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对于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起着奠基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正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在吸收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思想道德素质而制定的。那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将思想品德课上好,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呢?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学习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保证德育目标的落实,《课程标准》首次把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设计,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德育的总目标,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理状态、心理特点、智力水平和社会经验,按三个教学年段规定了具体的层次目标:
(一)针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低,对行为规范缺乏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规定了教学要以图为主,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身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理解能力有所增强,在教学形式上虽仍提倡图文并茂,但已逐渐过渡到以文为主,通过故事或典型事例讲明道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知道应选择的正确行为。
(三)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即将步入初中阶段,必须对前四年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和提升,又要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将这个阶段定为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层层推进,逐步上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思品课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拟定每一个年级、每一课完整的教学目标。
二、遵循教学规律,把准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由于小学生受到现有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某些现象有时候还不是很容易认识和理解,但这些往往又是学习的重点。为此,教学时教师应努力营造各种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讨论辨析、行为训练中将道德知识内化。
如《诚实守信》这一课,为突破重点,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学时我设计了三道辨析题:(1)“王新同学答应林力同学星期天早上八点去新华书店,可这天却下起了大雨,王新该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辨析,懂得了答应别人的事要牢记心头,努力做到,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尽力去克服。(2)“少先队大队部决定星期三下午举行一次野炊活动,大家都做好了准备。不料,这上午下起了大雨。大队部讨论后,决定改期举行这次活动。这个决定是不是不讲信用呢?”大家辨析、讨论后,懂得了有些困难无法克服或没有克服的必要,只要事先说明情况变化的缘由,这并不是不讲信用。(3)“李芳抄张兰的作业,并要求张兰不要告诉老师,张兰答应了。第二天老师向张兰问起这件事,张兰说‘不知道’,张兰的这种行为是不是诚实守信?”通过对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件的辨析和讨论,学生很快明白:在答应别人某件事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做?能不能去做?像张兰这样帮助别人隐瞒错误,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行为,哪有诚实守信可言?
三、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
蔡元培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然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全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传统的思品课教学,往往忽视了道德观点和概念,将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感知悟理的过程演变为单纯的循章摘句,简单的理解文章。
“依据《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理解、掌握,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能够运用自如,更好地促进道德知识的内化,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思品课的教学应是“明理、育情、导行”等的有机统一,在统一中力求突出每堂课的特色。如教学《我们爱国旗》,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爱祖国的情感转移到爱国旗上,让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国旗热爱的感情:(1)向国旗敬礼;(2)精心地给国旗上颜色;(3)剪贴或制作小国旗等。这样,学生就能把爱祖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倾注到具体的行为中,从而达到稳固品德情感的目的。
四、合理使用教法,提高育人实效
《课程标准》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学生要求的教学方法,提高育人实效。
如教学《合理安排时间》,我采用“课堂讨论”、“引导探究”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让学生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必须珍惜时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辨析三种不同的安排时间方式。于是,学生在讨论、探究、归纳中明白了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学习,利用下课或午休时间做功课或看完电视再匆匆做作业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从而教育学生:今天的功课今天做,一天中如果遇到好几件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才能使学习、生活、休息、活动等和谐统一起来。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一、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学习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保证德育目标的落实,《课程标准》首次把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设计,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德育的总目标,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理状态、心理特点、智力水平和社会经验,按三个教学年段规定了具体的层次目标:
(一)针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低,对行为规范缺乏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规定了教学要以图为主,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身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理解能力有所增强,在教学形式上虽仍提倡图文并茂,但已逐渐过渡到以文为主,通过故事或典型事例讲明道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知道应选择的正确行为。
(三)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即将步入初中阶段,必须对前四年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和提升,又要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将这个阶段定为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层层推进,逐步上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思品课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拟定每一个年级、每一课完整的教学目标。
二、遵循教学规律,把准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由于小学生受到现有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某些现象有时候还不是很容易认识和理解,但这些往往又是学习的重点。为此,教学时教师应努力营造各种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讨论辨析、行为训练中将道德知识内化。
如《诚实守信》这一课,为突破重点,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学时我设计了三道辨析题:(1)“王新同学答应林力同学星期天早上八点去新华书店,可这天却下起了大雨,王新该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辨析,懂得了答应别人的事要牢记心头,努力做到,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尽力去克服。(2)“少先队大队部决定星期三下午举行一次野炊活动,大家都做好了准备。不料,这上午下起了大雨。大队部讨论后,决定改期举行这次活动。这个决定是不是不讲信用呢?”大家辨析、讨论后,懂得了有些困难无法克服或没有克服的必要,只要事先说明情况变化的缘由,这并不是不讲信用。(3)“李芳抄张兰的作业,并要求张兰不要告诉老师,张兰答应了。第二天老师向张兰问起这件事,张兰说‘不知道’,张兰的这种行为是不是诚实守信?”通过对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件的辨析和讨论,学生很快明白:在答应别人某件事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做?能不能去做?像张兰这样帮助别人隐瞒错误,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行为,哪有诚实守信可言?
三、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
蔡元培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然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全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传统的思品课教学,往往忽视了道德观点和概念,将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感知悟理的过程演变为单纯的循章摘句,简单的理解文章。
“依据《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理解、掌握,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能够运用自如,更好地促进道德知识的内化,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思品课的教学应是“明理、育情、导行”等的有机统一,在统一中力求突出每堂课的特色。如教学《我们爱国旗》,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爱祖国的情感转移到爱国旗上,让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国旗热爱的感情:(1)向国旗敬礼;(2)精心地给国旗上颜色;(3)剪贴或制作小国旗等。这样,学生就能把爱祖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倾注到具体的行为中,从而达到稳固品德情感的目的。
四、合理使用教法,提高育人实效
《课程标准》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学生要求的教学方法,提高育人实效。
如教学《合理安排时间》,我采用“课堂讨论”、“引导探究”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让学生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必须珍惜时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辨析三种不同的安排时间方式。于是,学生在讨论、探究、归纳中明白了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学习,利用下课或午休时间做功课或看完电视再匆匆做作业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从而教育学生:今天的功课今天做,一天中如果遇到好几件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才能使学习、生活、休息、活动等和谐统一起来。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