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化高中生历史理解的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背景为例,从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即建构理解、运用多种史料即促进理解、设置阶段性的小结即升华理解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历史课堂深化学生历史理解的教学策略,认为历史理解不仅是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学会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理解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82
  一、历史理解浅论
  “新历史科”理论认为历史理解不仅仅是对字面含义的领会与解释,还指能够运用学科能力来认识或解释历史事物最终如实地理解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他人和自我。 叶小兵教授认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主要是对已感知的历史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演绎等思维的操作,形成和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规律。”蔡权老师认为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理论方法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从而能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其主要表现行为是解释、转换和推论。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历史理解是指学习者根据掌握的知识,对历史知识的本质及其历史间的相互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形成自身的理解以解决实际历史问题的过程。
  新一轮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对深化学生历史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阶段,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历史理解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体现,是新时期历史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的内容。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概念、历史知识的讲授,还要以此为依托让学生能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理解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思考历史的方法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的历史学习中。
  二、深化历史理解的教学策略
  1.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即建构理解
  正如《真理与方法》所说:“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对这个问题提出问题。理解一个意见,就是把它理解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要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为例,为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鸦片战争的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
  (2)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伦敦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 最快需要3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
  (3)鸦片战争爆发前交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有何不同?
  第(1)问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第(2)问旨在激发学生再认识这段历史的兴趣,笔者用动态的曲线把当时的英国和中国连起来,在问题中强调当时远航交通工具“帆船”最快运行时间“3个月”来突出双方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小,继而又明确发生了战争,利用这种认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3)问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历史教材来认识历史知识。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思考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情况,加深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认识。在经过阅读和思考后,学生基本能完成以下表格: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课本提供的信息完成上述表格内容的填写后,教师还应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4)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有没有通过其他方式(除战争外)与中国沟通?其目的是什么?
  (5)封建君主专制下的中国对英国是如何认识的?
  第(4)、第(5)问是在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问题,要求学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思考对方,认识对方。
  2.运用多种史料即促进理解
  历史的“过去性”意味着客观历史不能重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可信的史料来演绎历史、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进而认识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史料,营造历史情境,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赵亚夫教授认为“史料是历史理解的基础”,历史课堂中教师恰当运用史料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五个方面的理解,笔者展示了中英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比如《英国的下院》与《清朝的军机处》,《陈铿〈远航之梦〉——广州十三行》与《英国的辉煌——日不落帝国》等。
  对于第(4)、第(5)问,笔者提供了以下材料(因篇幅受限,有所删减):
  材料一 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第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洋行,买卖货物。——[英]马嘎尔尼.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M].刘半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147-148.
  材料二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东华全录[M].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587.
  笔者引用这两则材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英初期交往的目的与双方的态度。材料一是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期间表达的中英交往的诉求,国书多处提到“通商”,如“允许英国商船登岸”“经营商业”“设立洋行”等皆表明英国想与清政府开展正常的商业贸易,而且此前和此后英国政府也进行了尝试,比如1787年凯斯卡特使团访华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表明英国政府于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开展正常商业贸易的企图,以及想与清政府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的愿景,英国政府开始并没有直接采用武力的方式。在正常贸易中,英国并没有从中获利,反而受到损失。为了挽回这种损失,英国开始开展非正常的商业贸易即鸦片贩卖。大量鸦片传入中国,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而后的禁烟运动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材料二展示的是乾隆对英国企图建立外交关系的态度和认识,“倾心向化”“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等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傲慢心态表露无遗。这样对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置身歷史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是如何发生的。
  3.设置阶段性的小结即升华理解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看到中英双方落后的封建制度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巨大差距,或许正如蒋先生所说的,“就世界大势论,那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理解的深化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历史思维的强化和学习认识历史方法的过程。教师首先通过多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建构。接着,教师通过运用多样化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理解。最后,教师做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小结,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郑流爱.关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与历史理解——英国“新历史科”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蔡权.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2012(8).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很多人都说,第三届《脱口秀大会》之所以比前两届好看,除了浑身是梗的驻场嘉宾大张伟,更大的惊喜是出现了天赋型女段子手,尤其是战胜一众专业脱口秀演员的黑马:李雪琴。  这个从没讲过脱口秀的“网红”,却因为“太好笑了”而上了好几次热搜,她幽默有趣式的“自嘲”长期占据话题热搜榜首,她独特的思维和说话方式让人发现了,在不那么优秀的皮囊下,却有着最有趣的灵魂。  实际上,李雪琴是白手起家的网红,以她的话说“拍
[摘要]语文中的古诗词学习一直是被忽视的一个教学内容,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背诵一下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思想主动性,而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重视国学文化,在朗读、情境以及背景知识上进行教学尝试,以期学生可以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趣味性初中语文古诗词  古诗词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
“妈,下个月是您八十岁生日,我在海南餐厅安排一桌饭,给您好好庆祝一下。”嫂子说。  “大姑,今年您过八十岁,您不能再拒绝啦,我们弟兄几个说好了,要来给您好好过个生日。”表弟不只一次地说。  ……  “千万不要弄,你们忙,过几天我走的,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让我好好地活几年……”每次提到为母亲过生日,她总是坚决反对。  果然,在母亲要过生日的前一周,她坚决要到襄阳我姐姐家,为的是躲八十岁的生日。之前还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规范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关系,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湖北省粮油集团下功夫做好“结合”文章,发挥党内监督“利剑”作用,借助外部监督“千里眼”作用,探索构建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保障“五位一体”协同监督体系,有效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党员干部清朗奋进。     监督主体要明责履责  以监督责任为主轴,
[摘要]润泽的课堂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融洽和谐的,润泽的政治课堂必须来自丰富的实际生活,这是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应有之意。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实际生活,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实际之中,真正实现哲学和生活的有机统一。以《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从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追求教学效果等方面探究使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
[摘要]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直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考点,这个考点在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考卷中频频出现。那么,怎么样能够把这个考点的复习落到实处呢?怎么样才能够利用好诗词所搭建起的桥梁,拨开岁月厚重的迷雾,穿越历史长河去认识古代人物呢?结合实践,针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做一个方法上的探讨。  [关键词]人物形象诗歌鉴赏  历史人物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直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其设题目的在于让
[摘要]“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这一观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知道、了解、认同并践行。只有在“慢”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展开,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凸显。文章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为例,阐述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生成、感悟时间,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历史学科慢节奏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位叫迈克的勇士请求国王把公主嫁给他。于是国王把他带到五个房间前,说:“有一只老虎藏在这五个房间里,但究竟哪个房间里有老虎,你只有打开门后才知道。这是一只不可预料的老虎。你必须顺着次序逐个把门打开。如果你足够聪明,在打开门之前猜到哪个房间里有老虎,那我就把宝贝女儿嫁给你。”  迈克在五个房间前踱来踱去,观察一番后就思考起来。  迈克想:如果我打开前四个房间的门,都没有老虎,我就会知道老虎在5号房间
[摘 要]“微活动”是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比如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支付等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文章尝试以“微活动”探索通过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 微活动 创新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93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等,可以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媒体依然活跃在地理课堂,并没有退出。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地理教学应该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 课堂教学 地理  在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主流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标准,成为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