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为镜,立德树人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nd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的建设逐步加强,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得到快速推行,博物馆的参观游览越来越兴起,成为了人们钟爱的一项文化娱乐方式。伴随而来的是,博物馆的主体功能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已由原来的文物收藏和保护逐步转变为文化教育。人们的文化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如何完善博物馆的建设、有效地发挥博物馆文物的教育价值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先是概括了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接着对博物馆文物教育的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出博物馆文物教育价值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提升博物馆文物教育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教育价值;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是征集、收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一所公众的大学。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书刻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是人们识文阅史、陶冶情操的好去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博物馆文物教育、提升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满足大众的文化和教育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博物馆教育的发展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公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这是人们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其容纳了艺术、人文与科学等多重元素和不拘泥于教室学习的特点,被称为第二课堂。
  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博物馆就较为兴起,但由于当时的博物馆并不对公众免费开放,只有少数人能进入博物馆中参观,其目的也只是保存和研究,普通民众并不能享受到博物馆参观的待遇,博物馆作为教育文化机构的职能并不能体现。到了18世纪末期,法国免费开放卢浮宫作为艺术博物馆,普通人得以入内参观,博物馆教育由此开始发展萌芽。进入20世纪,博物馆发展迅速,博物馆教育随之不断开展普及,成为了学校教育外的第二课堂。
  二、博物馆文物教育的内容
  博物馆文物教育作为现代社会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中收藏着的大量文物,成为了人们获取历史、人文以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博物馆因此成为了理想的社会教育场所。博物馆文物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知识的普及
  博物馆是历史的收藏柜,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是历史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见证。博物馆系统化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以时间线为顺序,把不同时期的历史,陈列在馆中,为人们提供参观和学习之用。博物馆将文物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能够真实的反映当时的历史和习俗。从博物馆的收藏文物中,我们能够知晓当时的历史状况,了解历史的流动和沉淀,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博物馆文物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文物教育非常重要。通过文物陈列展览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正经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人们能够通过博物馆中的文物展览,了解和浸润自己的历史文化,由此获得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从而提高思想认知能力,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三)课堂外的辅助教学
  博物馆文物教育具有辅助学校教育的作用。相比于学校教育里书本习读和老师讲授的教育方式,博物馆文物教育有着天然优势。博物馆显然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真切、实地的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熏陶,激发自身的求知欲,进而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学生喜爱的文化实践基地。
  三、博物館文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陈列方式死板陈旧
  博物馆陈列则出现于19世纪中叶。是指在博物馆里展出的展品,作用为展示社会或展示自然历史。观众欣赏文物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博物馆的文物陈列,文物陈列方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参观者的参观体验的好否。博物馆的所有的文化和艺术内涵,都是通过文物陈列的形式来体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陈列方式经历了一次次的革新。我国博物馆的建设起步较晚,在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上还显陈旧,缺乏创新。在文物的陈列方式上,我国博物馆主要是以静态的实物和图片展示为主,缺乏动态的、多样的陈列展览,这样的展览方式从趣味性和观赏性来说都显不足,难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亦难以充分发挥博物馆文物的教育价值。
  (二)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
  除了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之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是参观者了解文物及其背后内涵的另一重要途径。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了提升参观者的观赏体验,为参观者提供现场讲解、、设置活动、维持秩序、安全保障等各项服务,与参观者有着最直接的互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也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体验。良好的工作人员队伍能给参观者带来高效愉快的参观体验,成为博物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于我国博物馆起步晚,对博物馆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使得我国博物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过硬,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参观要求。
  (三)未将社会公众定位为教育主体
  博物馆已经从最初的只供少数人进行研究和猎奇之地,变成了所有普通大众共享的文化休闲场所。现代博物馆是开放共享的,是人民大众用来获取知识和培养情操的乐园。虽然目前国家推行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许多博物馆也开始对社会公众开放,但总体而言,博物馆仍未讲社会公众定位为博物馆教育的主体。公众知识被动地接受博物馆所传递的内容,被动地获取博物馆所提供的信息,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参观的物件和活动。博物馆文物的教育,未能将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体现公众的文化教育需求。   (四)脱离学校教育
  我国博物馆文物的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轨,无法很好地为学校提供辅助教学的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学校缺少和博物馆的联系互动。许多学校只注重书本的学习和老师的课堂讲学,忽视了课外实践的作用,因此不能一时到博物馆的时间对于学校教学的重要性,缺少到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博物馆自身也有不足的地方。博物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落后,是致使博物馆文物的教育脱离学校教育的罪魁祸首。博物馆服务意识差,博物馆缺少对文物的宣传和介绍,未能开展文物的相关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参观。
  四、提升博物馆文物教育价值的建议
  (一)创新博物馆文物的陈列方式
  好的陈列方式能够引来参观者的注意力,勾起参观者的观赏兴趣,吸引他们驻足。在展示的文物内容上,博物馆应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國情,突出展出反应时代声音和人民奋斗历程的文物作品,展现时代风采。在陈列的形式上,应该不断地推陈出新,使用材料、讲解形式以及宣传方式等都要新颖,要做到新而不乱。
  (二)提高博物馆的讲解质量
  博物馆文物数量十分庞大,其背后的历史和人文知识也是错综复杂,参观者难以自行全部予以了解,这就需要讲解人员为其提供高质量的讲解。博物馆讲解人员对文物的讲解是发挥博物馆文物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讲解质量的好否直接关系到参观者的参观体验,并影响着参观者对博物馆的主观印象。因此,要注重博物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简历一批有水平、够专业的讲解队伍,为参观人员提供引导和解疑。
