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视角下乌托邦形象构建的英译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xuaner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形象学为视角,对《桃花源记》进行翻译,并按文中乌托邦形象构建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其英译本进行分析,并总结形象学视角下构建乌托邦形象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翻译应考虑文本创作背景和作者欲求。
  【关键词】《桃花源记》;形象学;乌托邦
  【Abstract】In this paper, Peach Village was transl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ology, and analysis of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utopian image 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utopian images is summarized. Moreov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reation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author’s desir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Peach Village;Imagology; Utopia
  【作者简介】马梦晨(1993.11-),女,回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通讯作者)孙兴文,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之一,其中乌托邦形象的构建与西方文学中乌托邦形象的构建有异曲同工之妙。形象学视角下,本文选取了《桃花源记》的林语堂译本和自译本,对其中乌托邦形象的构建进行英译对比研究,探索形象学角度下《桃花源记》中乌托邦形象构建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古籍文献。
  二、乌托邦内涵及文学作品
  “乌托邦”的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1551 年,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用拉丁文完成了《乌托邦》的创作。 “乌托邦”即“乌有之地”,是人们心中那个美好而又永远无法实现的地方,而“乌托邦文学作品指的是描写现实中不存在的、作家虚构的理想社会的作品”。继“乌托邦”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延绵不绝的乌托邦文学系列,规模宏大,影响不容小视”。除《乌托邦》外,类似作品还有很多:从国外的《鲁滨孙漂流记》《消失的地平线》到国内的《山海经》和《聊斋志异》,“这些作品中都有着对乌托邦社会的强烈追求,尤其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阐释乌托邦的典范”。《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小国寡民的世界,它远离战乱,风景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形象学概述
  欧洲形象学之父狄泽林克将形象学引入比较文学,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这里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他可能是虚构的、 不真实的。”(陈斌, 2017:283)狄泽林克指出:文学或者非文学层面的 “他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发展过程及其缘由是形象学的研究重点(狄泽林克,2007:153)。因此,从形象学视角出发,《桃花源记》的翻译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转换,还需要在译文中重建原文的“异国”形象,将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欲求即上文所提到的异国形象的成因和影响考虑进去。
  四、《桃花源记》中乌托邦形象的构建
  以《桃花源记》为例,文本将从隐蔽的地理环境、理想的生活状态和难以实现的追求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形象构建。并通过对比研究,就如何在英译文本中重建乌托邦形象作出案例分析,意在于形象学背景下提出乌托邦形象构建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1.隐蔽的地理環境。在乌托邦文学作品中,一般会构建一个隐蔽的地理环境,而乌托邦小说的主人翁一般以意外的形式进入“异国”,从而突显地理环境的隐蔽与神秘,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海难和《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飞机失事。因此《桃花源记》中渔人“误入桃花源”要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该句交代了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背景。林译本中,“walking along a bank”,属于直译,有其合理性。但在形象学视角下,没有译出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不足以体现桃花源位置的隐蔽和缺少故事的合理性。文学通常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构建乌托邦形象,此处为写实,所以译者将其处理为“drifting along the flow of water”。“drifting”一词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水流的方向不定,也显出了渔人的漫不经心,才导致意外的发生,使情节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符合乌托邦形象的构建,即主人翁因为意外进入“异国”。
  2.理想的生活图景。乌托邦有一重要属性,那就是美好。所以乌托邦文学作品中,从环境到制度再到生活都有大量关于美好的阐述,如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居民奉行中庸之道、推崇适度美德。同样的,翻译时应将桃花源中的美好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构建让人向往的乌托邦形象。
  该句描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农业景象。形象学下,形象的成因是研究重点之一。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可以说桃花源的构建是与现实社会的对立。原文用“平旷”“俨然”“良” “美”这样的词极力凸显“世外桃源”的美好。相较林译本的省译,译者将他们如实还原,既构建了美好的乌托邦形象,也表现出陶渊明在战乱时代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欲求。
  3.难以实现的追求。在乌托邦的形象构建中,一个关键词就是“难以实现”。《桃花源记》以渔人重寻无果为结局,让桃花源处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求而不得的桃花源才是真正的乌托邦。
  原文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桃花源再难寻觅,追求难以实现。两个译本差别不大,还有共通之处。从形象学角度出发,译者要重构求而不得的乌托邦形象,突出对世外桃源求而不得的无奈和遗憾,让读者与作者最大限度地共情。译者一面使用 “in high spirit”, 表现寻找的迫切,一面又用了大量否定词和转折词,如“few”“however”,来增加遗憾伤感之情,以此构建一个美好却无法实现的世外桃源形象,让人向往而又让人难觅踪迹。
  五、总结
