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与“打老虎”背后的舆情效应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一年多以来,中央从严治吏成效显著,备受瞩目。本刊2014年3月上推出的“‘从严治吏十个疑惑’公众官员怎么想怎么看”调查发现,公众、官员对“老虎”、“苍蝇”一起打能否制度化、官风整治能否常态化、政策举措是否落实到位等高度关注。今年两会期间,打“大老虎”、 “中央反腐”等关键词更在舆论场上持续发酵。反腐、从严治吏将走向何方?社会心理与舆情效应的交互作用下,中央政策会如何回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官与民之间的每一次良性互动,都蕴含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稳步提升。
  2013年,总计18.2万干部受党纪政纪处分,640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违纪违法被查办,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反腐“成绩单”令人瞩目。2014年两会召开之初,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厉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这不是一句空话。并表示:你懂的。民众对“你懂的”及其背后一系列的腐败涉黑案件表示了极大关注,“反腐”、“大老虎”等话题也成为两会期间主要的社会公共话题之一。民众对反腐的认知与期待怎样?背后实际的社会心理和舆情效应如何?反腐工作又该如何回应民众期待?
  一、反腐是十八大以来民众关注主线,已成为官民间最大社会合意空间
  比较2011年以来网民和大众媒体对反腐和打老虎两个议题关注趋势的变化,从历时性的角度看,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公众对反腐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远远超过了2011年和2012年。这说明十八大以后,随着中央反腐工作的深化,民众对反腐呈现出高关注态势,反腐获得了民众极大支持,并被寄予厚望,成为官民最大社会合意空间。
  二、反腐成为仅次于民生的第二大社会焦点议题
  虽然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改革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民众的关注焦点还停留在民生和反腐领域,反腐基本成为仅次于民生的第二关注议题。值得注意的是,民众的关注焦点与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出现了偏差,后者更多关注改革,其次才是民生和反腐,这也说明媒体并未有效设置民众议程。
  截至3月8日,在民众关注的两会议题排行中,反腐位列第八,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房产税、转基因和二胎问题之后。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主要城市和地区,民众对反腐议题的关注比较集中,“习近平反腐”、“中央反腐”和“网络反腐”等关键词均位居前列。但“网络反腐”相较于2012年出现了下降,排在“习近平反腐”和“中央反腐”之后,这说明民众对反腐的主要关注点已由民间反腐过渡到中央甚至是领导者个人为主的反腐阶段。
  三、反腐已成基本社会共识,事关主流人群的人心向背
  不同年龄段网民对反腐和打老虎议题的关注中,30-49岁的主流社会人群是反腐败议题的主要关注人群,这类人群同时也是目前社会的主体人群。与此同时,男性是关注反腐议题的绝对主体人群,尤其是在对打老虎的关注中占到了绝对多数,达97%。可见,反腐已经成为基本的社会共识,事关主流人群的人心向背。
  根据乐图在线提供的微博社交雷达数据,将与腐败相关的信息按照正性、负性和中性进行自动研判,结果显示: 对反腐败工作的社会评价中,正性评价占到了总体的75.3%,负性仅为11.6%;如果将正性社会评价界定为1,代表满意,负性界定为-1,中性界定为0,那么民众对反腐的满意系数为0.622(满分为1),这说明目前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基层腐败和军队内部腐败已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老虎、大鳄、亡国、中央、网络反腐、曝光、对策、十八大、完善、法治”等焦点关键词说明了近期公众对腐败中的“老虎”和“大鳄”关注在不断上升,关注焦点从一般层面的反腐上升到了“打老虎”的层面。这也反映出随着反腐的进一步深入,民众对反腐力度产生了更高期待,未来的反腐一旦不能达到民众的这种期待,很有可能会使之产生心理挫败感。
  分析与腐败相关的“村官”、“预防腐败”、“中国军队”、“腐败根源”、“官员”、“三峡腐败”的热点关键词可以看出,基层腐败和军队内部的腐败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有民众开始关注三峡腐败,还有很多人对目前腐败现象的根源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这些都说明腐败问题已成为上至社会精英阶层下至平民阶层的共同话题。
  在微博话语平台上,民众的关注议题主要集中于腐败事件的举报,特别是各类“苍蝇”的违法乱纪行为,占到总体的40%左右。可见,民众希望通过微博社交平台表达自己遭受不公待遇的不满,期待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对下一步深入、具体反腐寄予厚望。
  五、62.1%的公众对反腐持积极支持态度
