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视觉修辞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31313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视觉修辞手法是张爱玲小说中频率极高的使用方法,而色彩在其视觉修辞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本文在界定概念、探讨文学视觉修辞的理论背景之后,分析她的作品《沉香屑·第二炉香》中运用色彩的视觉修辞在渲染环境、塑造性格、揭示心理等方面的作用,最后还对张爱玲小说中多次使用“小蓝牙齿”这个特定视觉修辞意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色彩;视觉修辞
  【中图分类号】H30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念的界定
  视觉修辞手法常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创作者将可观可感的视觉形象运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变为语言的文字符号,阅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将其转化为心理映照下的视觉形象和画面,进而获得非同一般的深刻的心理反映和触动。故而笔者认为,文学上的视觉修辞应该被定义为,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手段,通过文学手法和文字技巧来取得最佳视觉效果的修辞行为。本文重点探讨文学上的视觉修辞的使用。
  二、张爱玲其人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名门。她的外祖母就是李鸿章的长女。李鸿章曾经是清末慈禧太后最倚重的大臣。张爱玲是天才型作家也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绝对无法绕过的重要作家。她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一炮走红,开始崭露头角,从此确定了她在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张爱玲的家庭又是不幸的。生活遭遇使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特殊风格——苍凉美。她以美丽而苍凉的笔调书写了爱情和命运,以独到的人生感悟和卓越的艺术感染力描述了人生的困窘、压抑和无助,表达了对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演绎了一个个苍凉寂寞的人生,吟唱了一首首苍凉寂寞的生命悲歌。
  三、《沉香屑·第二炉香》其文
  1943年5月,张爱玲在月刊《紫罗兰》杂志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之后,开始为中国文坛所瞩目。同年6月,她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爱情婚姻的悲剧故事。一位寡居母亲为了留住女儿,以排解自己的孤独,有意不给两个先后出嫁的女儿进行性教育,带着两位女儿四处控诉女婿为“禽兽”,使女婿从此在社交界臭名昭著,最终女儿离婚、女婿自杀,导致美好婚姻走向毁灭。这是张爱玲以独特视角认识社会,表达其家庭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的一篇力作。
  四、《沉香屑·第二炉香》的色彩视觉修辞
  张爱玲从小就表现出对绘画、音乐的天赋和兴趣。由于她对色彩和音符极为敏感,她的文字常常采用浓烈的色彩、音韵铿锵的字眼。作为女性作家,她对色彩的理解和敏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的作品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描写,她对色彩所带来的欢悦和震撼的感悟是独特的,她用自己对色彩的独特感悟来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氛围,或者暗示、潜台词等,使她每部作品都鲜活生动、华丽而又极其悲凉。色彩在张爱玲小说的视觉修辞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以《沉香屑·第二炉香》为例,分析理解张爱玲小说中使用色彩视觉修辞的用法。
  (一)色彩的丰富性
  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张爱玲对色彩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我们对《沉香屑·第一炉香》作品中大量色彩描写的词汇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丰富多变的。
