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搭起桥梁线,穿越历史认识“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30633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直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考点,这个考点在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考卷中频频出现。那么,怎么样能够把这个考点的复习落到实处呢?怎么样才能够利用好诗词所搭建起的桥梁,拨开岁月厚重的迷雾,穿越历史长河去认识古代人物呢?结合实践,针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做一个方法上的探讨。
  [关键词]人物形象诗歌鉴赏
  历史人物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直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其设题目的在于让新时代的学生能在解读诗词中透过厚重而悠久的历史与古代人物直接对话,了解发生在那个时代人物身上的事件,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他们的忧喜悲欢,评价他们的心志抉择与志向节操,从而构建起一座重新认识自己的心灵桥梁。近几年,这个考点在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考卷中频频出现,所以,解决好这个考点的复习将会对决胜高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抓住关键点把这个考点的复习落到实处呢?怎么样才能够利用好诗词所搭建起的桥梁,拨开岁月厚重的迷雾,穿越历史长河去认识古代人物呢?我认为紧要是做好“一分二明三关注四结合”。
  一、一分抒情主人公,弄清诗人自己和作品刻画的人物
  唐诗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诗人自己(我)和作品刻画的人物(“我”)。笔者所谓的“一分”,就是第一时间分辨诗词中所刻画的人物是哪一类,以便知人论世,知事论人,为准确地鉴赏人物形象扫清障碍提供品鉴基础。譬如陆游的《诉衷情》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词人自己,而秦韬玉的《贫女》中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分辨清楚了抒情主人公是哪一类,弄清楚了所刻画的人物到底是我还是“我”,将极大程度地有利于读者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二明身份与特征。准确定位事半功
  在分辨作品人物类别之后,要明确两个问题,即我所谓的“二明”:1.写了什么人;2.这个人有什么特征。要先明确界定人物的身份,再明确说出这个人物的特点。以上面引述的第一首词《诉衷情》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首词中所描写的是词人陆游自己,他的身份是一名抗金将领,从词句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他当年曾经“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但是现在却“暗旧貂裘”“鬓先秋,泪空流”,可见其一心念着前线却无路请缨,这些便是他的形象特点。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确了: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三、三层关注细心察,多方留意收获大
  1.关注诗词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即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就通过动作“抱膝”与心理刻画再现了一个在客地过节而思念家人的孤独游子形象。“抱膝”这个动作描写,活画出沉思枯坐的情状,“还应说着远行人”则是心理描写,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2.關注从侧面进行的描写,即别人的评价、人物生活居所周边的环境等,如《寻陆鸿渐不遇》的前四句“移家虽带郭,野径人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是在描写主人公居所周边的环境,而后两句“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则是借助邻居之口报告主人公的行踪,这里无一字直接描写主人公,却在侧面描写中明确地让人感觉到主人公陆鸿渐是一个隐士身份,他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
  3.关注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如徐渭的《题葡萄图》中“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其中无处卖的“明珠”既指画中葡萄也喻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无人赏识,从而让我们明白了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年老才子形象。
  四、四项结合信息全,通过诗词认识“他”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到“四结合”:
  1.结合诗歌的题目与注解。诗歌的题目中往往潜藏着丰富的信息,其中就包括关于人物形象鉴赏的可利用信息。譬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题目就告诉读者,诗人是一个与友分别,寄诗相赠的洒脱之人。诗歌鉴赏题中,诗文之下所附带的注解信息更是能够给考生提供直接利用的信息,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时候要充分结合起这些信息。
  2.结合作者生平,知人论世。要了解一个人,特别是要透过历史去了解一个古代人物,就迫切需要我们能够结合起“他”的生平经历、志向抱负、平生遭际。只有这样我们对于这个人物的形象把握才是全面的,才是客观而真实的。
  3.结合借用典故进行分析。如辛弃疾的《阮郎归》下阕“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借用了周瑜和屈原的典故,刻画了一个少年时意气风发,而今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
  4.结合学过的相似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合理迁移。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教学实例,从品尝语言之美、体会细节之准、感悟情感之真三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与写作教学做到读写整合、良性互动,以期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拓展语言素材、掌握写作技巧,促进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70007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阅
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目的的一种文体。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淡化了整体性的解读,使得教学变得机械而乏味。说明文教学似乎成为贫瘠的沙漠,往往被漠视,其实细致地探索,能找到被隐藏的“矿藏”。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这块荒漠的土地得到雨露的润泽,孕育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呢?  说明文教学是让学生弄明白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写,还要弄清楚为什么用那个词语和那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知其然,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是中考较为侧重的一个命题方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应当注重对阅读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同时也应当充分联系中考应试内容,以确保学生答题能力与阅读能力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语文 中考 阅读命题 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下,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中考命题范围中
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和学会方法,最终都升华为自己内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我们的教育目标才算真正实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课改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与我们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方面,“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面临的困
[摘要]一部精彩的影片,经过妙手剪辑,课堂上穿插播放,既激发了课堂活力,也激荡了学生的情感。《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的课堂教学,就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采用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教师是主导,引导着课堂的流程,学生是主体,自主探究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行为与后果 主题情境 反思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很多人都说,第三届《脱口秀大会》之所以比前两届好看,除了浑身是梗的驻场嘉宾大张伟,更大的惊喜是出现了天赋型女段子手,尤其是战胜一众专业脱口秀演员的黑马:李雪琴。  这个从没讲过脱口秀的“网红”,却因为“太好笑了”而上了好几次热搜,她幽默有趣式的“自嘲”长期占据话题热搜榜首,她独特的思维和说话方式让人发现了,在不那么优秀的皮囊下,却有着最有趣的灵魂。  实际上,李雪琴是白手起家的网红,以她的话说“拍
[摘要]语文中的古诗词学习一直是被忽视的一个教学内容,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背诵一下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思想主动性,而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重视国学文化,在朗读、情境以及背景知识上进行教学尝试,以期学生可以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趣味性初中语文古诗词  古诗词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
“妈,下个月是您八十岁生日,我在海南餐厅安排一桌饭,给您好好庆祝一下。”嫂子说。  “大姑,今年您过八十岁,您不能再拒绝啦,我们弟兄几个说好了,要来给您好好过个生日。”表弟不只一次地说。  ……  “千万不要弄,你们忙,过几天我走的,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让我好好地活几年……”每次提到为母亲过生日,她总是坚决反对。  果然,在母亲要过生日的前一周,她坚决要到襄阳我姐姐家,为的是躲八十岁的生日。之前还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规范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关系,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湖北省粮油集团下功夫做好“结合”文章,发挥党内监督“利剑”作用,借助外部监督“千里眼”作用,探索构建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监督保障“五位一体”协同监督体系,有效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党员干部清朗奋进。     监督主体要明责履责  以监督责任为主轴,
[摘要]润泽的课堂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融洽和谐的,润泽的政治课堂必须来自丰富的实际生活,这是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应有之意。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实际生活,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实际之中,真正实现哲学和生活的有机统一。以《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从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追求教学效果等方面探究使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