  在民众对反腐的基本态度上,支持者占到了总体的三分之二左右。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持较冷静的态度,如网友@老李头06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眼下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不能估计过高; ‘官不聊生’不宜炒作;党风、政风能否有实质性的转变,至少5年后看”,再比如网友@如果可以664认为,“中央领导反腐坚定,重拳出击,民心欣慰,但似乎民众信心不足,因腐蚀太深,非—日之功可除。欲除病根还需中药,其一力修法制,让众惧之不敢为腐 ,最终的权威和判决是法;其二德者居之,升职如升仙,唯德可成,非机巧聪者能投机。则人心不腐,腐则必除,天下兴”。 还有11.8%的公众对反腐相对唱衰,尤其对其时效性和持久性持审慎态度,另有一部分民众抱着“打酱油”的态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反腐是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且经过过去一年多的深入,民众和官方已经就反腐问题达到了最大的合意空间,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老百姓对党中央反腐倡廉的信心,如网友@阿甘Q所说,“过年聊得最有共同话题的是反腐力度和公务人员不能在公众场合奢侈浪费,基层老百姓感觉事好办了,年好过了,生活改善有起色了”。整个社会舆论已经从对腐败问题的强烈不满与非议转到绝大多数持支持态度,中央也在反腐中获得了更多数的民心支持,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六、相比较“打虎”,公众更期待“拍蝇”
  公众最为期待的四个反腐政策,“基层反腐”位列第一(占15.2%),说明相比较“打虎”,民众更期待“拍蝇”;“将权力关进笼子”排第二位(占13.2%),反映出公众期待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改变目前“一处长就可以决定民企生死的畸形权力关系”;第三是“官员财产公示”,社会期待为11.4%;之后是“加强法治建设”排第四,为10.5%。除此之外,反腐力度加大、借助民间力量反腐、避免运动式反腐、巡视制度规范化和贪腐信息要及时公开透明等也是民众期待的主要举措。
  七、结论与建议
  全民期待反腐工作长抓不懈、力度继续升级。有网友担心当前的反腐工作是否是一种运动式反腐或者是选择性反腐,期待反腐工作长抓不懈,并且希望以“打老虎”为新一轮反腐败突破口,启动“全党合力”模式,让公务员“禁令”有增无减,大力查处“裸官色官”等不良社会现象,做到“下无死角,上无禁区”。破解那些看不见的阻力,关键正在于通过更大的反腐动作来凝聚民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老百姓对法律公平性的最朴实表达,也是社会对法律驯服特权的恒久期待。
  基层反腐是未来反腐的重点领域。有网友认为,“老虎要打,苍蝇更需要打,因为苍蝇数量多,危害党风政风更直接”。 2014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就公众关注的21个热点问题展开网上调查。截至2月26日21时30分,“反腐倡廉”得票45万,位列第二。不少网友都在留言中呼吁加大对“身边苍蝇”的查处力度。民众期待未来的反腐工作在“打老虎”的同时,基层反腐“拍苍蝇”也能迎来一场暴风骤雨,对直接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相关腐败问题进行严打。如网友@郎永强认为,“中央应加大对村、镇、县的反腐力度,只有让百姓看到身边的腐败被清除,才能更好地鼓舞民心”;再如网友@云林禅士提出,“现在由于中央打‘老虎’声势浩大,基层一些‘苍蝇’暂时冬眠。如果今后‘风头’一过,这批‘苍蝇’可能重新复活。强烈建议2014年各地、各基层同步加大反腐力度,多查揪一些基层百姓身边的‘老虎’、‘苍蝇’”。
  选择政法、军队等民众关注最集中的领域为突破口。政法系统腐败标志着整个系统的严重腐败,军队腐败则标志着最后防线的全面溃败。当前民众最为关注的腐败领域是政法和军队两个领域,也说明了对其进行反腐的重要性。可以考虑以政法等实权领域为“打虎”“拍蝇”的重点,或可做到事半功倍。
  强化信息公开,重视民间力量尤其是网络平台。无论是官员财产还是腐败案件信息都需要强化信息公开,应制定《信息公开法》,将公权力尤其是一把手决策活动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另外,网络反腐在2012年和2013年初成为主要的反腐力量,但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逐步加大,民间反腐有减弱之势,下一步应更好发挥民间力量。如在某大型网站的调查中,对于目前反腐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难题的认识上,有25.84%的网民认为“难在能否重视群众举报线索”,位列第一。这也说明反腐有必要进一步依靠群众的力量。
  制度化是反腐治本之策,可将权力真正关入笼中。在“老虎”、“苍蝇”被纷纷打落之后,如何从体制机制入手让“权力入笼”、如何进一步铲除“老虎”、“苍蝇”滋生的土壤等问题备受关注。从长远看,反腐重在机制化和常态化,必须完善强效反腐机制,形成制度反腐,方可真正实现清正廉明。网友期待新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权力清单制度、反腐败单行法律和配套法规立法等项改革能够加速推进,尽快出台更多、更细化、更具操作性、更方便监督的反腐制度。
  反腐是改革题中之义,体制、制度性腐败既是改革的重点,又是改革的最大阻力。改革必先反腐,不反腐等于不改革。所谓“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应该适可而止”的谬论,是利益集团对抗改革的舆论挣扎;说什么“继续反腐可能难以收场”,是无视“不反腐就无法收场”的现实。只有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才能震慑腐败、赢得民心,从而为更深入的改革赢得更广泛的腾挪空间。
  (本项研究的负责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喻国明,主要研究人员为李彪、李慧娟、李凤萍等;研究数据由乐图在线公司支持)
  责编/袁静 美编/宋扬
其他文献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10个猜想  1. “保定为政治副中心?”  京津冀地区设置政治副中心,保定成为首选地,主要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有三个特点:它和北京、天津构成了等边三角形,又是石家庄和北京的中心点。  2. “京津冀推出统一的居住证?”  京津冀地区将适时推出统一的居住证制度,改变各地居住证制度“自行其是”的现状。问题在于如何设置统一居住证准入门槛,保证统一居住证持有者的居民待遇。  3. “高铁、
期刊
中国的崛起,是文明的崛起,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的支撑。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思想理论的引领、没有思想活力的充分迸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谁占据了思想理论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人注目地讲了这样两句话:“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