  (三)加强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博物馆文物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和补充,与学校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青少年一直都是博物馆文物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群体,博物馆文物教育需要加强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相关文物展览活动,激发青少年对博物馆文物的兴趣推动青少年教育的开展。
  五、结束语
  博物馆是知识、历史和文化的聚集地,是信息和交流的中心,更是我们的文化宝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对博物馆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博物馆文物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博物馆文物的教育价值,继续书写博物馆文物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卫潇洋.简析当代博物馆教育及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165-167.
  [2]许辉.博物馆资源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14):52-53.
  [3]黄桂香.博物馆的教育学习和社会服务功能发展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8):104-105.
  [4]马祥贞.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困境与策略[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90-93.
  [5]陈姝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研究[J].大众文艺,2017(9):65.
  作者简介:孙玉玉,女,汉族,山东莒南人,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奴隶社会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结束,分析了青铜器纹饰风格是怎样发展转变的,且转变特征有哪些,最后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青铜器纹饰风格的视角探究了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旨在了解各朝各代青铜器纹饰风格及审美意识。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风格;转变;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剖析不同时期下青铜器纹饰风格的转变  众所周知,不同朝代持有的青铜艺术审美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具有代表性、民族性、传承性的区域传统文化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则为我的区域传统文化赋予了现代意义的创新。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通过在河源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进行探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激发设计灵感,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也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了实用人才、
【摘要】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文化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辽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十分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满族刺绣是在汉族刺绣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革而来的。2008年岫岩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刺绣视觉感的美丽效果,更是展现出满族姑娘心灵手巧和智慧。  【关键词】岫岩;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
【摘要】黔南特色菜历史悠久,是黔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美食,极赋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做好特色菜的英译,是促进黔南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特色菜的英译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文化外宣的战略意义。但是黔南特色菜的英译还存在着许多诸如缺译、翻译不贴切、精通翻译的人员匮乏、地方政府够不重视等问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原则、音译原则、具体菜名具体分
【摘要】本文经过笔者田野调查,以西双版纳曼村为例,介绍傣锦的工艺流程及其在傣族人民生活中的运用。傣锦作为一个族群特殊的标志,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大量被使用,而且还承载着人们的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成为了傣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化符号。  【关键词】傣锦;工艺流程;符号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居住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一块特殊阵地,专属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渐渐崭露头角。如何利用博物馆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生产吸引大众的文化创业产品,并借由这些文化产品与服务让大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把文化带回家”,不仅是中国博物馆行业正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方向,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服务;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6
【摘要】文章对嵌入阿尔泰山草原150余年的红墩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汉人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主體性,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和族群关系构筑的情境中创造性地通过混合生计的生成与再造在游牧民的世界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红墩汉人的个案说明,人群的生计抉择是适应策略的一部分,不仅涉及生态,还涉及外在世界的变化与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生态人类学的生计研究应跳出生态适应的单一框架,更加注重生态社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说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环境,分析他们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讨论新疆游牧维族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达里雅布依传统文化值得保护和抢救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游牧维族;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环境;沙漠腹地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保障之一,是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保证。中国人更看重聚居环境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琼台师范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根据区域不同职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探讨如何在专业层面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出发,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构建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课程结构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高等教育
【摘要】民族地区博物馆可以从“器物民族志”和“手工里的历史”两种思路出发,结合本雅明的“灵韵”和“讲故事的人”的相关论述,建立起动静结合的民族文化课程叙事策略,丰富和加深对“博物馆化”之“物”的阐释,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构建观众与“博物馆物”的全新联系,从而突破单纯的抽象知识传授模式。  【关键词】博物馆化;阐释;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博物馆往往承担着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