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的层次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ebos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决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年龄不同,课文不同,朗读的要求是不同的。听了几节专家的朗读指导课,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他仍然指导学生朗读,纠正了那种认为说明文没必要朗读的不正确的观点,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不少启示。对说明文的朗读要求,钱老师是“不漏读,不增读,不倒读,不错读。”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在只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要真正做到还是不容易的。钱老师采用的“四不”朗读要求,既符合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是十分科学的。在具体指导学生朗读时又分两步走,先是默读,再是朗读。这些指导与要求十分注意层次性。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也指导学生朗读。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这是一篇童话,较之说明文更有读性,但又不同于散文,因此宁老师的朗读指导,定位在“读准”,是十分恰当的,是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宁老师也注意朗读的层次性问题。对于初中学生,对于这些教材,两位老师的指导是很有针对性的。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幸平指导学生朗读《屈原·雷电颂》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符合散文诗的特点,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也符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王老师先请第一位学生朗读,要求是“读准字音”,学生读过之后,老师纠正了几个字音。在此基础上请第二位读,要求是“读出节奏”,比如“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一句,学生朗读时“载着”一词后没有停顿,老师就作了示范,因为“载着”这一动词领起的是下文的三个“拖到……边上去”。这样的指导,学生不但知道节奏的要求,而且明白为什么“载着”之后要停顿的道理。然后请第三位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气势,读出屈原那胸中的悲壮激情,读出如“风”似“雷”像“电”一样的气势。王老师的朗读教学充分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的。洪镇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最后的一次讲演》的要求是,朗读时除了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之外,有时还要辅以必要的动作。正如古人说的“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地表达出来。这朗读的要求就更高了。当初我们听课的老师还担心这一目标难以实现,但在洪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也基本上达到了目标。
  笔者在上《沁园春·雪》也指导学生朗读。在读准字音基础上,主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特别注意上阕的“望”,下阕的“错”等领句字之后的停顿。这一指点,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到了高中读《沁园春·长沙》《雨霖铃》等课文时,就能够处理好领句字的节奏把握。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看”“恰”“念”等字都能很好的处理,至于《滕王阁序》一文中这样的句子就更多了。朗读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在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余味。比如《沁园春·雪》的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感情的高潮,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我就要求学生反复品读,要读出伟人的豪放旷达,读出领袖的自信倜傥,读出“王者之气”。据说蒋介石看到这两句时,有“天无二日”之评,其意十分清楚。由于受到年龄等的影响,初中的学生很难读出这种感情,所以我的教学任务完成得并不十分出色。回顾头来想一想,我当时的要求是过高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不可能理解“王者之气”,违背了层次性的要求,因而没有达到目的是在情理之中的。在高中上《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再回头读《沁园春·雪》学生就更有情味更有意味了。从这个失败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学中注意朗读的层次性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朗读的层次性,我们的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十分明确的。语文每一册教材都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和明显的朗读层次。第一册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清楚朗读课文;第二册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进行速读训练;第三册,有表情朗读课文;第四册,读出议论文的语感和语气;第五册,读出诗词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这就构成了初中语文朗读能力序列,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掌握这一要求,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朗读的层次性,早在宋朝的朱熹就注意到了。这位语文教育家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里讲的是对读的基本要求,钱梦龙老师的要求与朱熹是一脉相承的。朱熹还进一步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的过程,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朱熹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一过程,细说起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有层次的。我们学生朗读效果有时不够理想,有的是违背了“层次性”的原则,只有眼到口到而没有心到,只相当于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当然不会有好效果。
  朗读教学的层次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假如我们真正认识到了,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考虑教材,又要注意学生,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单位: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英语在国际地位中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但我们的英语交流沟通形式总是与一定的情境密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和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和运用。但是该学法缺乏统一的模式和清晰度,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教师埋怨学生不配合,学生对探究不感兴趣,以致有人说这种方法不适合于自己所教的学生。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有幸参加了省级实验区的语文新课改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本)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一文[五煞]中“顺时自保揣身体”的断句,直接取决于“揣”字的意义。该册教材132页的注释(16)是“顺应时令的
当2003年5月网站刚刚起步的时候,LinkedIn只能简单地为用户提供在线简历服务。但10年后的今天,它的全球用户已经超过了两亿,其服务也早已覆盖个人职业生涯、招聘广告、公司过
一、引语rn课堂用语是语言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课堂用语科学、恰当的话,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反之,如果课
期刊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对古诗的掌握也仅限于会读、会背,了解诗的表面意思和主题思想,这无疑有碍于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无法体会诗的内蕴,难以发现诗的美的特征。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会读诗、读好诗,入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着采用多种方法入境,收效颇丰。    一、诗题入境    许多诗的题目,本身就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如《行路难》中的“难”,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
在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可能为同一教室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如果不能及时的得到纠正,那么错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作业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期刊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致使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几乎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和附庸,这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笔者以为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即充分认识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积极作用。  首先,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补充力量,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决定国家的发展,决定着能否能够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思想政治、人文、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