期刊
程恩富教授是著名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50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兼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讲课,近年多次出席中央领导召开的座谈会,上报的内参获得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担任全球学术团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和全国经济规律研究会
期刊
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陷入了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强势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面而深入地进入中国,而其中西方思潮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一步步加深,并大肆摧残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儒学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儒学并没有就此沉沦为游魂,或甘于被弃置入博物馆中。一代代有智慧,有担当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理论创新,使得儒学得以“一阳来复”,“灵根再植”。事实上,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历劫不死
期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工商银行以建设人民满意银行为宗旨,对照社会大众和广大客户期盼,紧紧抓住影响客户满意度提升方面的突出问题,以转变作风为根本,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观点、改进服务与践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坚持边学边改、即查即改、立整立改,取得了服务品质提升、人民满意度提高、群众路线更坚定的显著成效。  端正服务态度,提升窗口服务质量  银行服务不
期刊
人民论坛:您长期从事中国政治研究,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权力分配与制衡机制?  李成:国内、国外都会有一些学者,他们往往认为中国并没有一个权力制衡的机制,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从中国的历史来说,权力限制的机制一直都是存在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政治体制上,无论是以前的官僚制度还是其他的体系,都有其特有的运行和制约、平衡机制。不说这么遥远的过去,就看现在
期刊
【摘要】 弗里德曼曾经说,谁能解释中国现象,谁就能得诺贝尔奖。人们提出了所谓“中国之迷”的命题,即良好的法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是中国的法制水平很低,而经济增长却很高。西方理论家的解释是,中国的商业活动更多的不是依赖成文的法律和正式制度,而是非正式的规则。中国的潜规则与市场经济可以构成一个适当的均衡。笔者提出“国家治理体系10S协同模型”,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国家治理体系立体框架。以此研究
期刊
对话  人民论坛记者:唐教授,祝贺您入选人民论坛“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请您谈谈入选后的感想?  唐任伍:我有幸入选人民论坛“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深感幸运。感谢《人民论坛》杂志提供的这个平台,感谢专家和广大读者、网友的厚爱和鼓励,同时也更让我懂得“思想的力量”和“思考的珍贵”,懂得新思想的创造、思想家的诞生,需要建设一个开放的、完善的思想市场。今天的中国迎来了思想创新的好时期。  人
期刊
基层干部虽有些负面情绪,但不会带来官员“下海潮”  人民论坛记者:当前中央从严治吏,效果明显,百姓叫好。对此,基层干部又是怎么看呢?  杨斌华:现在有不少人反映,我也听到了这个情况,就是对于中央从严治吏,一些党员干部有观望的心态,部分干部有一点负面情绪。但是我认为通过反腐倡廉活动的持续开展,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随着干部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负面心态会逐步化解的。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么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下称《公务员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法》的实施,一是健全了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了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制化,推进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二是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为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有力地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和各级政权建设,建设了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公务员队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