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多抗高粱新品种铁杂17号的选育及应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thcharg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高粱品种铁杂17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与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制种技术等,分析了其创新性及先进性,并简单阐述了其利用前景,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粱;铁杂17号;選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4.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057-01
  要想获得理想的杂交种,选择好的不育系和恢复系同等重要,采用抗性好、米质佳、配合力高的双亲容易配制出最优的杂交组合[1]。针对育种目标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对现有的试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后,采用抗762×(291×169)经多年选育及多代回转而育成的具有穗大、配合力高、抗旱、耐涝、抗倒伏、抗矮花叶病、抗丝黑穗病、耐盐碱能力强等特点的不育系TL141A作母本,以便解决TL169系列雄性不育系柱头羽毛短、制种产量低的问题,采用角杜57-1与外引恢复系0-30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的具有品质优异、熟期较早、较抗丝黑穗病等特点的恢复系作父本,配制出一批新杂交组合。
  铁杂17号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2003年以自选配合力高、抗倒伏、抗丝黑穗病、高抗矮花叶病、米质优良的长穗型不育系TL141A作母本,以品质优异、抗性强、恢复性好的恢复系铁恢175作父本组配而成,2007年1月30日通过了全国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1 选育经过
  2003年用TL141A与角杜57-1×0-30的姊妹系手配出了一批新杂交组合。2004年进行产、孕、恢鉴定及品比试验。2005年参加全国春播晚熟组第1年区域试验。2006年参加全国春播晚熟组第2年区域试验。2006年参加全国春播晚熟组生产试验。2006—2010年在省内外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及应用。
  2 特征特性与产量表现
  2.1 特征特性
  该品种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紫色芽鞘,叶色浓绿,叶缘紫色,蜡质叶脉,分蘖力较强,植株紧凑。抗旱、抗倒、抗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0)、抗矮花叶病、叶病轻、耐涝、耐盐碱[2]。株高189.1 cm,穗长28.8 cm,长纺形紧穗,孕性稳定,茎秆汁液丰富、活秆成熟,单穗粒重87.1 g,千粒重32.4 g,籽粒整齐,黑壳红粒。在辽宁地区生育期120 d,属中熟品种。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化验分析,籽粒总淀粉含量为78.90%,单宁含量为0.06%,蛋白含量为9.55%,赖氨酸含量为0.18%。
  2.2 产量表现
  2004年在院内进行品比试验,平均产量10 680 kg/hm2,比对照锦杂93号增产13.0%。
  区域试验:2005年全国9个点次平均产量7 372.5 kg/hm2,居第5位。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等4个点次平均产量7 216.5 kg/hm2,比对照锦杂93号增产10.9%,居第4位。2006年全国8个点次平均产量7 849.5 kg/hm2,居第3位。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等4个点平均产量84 195 kg/hm2,比对照锦杂93号增产15.7%,居第1位。2年区试平均产量7 611 kg/hm2。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等8个点次平均产量7 818 kg/hm2,比对照锦杂93号增产13.4%。且在辽宁、河北等5个点次2年区域试验中连续增产。
  生产试验:2006年全国8个点次平均产量7 300.5 kg/hm2,居第3位。辽宁省锦州市农科院等4个点次平均产量8 031 kg/hm2,比对照锦杂93号增产10.0%,居第3位。
  3 栽培技术
  辽宁省的适宜播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该品种较喜肥水,应选择平肥及二坡地种植,以多施农肥、少施化肥为原则,配合磷、钾、锌肥,增强抗逆性[3]。种植密度在10.5万株/hm2左右为宜。适时防治地下害虫、粘虫、蚜虫及二化螟[4]。
  4 制种技术
  母本:生育期130 d,幼苗浓绿色,蜡质叶脉,株高140 cm,穗长33 cm,长筒形紧穗,黑壳,红粒,千粒重31 g,角质率70%,叶片数20~22片。父本:生育期128 d,幼苗浓绿色,蜡质叶脉,株高180 cm,穗长22 cm,牛心形紧穗,紫壳,白粒,千粒重30 g,角质率80%,叶片数20片。制种技术:先播母本,母本2叶时播1期父本,母本3叶时播2期父本。父、母本行比1∶6。
  5 适宜区域与推广面积
  该品种适宜在辽宁省的葫芦岛、锦州、朝阳、阜新、沈阳、铁岭;吉林省的四平、松原;内蒙古的敖汉、宁城、喀喇沁等地种植。2006—2010年在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等地累计推广面积24.53万hm2,新增粮食总产量206 595.2万t,新增经济效益41 217.26万元。
  6 创新性和先进性
  6.1 产量高
