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全球化、服务本地化与服务贸易逆差: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来源 :国际贸易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中国与54个国家和地区双边细分行业的数据分析了制造全球化和服务本地化对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制造业全球化程度的提升,增加了对国外服务品的需求,造成服务贸易逆差。制造业对国外服务品需求每提高10%,服务贸易逆差会增加2.538%;而服务业的全球化程度提高有助于缓解服务贸易逆差。第二,制造业当期进口的服务品会造成滞后2-4年的服务贸易逆差。第三,二元开放结构对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不具有空间效应,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和地区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第四,总部经济会扭转二元开放结构造成的服务贸易逆差,ICT技术的发展会加剧二元开放结构对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强度。实证结果通过了安慰剂检验、IV工具变量和分样本检验等三种稳健性检验,因此回归结果是无偏一致有效的。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与中国有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往来的165个经济体的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计算出口效率,运用面板GMM实证分析了中国OFDI对出口效率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OFDI显著提高了出口效率,而且促进效应主要来自出口实际值提升;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OFDI的出口效率促进效应优于对贫困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促进效应;投资扩展边际对出口效率的促进效应优于集约边际的促进效应,扩展边际的促进效应在低收入国家表现最优,集约边际的促进效应在发达国家表现最优。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分工地位的角度,全面透析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新体系中的动态变化趋势,从信息化密度和信息技术能力两个层面探讨了信息化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作用机制。文章利用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攀升中的信息化因素及其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信息化密度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导致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提高0.033,但是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并不显著;信息技术能力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系数高达0.074,且远远高于其对全球价值链嵌
中国是否具有国际粮食市场定价权直接影响着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及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成本与风险。本文利用2013—2018年国际大豆市场月度数据,从贸易结构和市场势力视角分析国际大豆市场竞争格局,测度大豆主要出口国的市场势力指数,进而研究国际粮食市场定价权的决定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大豆市场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进口"大国"地位、巴西出口"大国"地位不断增强;主要大豆出口国的市场势力指数都比较显著,但中国自身需求仍是提升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尽管中国和巴西分别是国际大豆贸易中最大
基于微观农户数据,本文测算出我国31个省份1996—2011年的FGT贫困指数。结合构建的农产品贸易开放指标,运用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农产品贸易开放对贫困的影响,发现农产品出口显著缓解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农产品进口对贫困减少有负面影响。分地区结果显示:农产品进口降低了南部及沿海省份农户的贫困深度和强度,但对其他省份农户仍具有不利影响。进一步检验表明:出口对农产品生产和出售会带来显著正向影响,进口则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农产品出口对农户贫困形成、出售收入和生产量的影响都要大于进口,总体上农产品贸易开放带来
本文依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贸易开放对我国代际间的职业流动性的影响,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贸易越开放的地区,代际间的职业流动性越强,且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要高于向下流动的可能性。机制分析表明:贸易一方面通过增加较开放地区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进而增加子女职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个体向较开放地区迁移进而提高代际间的职业向上流动性,而贸易引致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变化并不能提高代际的职业向上流动性。
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载体,多产品出口企业通过企业内产品转换进行资源配置,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从而提升生产力。本文使用2000—2006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考察了多产品制造业出口企业的产品转换情况,验证了增加产品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本文研究发现,产品转换是企业内资源再配置的重要途径,近60%的出口企业发生了产品转换,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经济表现系统性地优于单产品出口企业,多产品出口企业更偏向劳动密集型,增加出口产品行为会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学习效应在即期TFP提升中占到45%,累计T
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一种不局限于应急保障功能的"新型"金融工具。基于资本账户约束视角,本文构建2009—2014年中国对168个结算国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结果显示: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当结算国或地区的资本账户开放度高于中国时,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利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当结算国或地区的货币自由度高于中国时,结算国或地区的货币自由有利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通过突破资本账户约束来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在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从企业角度研究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采用2000—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表,基于企业出口上游度的分析视角,探讨了产业与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企业出口上游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产业和企业集聚对中国企业出口上游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促进出口企业向价值链的下游消费端靠近;这一影响在不同的企业所有制和贸易方式下存在显著差异,即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影响大于私营企业,
本文分别测度了2009—2017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和制造业出口质量,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将生产性服务中间品完全消耗系数权重分至各制造行业中,使用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IV-GMM)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各行业出口质量的影响大小、方向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其中金融、信息和研发生产性服务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对资本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资制造企业的影响程度更大。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技术复杂度通过促进
使用总体资本账户开放度研究其经济增长效应,可能会掩盖各子类资本账户影响的异质性,使得不同的效应相互抵消。分类资本账户数据可用于研究各子类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本文采用49个国家(地区)1995—2012年的年度数据对分类资本账户开放、制度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存在门槛效应,各子类资本账户开放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制度质量是资本账户开放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内在条件;相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国家,提高制度质量对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国家经济增长的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