  单纯色彩词:黄、蓝、白、綠、橙、灰、红、黑、紫、银、青、米色、金的绿的(13种)。
  合成式色彩词按照颜色顺序陈列如下(34种):稻黄色、海绿、微红、昏黄、轻金色、水晶紫、粉蓝、玫瑰紫、柠檬黄、银白、枣红、赤褐色、雪青、象牙白、蓝灰、粉红色、雪白、青莲色、玫瑰色、金黄色、墨绿、绯红、深粉、老虎黄、姜黄色、淡金色、棕绿、苍银色、浅蓝色、葱白、苔绿、翠绿、漆黑、蓝菊。
  附加式色彩词:影沉沉、黑沉沉、粉嘟嘟(3种)。
  色彩词 触觉词(味觉词):寒香、冷香、清辉(3种)。
  如同五颜六色的画板,又如同五彩斑斓的油画,张爱玲将读者置于强烈视觉刺激的氛围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和深刻的阅读印象。
  (二)色彩视觉修辞的分析
  张爱玲对色彩的把握达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作者使用色彩视觉修辞手法。这些视觉修辞对深化人物性格命运、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氛围、衬托心理活动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用色彩来描绘景物,渲染环境氛围
  张爱玲小说用色彩视觉修辞来描绘景物、渲染环境氛围、揭示人物的生存环境、暗示人物的命运,在作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罗杰与愫细新婚之夜的景物描写与别的作家写法大为不同。新婚之夜,应该是温馨、和谐、祥和的景象描写。但是,在张爱玲笔下,围绕在这对真心相爱的年轻夫妻周围的是像“眼睛亮晶晶的黑色的怪兽”一样的木槿花、各种“毒辣的”草花、“背对背开的并蒂莲花”、无数蠕蠕地爬动的昆虫、银色的小四脚蛇,连寂静都是怔忡不宁的。这些描写暗示了这个新婚之夜注定是一个危机四伏、刀光剑影、幸福即将被吞噬的夜晚。读者读到此处,不禁被张爱玲的视觉修辞手法为主人公的命运引发出深切的忧虑。
  2.用色彩来刻画人物,深化人物性格
  对愫细的姐姐被母亲的手段逼迫到离婚了还懵懂无知的靡丽笙,张爱玲有两次外形描写。第一次是罗杰因为太爱愫细了,结婚前两小时又跑到愫细家里去看望愫细。愫细的姐姐靡丽笙来到罗杰所在的客厅。在妹妹的新婚喜庆之日,疼爱妹妹的姐姐却是脸上“湿漉漉地、挂着泪珠儿”,一定是刚刚才哭过。头发乱蓬蓬的,“赤褐色”的,衣着还是一身白色。靡丽笙这样出现,不但没有喜庆之色,反而是一副与恐怖、死亡相关的女鬼形象,表现了被母亲玩弄的姐姐靡丽笙内心隐藏着巨大痛苦。
  第二次描写,妹妹逃回母亲家,姐姐靡丽笙以为妹妹又被命运玩弄,跟她一样也遇到了一个“禽兽”丈夫。靡丽笙脸色变得雪白,眼眶发肿,“尖下巴极力向前伸出,似乎和楼上的蜜秋儿太太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辩。”这一次,靡丽笙的情形更加恶化,表现出妹妹的遭遇进一步触动了她的内心和神经,她已几近疯狂之态。视觉修辞的运用形象地刻画了牺牲品靡丽笙可怜可悲的形象。   3.用色彩来对比对照,衬托人物心理
  整个小说,最美丽的景物描写就是有关罗杰与愫细的婚礼的一段描写。当愫细“裹着银白的纱”,缓缓地向罗杰走过来,窗子外撒进的日光不断地由玫瑰色跳跃成蓝色,又跳跃成金黄色。这些五彩斑斓的美丽色彩衬托出了愫细的纯洁美丽,以及罗杰无比幸福、欢愉的心情。
  (三)特定色彩视觉修辞的使用
  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多次使用了“小蓝牙齿”这个意象,很有深意,也屬于视觉修辞的一类。
  第一次,妻子逃跑回母亲家,罗杰来岳母家接妻子。靡丽笙对罗杰与妹妹两人和好又担心又羡慕,不禁提到了她的丈夫弗兰克。“(靡丽笙)露出一排小小的牙齿来,在灯光下,白得发蓝,小蓝牙齿……罗杰打了个寒噤。”这是内心深受母亲摧残的姐姐靡丽笙成为了母亲杀人帮凶的寒气森森的“蓝”。
  第二次,“她把两只手掩住了眼睛,头向后仰着,笑的时候露出一排小小的牙齿,白得发蓝。……小蓝牙齿!但是多么美!”这是毫无“爱”的经验的愫细的纯洁天真的“蓝”。
  第三次,罗杰自杀前,感到“小蓝牙齿”形成“庞大的黑影子在头顶上晃动,指指戳戳”,无比的“冷酷”“可怕”,这是围绕在罗杰身边的世俗世界,时刻要把他吃掉的可怕的“蓝”。
  第四次,罗杰自杀时,点燃了煤气。“煤气的火光,像一朵硕大的黑心的蓝菊花,细长的花瓣向里卷曲着……煤气火光渐渐小了,短了,快没有了,只剩下一圈齐整的小蓝牙齿,牙齿也渐渐地隐去了。”这是暗示世俗世界张开凶残的獠牙最终吞噬掉罗杰的凶手“蓝”。
  五、结语
  视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如张爱玲这样大量频繁地使用色彩是绝无仅有的。她把自己对色彩的理解与感受熟练地贯通于她的作品中,给读者带来视觉感官上的冲击,渲染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使文章呈现出苍凉、悲壮美,展示了张爱玲作品独特而隽永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44.
