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然十分重要。
关键词 美育 重要意义 审美能力 美学修养
美育不仅是整个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语文教学原则之一,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美育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美学研究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指社会、学校或其他有教育责任的群体与个体,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心理和品质的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健康的成长。美育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时空系统,可在人的各个生活空间,也可伴随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家庭美育、学校和社会美育是美育实施的基本形式,而学校教育中,美育不仅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也给其他各育以有力的帮助,还可以把各育的成果综合升华成整体性的富于生气的人格。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别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应该着眼于“人”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崇高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另外,美育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就是对美的认识、感受和评价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丑的看法。它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方向,指导着人们的审美实践。同时,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认识社会,更好地品味生活和创造生活。由此可见,美育和一般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二、深挖语文教材中的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好能够作为审美教育载体的语文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明确新编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品质情趣及审美能力的要求,以此为标准来推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赏美、创美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高雅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育人的目标。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变得高雅,至理让学生更加聪睿。由此,我们应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样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戍轮台”和“人生自古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也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让你倍感“慷慨悲凉为家国,雀跃沉思缘诗文”……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而有较高美学修养对于人的学习和一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美的感受,切实提升学生赏美和创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具备发现、辨别和赏鉴美与丑的素质,拥有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掌握状况和接收能力,使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要引导学生认识,文中小孩的诚实才是美的,官员的阿腴奉迎和虚伪以及自欺欺人是极丑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诚实的品质,憎恶谎言;课文中类似这样美的因素都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慢慢体会,理解,实现潜移默化,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感知能力。我们要通过课文教学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使学生认识到爱祖国献身于中华的大业是美的;胸怀大志,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美的,舍己救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是美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是美的。从而改变部分学生的有些堕落、 颓废的生活方式,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延伸美育思想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园地。它能打破单调、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冲破时空局限及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把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等有机地、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机地使学生从课堂走出来,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它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受课堂的约束,让学生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我管理,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观察力得以提高,审美情趣得以陶冶,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渗透美学思想,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形成美的品质,得到创造美的能力的锻炼。
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应是所有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美育 重要意义 审美能力 美学修养
美育不仅是整个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语文教学原则之一,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美育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美学研究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指社会、学校或其他有教育责任的群体与个体,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心理和品质的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健康的成长。美育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时空系统,可在人的各个生活空间,也可伴随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家庭美育、学校和社会美育是美育实施的基本形式,而学校教育中,美育不仅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也给其他各育以有力的帮助,还可以把各育的成果综合升华成整体性的富于生气的人格。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别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应该着眼于“人”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崇高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另外,美育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就是对美的认识、感受和评价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丑的看法。它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方向,指导着人们的审美实践。同时,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认识社会,更好地品味生活和创造生活。由此可见,美育和一般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二、深挖语文教材中的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好能够作为审美教育载体的语文材料来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上的审美教育。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明确新编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品质情趣及审美能力的要求,以此为标准来推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赏美、创美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高雅情趣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和育人的目标。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哪比得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变得高雅,至理让学生更加聪睿。由此,我们应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样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戍轮台”和“人生自古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也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让你倍感“慷慨悲凉为家国,雀跃沉思缘诗文”……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而有较高美学修养对于人的学习和一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三、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美的感受,切实提升学生赏美和创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具备发现、辨别和赏鉴美与丑的素质,拥有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掌握状况和接收能力,使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要引导学生认识,文中小孩的诚实才是美的,官员的阿腴奉迎和虚伪以及自欺欺人是极丑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诚实的品质,憎恶谎言;课文中类似这样美的因素都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慢慢体会,理解,实现潜移默化,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感知能力。我们要通过课文教学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使学生认识到爱祖国献身于中华的大业是美的;胸怀大志,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美的,舍己救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是美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是美的。从而改变部分学生的有些堕落、 颓废的生活方式,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延伸美育思想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园地。它能打破单调、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冲破时空局限及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把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等有机地、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机地使学生从课堂走出来,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它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受课堂的约束,让学生自愿参加,自由结合,自我管理,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观察力得以提高,审美情趣得以陶冶,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渗透美学思想,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形成美的品质,得到创造美的能力的锻炼。
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应是所有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