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的摇篮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9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源市卫生学校创办于1943年,是一所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河源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被人们誉称为“白衣天使的摇篮”,建校66年来,培养出近万名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他们大多扎根山区,卫校学子遍布南粤大地,群星灿烂,桃李芬芳。
  河源市卫生学校,坐落在东江上游河畔、河源市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龙川县城老隆镇。学校秉承着河源客家的人文传统,孕育着教育改革的时代锋芒,以“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着力加强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创新,培养卫生技能型人才
  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医药卫生行业和学校深厚的社会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本市及珠三角地区二甲以上医院的合作,探索校院(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大校院(企)合作力度,共同编写实习指导手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实践,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源链、服务链、师资链、信息链和就业链,促进校院(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同时,改革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该校坚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以顶岗实习为重点,大力推行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完善“双向互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推行“312”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三个学年的前四个学期中,学生的仿真见习、项目见习、整体见习时间共约一个学期;后两个学期到医院(药企)顶岗实习。在河源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百家以上实习医院(药企),为学生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龙川县国医堂制药有限公司合作举办药剂专业,并按合同培养和输送人才。三是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河源市部分乡村医生“无学历,低水平”的实际情况,经请示河源市卫生局同意,并报省教育厅、卫生厅批准,该校与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在省内率先举办农村医学专业的乡村医生中等学历教育培训班,而且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培训学员,即学员逢星期六、日在教学点(设在县城或地段中心卫生院)集中上课学习,其他时间在岗位工作,真正达到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目的。
  依托行业,打造三个重点专业
  该校紧紧把握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护理、助产及药剂三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校院(企)一体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着力打造三个重点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整体提升该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专业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医疗卫生行业设置的新岗位和岗位新需求,以及人才市场新变化,淘汰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旧专业,改造有市场需求潜力的传统专业,建成护理、药剂、医技和保健四大专业群。同时,努力打造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将助产专业打造成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有力促进了其他专业的建设。
  校院(企)联合,深化课程模块改革
  该校大力强化校院(企)联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科学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建立起工作岗位基本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素质和拓展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实际,坚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做中教,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护理专业重点开展了以临床护理任务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助产专业重点开展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妇科护理》和《产科学及护理》等核心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的系列配套辅助教材。药剂专业重点建立并完善包括道德人文素养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模块在内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环境上,通过营造真实的医院(药企)环境开展仿真教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及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校本特色教材和讲义为基础,把医院鲜活的病例、药企的操作流程引入课堂,实现学生所学技能与岗位技术要求同步;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监督,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该校注重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专家组和督导室的作用,聘请企业和医院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共同参与论证、完善学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将就业水平、医院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构建社会、医院、学校三方共同评价的体系,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办学活力,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一是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学校紧紧围绕本市乃至全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动态适应医药卫生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的卫生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学校办学的市场针对性、行业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二是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按照医院(药企)用人标准,建立学校、行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坚持与用人单位要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原则,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尤其是专业技能水平测试要与用人单位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要使学校课程考核与学生执业资格考试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示范引领,打造“四个高地”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该校从整体上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更为突出;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典范;在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就业指导与服务上取得质的飞跃;在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在打造“四个高地”的道路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打造先进办学理念的高地
  学校“为师生发展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办学理念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一是做强做大学校,新校区即将竣工,在校生人数已达到6000人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二是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2个校内实训基地、20个实训室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创建学校科学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提高学校主动服务卫生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达到粤东北地区的先进水平,并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打造校企合作办学的高地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卫生行业、专业特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水平。充分发挥医院(药企)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行“与临床过程结合、与临床要求结合、与临床考核结合”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设期内,合作办学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其中顶岗实习医院(药企)达80家以上。为卫生行业、医药企业培训技术人员5500人次以上。