  该品种在辽宁省平均产量7 818 kg/hm2,比对照锦杂93号增产13.4%,且在河北、辽宁等省5个点次2年区域试验中连续增产。不同年份生育期变幅很小,该品种对温、光反应不敏感,产量稳定。
  6.2 品质优良,商品性好
  该品种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化验分析,籽粒总淀粉含量为78.90%,是现有国内推广品种中最高的,与美国推广的高淀粉品种相当,是优质高效酿(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7页)
  酒用杂交种;蛋白含量高(9.55%),单宁含量低(0.06%),是优良食用和饲用原料。籽粒整齐红色,是饲、粮、酿兼用型杂交种。
  6.3 抗逆及抗病性强
  抗倒伏性强、抗旱、耐涝、耐寒、耐盐碱,在盐碱地种植出苗率很高,中、后期生长势强,抗矮花叶病,叶病轻,抗丝黑穗病,茎秆汁液丰富,活秆成熟。
  6.4 生育期适中,制种产量高
  生育期120 d,在辽宁省属于中熟品种。母本TL141A接受花粉能力强,父本铁恢175花期长,散粉性好。可产种6 t/hm2。既可食用、饲用,又可酿造及提纯酒精等。适宜在辽宁省、吉林省的西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种植。
  7 预期前景
  根据铁杂17号籽粒红色、总淀粉含量高、茎秆汁液丰富、含糖高、活秆成熟等特点,进行酿酒及提纯酒精研究开发。根据其籽粒蛋白质含量高、单宁含量低、赖氨酸含量高等特点,进行优质米开发。根据其籽粒单宁含量低、茎秆汁液丰富、活秆成熟、生物产量高等特点,进行青贮饲料开发。
  8 参考文献
  [1] 成慧娟,马尚耀,王立新,等.国鉴高粱品种赤杂24号的选育[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55-56.
  [2] 陈冰嬬,李继洪,高士杰.酿酒高粱杂交种吉杂124选育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82,84.
  [3] 严福忠,成慧娟,王立新,等.国鉴优质酿造高粱新品种赤杂24号的选育及其杂交种繁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60,69.
  [4] 胡喜连,李继洪,高士杰.酿酒高粱杂交种吉杂121选育[J].杂粮作物,2008(3):141-142.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2009年7月3日聂都特大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十分符合暴雨的形成条件,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从整本书都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到新版教材增加了scratch、logo语言、机器人编程、互联网的学习。教材由操作技能层面的学习,转变成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身素养,转变教学观念把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从重操作转变为重创作,让学生手脚得以解放,学生在教师范例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自己作品的创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
对以六倍体小黑麦Eronga 83和普通小麦品种繁6杂交培育的小麦品系SY95-71及其亲本进行了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分析。SDS-PAGE分析表明,小麦品系SY95-71具有来源于Eronga 83的Glu-B
邢麦6号(邢04—1135)是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冀麦36号为母本、邯617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连续田间定向选择,多点鉴定试验培育而成。2008年通过国家和河北省双审定,审定
阐述了吉林省湿润冷凉区水果型鲜食甜玉米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区选择超甜玉米品种、设置隔离区、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确定播种方法、科学施肥、化学药剂除草、除去分蘖去
以一个远缘杂交后代材料的89个株系为试材,用SDS-PAGE电泳方法鉴定分析了这些株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在后代材料中亚基组成类型极其丰富.在Glu-A1
本文着重探讨了楚国纺织业兴盛的历史原因,认为楚国纺织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是因为楚国的高度重视、生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较为发达的纺织品流通以及博采众长而力求创新的精神
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面天气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测报工作面临从传统型、经验型向自动化、技术型转变,逐渐从人工观测记录向计算机化转变。新技术的革新将给传统的气象地面观测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对普通观测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新时期、新背景下,要求观测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勇于吃苦、献身气象的精神,还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1]。面对测报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现代观测员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