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标准》从政府指令的高度明确了“探究性学习”将作为现今与将来我国教与学的主导方式,确定了它在教与学中的地位。同时也促使了我们对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的重新认识,以及对目前语文教育现状的反思。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第二,探究式课堂教学能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第三,探究式课堂教学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二、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1、自学探究,鼓励多元解读。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引导学生自学探究,指导学生自学探究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含的意义。
2、想方设法,激发兴趣。以问激趣。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要依循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内在联系,层层设疑,环环紧扣,以时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考,并使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问题,是不断推进学生自己研究文本的重要动力。
求异促趣。以往的阅读教学,常常是教师宣讲文本,把老师和教参对文本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将答案定于一尊,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兴趣无从谈起。现在老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同学们可以凭借个体审美经验参与作品诠释,拓宽思路,发表见解。
(二)确立课题。拓展教材的研究空间
1、整合信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独立阅读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鼓励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文字,涉及到的人、事、景、物大胆发表意见,评头论足,论是说非,提出问题。
2、整合问题,合作研究。在整合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确定了教学的内容、方向后,对问题的合作研究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向的指引,研究方法的指导在模式施行起始阶段尤显重要,要有扶植、引领然后放手的过程。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研究即可。合作探究教师的任务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研究;二是小组合作研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哪一种更好。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中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4、抓住模糊点探究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开展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5、挖掘定势,引发创新。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四)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究,教师既要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生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五)设置疑处,引向深入
课堂探究只是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不是终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随着设定的问题被阐述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姗姗来到,而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学生激烈的思维活动后又一波思维活动后的又一波思维的冲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带着问号作新的探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都会在此时滋生。这是一段容易被忽视的创造活动。教师要珍惜、利用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习研究引向深入。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第二,探究式课堂教学能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第三,探究式课堂教学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二、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1、自学探究,鼓励多元解读。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引导学生自学探究,指导学生自学探究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含的意义。
2、想方设法,激发兴趣。以问激趣。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要依循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内在联系,层层设疑,环环紧扣,以时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考,并使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问题,是不断推进学生自己研究文本的重要动力。
求异促趣。以往的阅读教学,常常是教师宣讲文本,把老师和教参对文本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将答案定于一尊,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兴趣无从谈起。现在老师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同学们可以凭借个体审美经验参与作品诠释,拓宽思路,发表见解。
(二)确立课题。拓展教材的研究空间
1、整合信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独立阅读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鼓励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文字,涉及到的人、事、景、物大胆发表意见,评头论足,论是说非,提出问题。
2、整合问题,合作研究。在整合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确定了教学的内容、方向后,对问题的合作研究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向的指引,研究方法的指导在模式施行起始阶段尤显重要,要有扶植、引领然后放手的过程。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研究即可。合作探究教师的任务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研究;二是小组合作研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哪一种更好。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中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4、抓住模糊点探究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开展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5、挖掘定势,引发创新。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四)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究,教师既要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生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五)设置疑处,引向深入
课堂探究只是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个环节,不是终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随着设定的问题被阐述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姗姗来到,而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学生激烈的思维活动后又一波思维活动后的又一波思维的冲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带着问号作新的探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都会在此时滋生。这是一段容易被忽视的创造活动。教师要珍惜、利用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习研究引向深入。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