  《桃花源记》可谓中国的《乌托邦》,其中虚构了一个宁静、美好的世外桃源,体现了古代中国的贤达之士对庶民生活的关注和对当时社会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桃花源记》进行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以形象学为视角,关注文中乌托邦形象的构建、探索形象构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指出翻译不应该仅停留在文字层面, 要注重原文中“异国”形象的翻译,考虑“他者”形象创作背后,原作者的欲求和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传递原文的精神和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的典籍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斌.形象学视角下对中国文学外译问题的思考[J].翻译理论与实践,2017(06):283-285
  [2]狄泽林克(Hugo Dysefinck),方维规.比较文学形象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7,68(3):152-167.
  [3]魏慧珊.一个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的混合体——试论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05):32-35.
  [4]张艳.桃花源与和神国——乌托邦的“真实”和“虚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92-94.
  [5]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30-35.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人类日常交流的基础。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扮演的角色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受不同地域的影响,所以其文化底蕴是不相同的。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不仅要学会语法和它的表达方法,还要知道其真正的内涵,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不仅是为了提高其人文素养,更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让中国的人才更加世界化。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教育的重点。本文根据资料以及自身的教育经验,为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面临着选课走班和未來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融入职业规划教育的理念,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了解职业特点、明晰学科与职业的关系,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未来的职业意向,进一步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为了让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做好规划和准备,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究了在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如何融入高中
【Abstract】Sexism, broadly speaking, refers to the gender bias. In most cases, such a bias manifests as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which exists worldwide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摘要】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通过理性观察、以问促思、重构对话、评价语用等教学方式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推理性思维、深刻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  【作者简介】邱笑笑,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
【摘要】词汇作为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在高中阶段,面对浩瀚的词海,很多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都不感兴趣,甚至持有厌烦的心理,学生们在英语词汇学习上都感到压力很大,影响了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当利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热忱,使词汇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趣味教学  【作者简介】黄菊,广东省清远市源潭中学。  词汇是语言的最基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深受广大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青睐。可是目前一线教师制作微课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单一,本文笔者介绍了Focusky、优芽互动电影、Easy Sketch Pro等微课制作工具的特点,并运用案例分析几款“小众化”软件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启迪读者能制作出生动有趣的动画微课,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制作;Focusky;优芽;Easy Sketch Pro;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一直是大学生英语输入的重点与难点,大学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水平测试的唯一标准化测试,本研究是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进行研究,对听力新题型的研究,并且针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而为改进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提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听力教学  【作者简介】李嘉琪,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大学四、六级考试是针对全国大学生的标准化
Taken from the Roman poet Horace’s work Odes, carpe diem means “seize the day”, in which carpe can be translated to enjoy, seize, use and diem refers to day. A more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is “enjoy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英语绘本中精美的插图、生动的语言、波折的故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在课堂中,学生告别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而是以更加积极、轻松的方式去感悟体验语言的魅力。本文以“The camel and the pig”一课为例,探究如何让英语绘本阅读课成为学生的悦读课。  【关键词】趣味导航;互动碰撞;深度梳理  【作者简介】吕萍,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高中英语课程存在大量的科技说明文,而如何利用好说明文这一题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科技说明文特征,分析了在科技说明文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并对高中英语科技说明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学生处理此类问题的综合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  【关键词】高中英语;科技说明文;逻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