实习为重点,大力推行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完善“双向互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推行“312”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三个学年的前四个学期中,学生的仿真见习、项目见习、整体见习时间共约一个学期;后两个学期到医院(药企)顶岗实习。在河源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百家以上实习医院(药企),为学生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龙川县国医堂制药有限公司合作举办药剂专业,并按合同培养和输送人才。三是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河源市部分乡村医生“无学历,低水平”的实际情况,经请示河源市卫生局同意,并报省教育厅、卫生厅批准,该校与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在省内率先举办农村医学专业的乡村医生中等学历教育培训班,而且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培训学员,即学员逢星期六、日在教学点(设在县城或地段中心卫生院)集中上课学习,其他时间在岗位工作,真正达到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目的。
依托行业,打造三个重点专业
该校紧紧把握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护理、助产及药剂三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校院(企)一体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着力打造三个重点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整体提升该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专业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医疗卫生行业设置的新岗位和岗位新需求,以及人才市场新变化,淘汰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旧专业,改造有市场需求潜力的传统专业,建成护理、药剂、医技和保健四大专业群。同时,努力打造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将助产专业打造成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有力促进了其他专业的建设。
校院(企)联合,深化课程模块改革
该校大力强化校院(企)联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科学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建立起工作岗位基本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素质和拓展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实际,坚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做中教,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护理专业重点开展了以临床护理任务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助产专业重点开展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妇科护理》和《产科学及护理》等核心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的系列配套辅助教材。药剂专业重点建立并完善包括道德人文素养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模块在内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环境上,通过营造真实的医院(药企)环境开展仿真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及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校本特色教材和讲义为基础,把医院鲜活的病例、药企的操作流程引入课堂,实现学生所学技能与岗位技术要求同步;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监督,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该校注重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专家组和督导室的作用,聘请企业和医院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共同参与论证、完善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将就业水平、医院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构建社会、医院、学校三方共同评价的体系,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办学活力,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一是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学校紧紧围绕本市乃至全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动态适应医药卫生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的卫生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学校办学的市场针对性、行业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二是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按照医院(药企)用人标准,建立学校、行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坚持与用人单位要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原则,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尤其是专业技能水平测试要与用人单位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要使学校课程考核与学生执业资格考试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示范引领,打造“四个高地”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该校从整体上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更为突出;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典范;在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就业指导与服务上取得质的飞跃;在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在打造“四个高地”的道路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打造先进办学理念的高地
学校“为师生发展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办学理念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一是做强做大学校,新校区即将竣工,在校生人数已达到6000人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二是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2个校内实训基地、20个实训室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创建学校科学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提高学校主动服务卫生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达到粤东北地区的先进水平,并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打造校企合作办学的高地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卫生行业、专业特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水平。充分发挥医院(药企)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行“与临床过程结合、与临床要求结合、与临床考核结合”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设期内,合作办学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其中顶岗实习医院(药企)达80家以上。为卫生行业、医药企业培训技术人员5500人次以上。
打造区域护理实训的高地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建设,按照“真实场景、仿真训练、实景教学”的标准,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技能考核和技术创新转化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场室。添置实训实验设施设备的力度不断加大,在为该校学生护理技能训练提供可靠物质保证的同时,更好地在粤东北地区卫生学校学生实训、师资培训,以及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培训和技能考核中发挥高地和示范作用。已为各级各类医院培训临床一线护士2000人以上。
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高地
进一步强化“兴校必先强师”的观念,实施“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一支能满足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术过硬、教学水平一流和科研能力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由医学专家、护理行家、技术骨干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团队,构建由临床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医学技能课程的机制。“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各层次教师比例更趋合理,聘请卫生行业、医药企业的管理行家、技术能手和临床专家30人以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重点和骨干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3%以上。
河源市卫生学校是一部书,它记录着学校的光荣与梦想,铭刻着师生对医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半个多世纪的耕耘收获以及桃李芬芳,腾飞的蓝图,绘就的是河源市卫生学校的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