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就“教”的角度看,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合适的“领”,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然而,从“学”的角度看,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挈”“顿”作
  用,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皆顺”的弱势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因此,不妨把“领”变成“香饵”,根据文本特点抛出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觅食”,这样才能构建出“满池开花”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中,怎样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以下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两点思考。
  一、角度新,使学生乐于探究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是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领下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设计问题的角度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什么是问题呢?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这就告诉我们,问题指向的目标应当是学生的未知领域,而这一目标应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加工所能够完成的,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翠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外形的?找出写爪子、羽毛、体态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如果这样提问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因为这些问题在书上很容易找到,一读就懂,对学生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通过阅读了解翠鸟的特点并不难,难在使学生领悟“什么是特点”“怎样抓特点”。因此,不妨从后面一种角度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领悟“特点”。
  【教学片段】
  师: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为什么把它叫翠鸟吗?
  生:因为翠鸟的羽毛是绿色的。
  师:听说绿色的鸟就是翠鸟,这四只鸟高兴极了,瞧!它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我们的教室里,(出示四幅鸟图)快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生:这里面有的不是翠鸟!
  师:哪一只是翠鸟?
  生:只有第四只是翠鸟。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另外三只鸟可伤心了,它们明明穿着绿衣服,你们却不承认它们是翠鸟。怎么办呢?我们来开一个翠鸟鉴定会,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说服它们,好吗?
  生:(兴致勃勃)好!
  师: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在你认为能说服它们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上记号,一会儿用“课文是这样说的,说明翠鸟的什么应该是什么样的,可是你是什么样的,所以你不是翠鸟”的办法来说服它们。
  (学生默读勾画相关词句,读后交流。)
  生1:课文中说“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说明翠鸟的爪子是红色的,1号、2号小鸟,你们的爪子不是红的,所以你们不是翠鸟。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1号、2号小鸟有点被你们说服了,3号小鸟急了,它说:“我的爪子可是红的呀,为什么我不是翠鸟?”谁来说服它?
  生2:从“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可以看出,翠鸟的爪子很小,而你的爪子很大,而且翠鸟抓住的是苇秆,而你在笼子里抓住的是铁栏杆,所以你不是翠鸟。
  生3:老师,我有问题,4号小鸟抓住的也不是苇秆,是树枝。
  师:你们两个很会读书,也善于观察,你们发现了翠鸟是水边的野生鸟,而不是笼中养的观赏鸟。的确,翠鸟喜欢捕鱼,所以生活在水边,但是水边的情况各式各样,如果没有苇秆怎么办?有树枝它就会抓住什么?(生:树枝。)有石头,它可能就站在哪儿?(生:石头上。)所以这句话的关键不是苇秆而是“水边”,同意吗?请你们读一读这句话,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出翠鸟的特点。
  生:(齐)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师:仅凭爪子还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来比比它们的羽毛。
  ……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绿色的鸟就是翠鸟吗?”这一话题引领下,通过抓重点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比较,翠鸟的特点一步步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水边、红色的小爪子、色彩鲜艳的羽毛,加上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长又尖的嘴组合在一起,使我们一眼就认出它是翠鸟而不是别的动物。在比较中,学生懂得了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就是特点,我们也要这样去抓特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翠鸟有什么特点,还有探究的快乐和读书的方法。
  二、效度实,使学生学有所获
  兴趣是主动探究的前提,而提问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所收获。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的收获应包含“言”和“意”两个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关注其效度,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将理解、感悟、表达等训练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个来回,切实获得语文学习的收获。
  仍以《翠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如果仅仅把眼光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翠鸟的“特点”上显然不够,因为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范例。荀子曰:“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尝试抓住特点去描写事物,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片段】
  师:另外三只鸟虽然被你们说得心服口服,但还是很伤心,因为它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你们想帮助它们吗?(生:想!)谁能任选其中一只鸟,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它的样子,让大家猜猜你说的是几号鸟?大家猜中了,我就告诉你们这些鸟是谁。
  生:有一只鸟,它头上的羽毛像红色的头巾,身上的羽毛像七彩的外衣,眼睛又黑又亮,一双红色的大爪子紧紧地抓住笼子里的铁栏杆。
  生:3号鸟。
  师:猜对了,说明你抓住了这只鸟的特点。我告诉你们,这只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七彩文鸟,因为它身上有七种不同的颜色,非常好看,被称为鸟类中的“美男子”。谁再选一只鸟说?