  作者简介:侯艳(1969-),女,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广元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电大2018-2019年科研课题“张爱玲作品研究”(项目编号:KTQYWH2018002Y)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黔南特色菜历史悠久,是黔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美食,极赋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做好特色菜的英译,是促进黔南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特色菜的英译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文化外宣的战略意义。但是黔南特色菜的英译还存在着许多诸如缺译、翻译不贴切、精通翻译的人员匮乏、地方政府够不重视等问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原则、音译原则、具体菜名具体分
【摘要】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关键词】傣锦;工艺流程;符号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一块特殊阵地,专属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渐渐崭露头角。如何利用博物馆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生产吸引大众的文化创业产品,并借由这些文化产品与服务让大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把文化带回家”,不仅是中国博物馆行业正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方向,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服务;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6
【摘要】文章对嵌入阿尔泰山草原150余年的红墩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汉人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主體性,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和族群关系构筑的情境中创造性地通过混合生计的生成与再造在游牧民的世界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红墩汉人的个案说明,人群的生计抉择是适应策略的一部分,不仅涉及生态,还涉及外在世界的变化与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生态人类学的生计研究应跳出生态适应的单一框架,更加注重生态社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说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环境,分析他们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讨论新疆游牧维族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达里雅布依传统文化值得保护和抢救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游牧维族;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环境;沙漠腹地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保障之一,是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保证。中国人更看重聚居环境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琼台师范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根据区域不同职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探讨如何在专业层面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出发,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构建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课程结构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高等教育
【摘要】民族地区博物馆可以从“器物民族志”和“手工里的历史”两种思路出发,结合本雅明的“灵韵”和“讲故事的人”的相关论述,建立起动静结合的民族文化课程叙事策略,丰富和加深对“博物馆化”之“物”的阐释,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构建观众与“博物馆物”的全新联系,从而突破单纯的抽象知识传授模式。  【关键词】博物馆化;阐释;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博物馆往往承担着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的建设逐步加强,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得到快速推行,博物馆的参观游览越来越兴起,成为了人们钟爱的一项文化娱乐方式。伴随而来的是,博物馆的主体功能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已由原来的文物收藏和保护逐步转变为文化教育。人们的文化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如何完善博物馆的建设、有效地发挥博物馆文物的教育价值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先是概括了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接着对
【摘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是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主阵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组建小志愿者队伍、举办雷锋精神巡展、编写研学实践教材和举办雷锋讲坛等方面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把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为一个提升广大中小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雷锋纪念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中图分类号】G268.1 【文獻标识码】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戏剧作品《老妇还乡》的道德批判。作品本身包含了深刻的道德诉求和反思,在这样一个复仇故事中,事件的三方主体各自的善恶应该何从分辨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明确了善恶之后,做出进一步的道德思考也符合文学作品在道德层面上的追求。同时这部作品的道德评判是有其符合文学特征的方式的,讽刺的手法、怪诞的风格作为剧本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为其实现道德批判提供了最佳的形式。  【关键词】老妇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