  打造区域护理实训的高地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建设,按照“真实场景、仿真训练、实景教学”的标准,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技能考核和技术创新转化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场室。添置实训实验设施设备的力度不断加大,在为该校学生护理技能训练提供可靠物质保证的同时,更好地在粤东北地区卫生学校学生实训、师资培训,以及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培训和技能考核中发挥高地和示范作用。已为各级各类医院培训临床一线护士2000人以上。
  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高地
  进一步强化“兴校必先强师”的观念,实施“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一支能满足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术过硬、教学水平一流和科研能力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由医学专家、护理行家、技术骨干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团队,构建由临床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医学技能课程的机制。“群星争辉”强师工程和“杏林能手”执教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各层次教师比例更趋合理,聘请卫生行业、医药企业的管理行家、技术能手和临床专家30人以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重点和骨干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3%以上。
  河源市卫生学校是一部书,它记录着学校的光荣与梦想,铭刻着师生对医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半个多世纪的耕耘收获以及桃李芬芳,腾飞的蓝图,绘就的是河源市卫生学校的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陈春阳
其他文献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象征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学生往往被童话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夸张的人物、神奇的情节所吸引。阅读童话的过程就是学生收获快乐、净化心灵的旅程。  童话不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不同年龄的儿童,都喜欢童话,对童话有不同的需求。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中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已经具备了思维发展的完整结构,他们不再像低年级的学
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丰富而持续的语言积累,深厚的语言储备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对语言积累都有着严重的认知误区,即认为语言积累就是枯燥的背诵。事实上,语言积累并非背诵这么简单。心理学研究表明,语文的积累和储备绝不是纯粹的记忆与知识的储存,而是将理解、内化、储备、提取以及运用等心理过程融合成为有机整体的复杂性、综合性过程。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就曾经提出了著名的语文教学九字诀
摘要: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进社区”系列活动的实践以及有关措施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实践    一、前言    2010年5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契机,以提升市民心理素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为目的,首次开展了“心理健康进社区”系列活动。2011年,为配合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推广宣传,开展了“
摘要:本文总结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专业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经验,对工程型软件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番探讨,以有效提升高职软件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  关键词:高职;CDIO工程能力;实践教学    软件行业的国际标准化和工程规范化趋势,使得工程能力成为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同时也对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既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有系统构建和协作沟通的工程能力。目
教育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和“发动机”,与经济社会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职业教育是创造生产力,是提升生产力,是服务产业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9月1日至2日,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隆重召开。这是在全省加快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充分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对我省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次会议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重点关注,既充分肯定了我省
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第二课时、淡化第一课时以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越位等现象。我们应注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优化,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为提升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服务。张庆老师提出课堂教学应“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于永正老师也曾指出,课堂教学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反观现在的一些公开课,第二课时居多,第一课时鲜有人讲,即使有人讲第一课时,也都是对字词以及整体感知过程的极力压缩,而把大量的时间
统编本教材首次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把課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以及习惯等)分解细化,并落实到各个单元的教学中。低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入手展开教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加提高。  一、“泡泡”促词语理解  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就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展现在教材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泡泡提示语”的导读作用帮助
阅读策略单元是统编本教材在编排设置上的一个创新,旨在借助典型课文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积累上。整套统编本教材专门设置的阅读策略单元主要包含了学会预测、学会多角度提问、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有目的的阅读等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了三个特点: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科学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现文本结构的整体体系;有的放矢,促进教学目标的精准精确。统编本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应当从何处入手?笔者
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举国瞩目的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6月24日—27日在天津开赛。迄今为止,堪称职业教育“国赛”的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了4届。在本届大赛中,广东参赛选手在与众多高手的巅峰对决之中,大显身手,表现突出,充分展示了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技能水平。    技能大赛:广东选手再创辉煌    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16家单位
摘 要:本文通过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中职学校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而让体育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关键词:中职;体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对中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中职体育要在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基础上,加强与职业技能有关的体育技能练习,以期达到发展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目的。笔者在的龙岗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