  生:有一只鸟,它的爪子是灰色的,身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白色的衬衣,眼睛周围有一圈白边,嘴巴又尖又小。
  生:2号鸟。
  师: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去说,真棒!我来公布这只鸟的名字,它的名字非常可爱,叫绿豆鸟。
  ……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文学什么?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岂有它哉!西谚有云:‘魔鬼藏在细节里。’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别的课程难以替代的‘独当之任’。”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乐于帮助他人的心理,抛出“谁能任选其中一只鸟,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它的样子,让大家猜猜你说的是几号鸟?”这样一个直指表达训练的问题让学生练习,学生举一反三地运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所见,在这个富有情趣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同步锻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开放的视野,不要把眼光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对故事情节的串联上,要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着手于“新”,立足于“实”,用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激发求知欲,使语文课堂开满主动探究之花。
  (作者单位:陕西莲湖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探索的研究”是北京市教育科學规划办批准的校本专项课题,其目的是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路径与策略,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找到适宜的载体。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因此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那么,核心素养在小学各阶段培养的特点、各年级教材内的实践活动主题与
环境担负着孕育儿童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被普遍作为评估幼儿園办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此,为给儿童提供有营养、高品质的环境,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特别邀请槐荫区教体局教研室的景萍老师,成立了第一个景萍“幸福·生长”工作坊,聚焦区域环境质量,让师幼彼此滋养,幸福生长。  摄影报道/ 于 洋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学者、教师致力于阅读教学改革,他们打破传统的单篇教学独撑阅读课堂的局面,注入更多的实用阅读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主张将“读什么”和“怎么读”结合起来思考,着力于打通课内外的壁垒,提出了儿童文学群文阅读,开展了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对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1.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缺失。  研读目前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文学作品数量少,儿童文学作品
【案例】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出示第一组词语,生认读。)  生:舒适,启程,疲劳,覆盖。  生:料峭,救护,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学生读得不准确)  师:跟老师读最后两个词。(领读“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生认读。)  生:欧洲,瑞士,特殊。  生:长途跋涉,气温骤降。  师:我们一起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各项能力和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游戏教学,一直是广大幼兒教师思考的问题。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北区幼儿园近年来致力于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与研究,让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玩他们自己的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成长。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的培养都不是一门单独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此外,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每一門学科都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基于此,北京市房山区长育中心校各学科积极探索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扎根,使学生具备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聚焦关键地质时期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BGEG)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和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探索地球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为目标,立足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地球表层系统中重大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
千年前,在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曾有一片水草肥沃之地。西晋时期,五胡乱华,匈奴人赫连勃勃趁乱而起,建立大夏国,并将都城定于此地,起名统万城,取统治千秋万代之意。在这块肥沃土地的养育下,赫连勃勃厉兵秣马,曾一度将疆域扩展到秦岭地域,甚至攻占了长安。然而如今,赫连勃勃的野心仿佛还在眼前,统万城却早已沦为茫茫黄沙,昔日鼎盛的国度再也寻不见踪迹,只留下一片萧条荒凉的毛乌素沙漠。  大夏文明的消失和沙漠
月球最大撞击坑成因或被解密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11月10日3时12分和11月9日10时17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迎来第24月昼。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顺利工作677个地球日。  基于探测点全景相机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数据情况,“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在第24月昼期间继续向西北方向行驶,目标为玄武岩方向或反射率较高的撞击坑区域。在接近月午时,“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受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他们在学科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附属实验小学在教学中引入“小书”,即用A4纸经过简单操作折成便于翻阅和易于保存的样式,再根据学科内容制作成“小书”,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习得技能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审美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