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写好汉字是中国人的基本功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小小的船》,用富有独特情趣的语言激发起孩子对夜空无限的遐思。吟诵着它,能引起几代人对美好童年的群体记忆,它就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文人辈出的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语文”这个学科名称也是在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下使用的。1949年后,先生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一生十分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学,为后世留下众多的题署、日记、信札、对联,其书风朴厚端雅、磊落谨严,他的手迹亦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书法传播与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叶圣陶的一生与书法有不解之缘,3岁即描红练字,13岁考入新创办的苏州第一公立学堂,即草桥中学。上学期间,他作诗词、习篆隶、刻印章,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
  1910年11月2日是叶圣陶17岁生日,从这一天起,他开始用小楷记日记,直至1956年12月14日,竟长达46年之久。目前现存最早的手迹应该是1913年的《圣陶日记》第13卷,从日记书写的风格来看,叶圣陶当时亦步亦趋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字,结体瘦长,略向左倾,有北碑的味道,与同时期的李叔同的书法很接近。在日记的扉页上,叶圣陶还写道:“此册摹仿李叔同当时之字,太平报文艺版多载李之字画。”
  从中学毕业的他,在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担任教员,后又调到甪直镇上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教学余暇喜爱篆刻,与好友王伯祥共同钻研篆刻一年有余。叶先生刻印,取法明清篆刻流派,用刀浑厚,白文印书卷气更浓。在字法和章法上,有清代篆刻家吴熙载遗风。在章法布局上,化繁为简,五字作四字安排,均匀得当;用刀圆润稳健,隐敛锋芒,笔笔交代得清清楚楚,技巧自如;透散出一股淡淡的儒雅之气。现存最早的篆书对联,是叶圣陶1929年为好友贺昌群所书“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篆法严整、运笔流畅,从中可见先生习篆之功。
  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曾回忆爷爷写字:记得那些年,爷爷写字大都在下午午睡过后,只要是要写字了,那天的午觉一定睡不踏实。午后两点的样子,爷爷从自己的小屋里出来,走到北屋的正房。家里人早已把八仙桌摆在了屋子的正中。那时候我在工厂当工人,休假或上夜班的时候,赶上爷爷写字就过来帮忙。说帮忙,一是帮爷爷磨墨。磨墨是个功夫活,爷爷教我先用小勺舀几勺水,然后拿着墨锭顺时针磨,磨墨的时候用力要均匀,速度要均匀,墨汁浓了再慢慢往里添水,直到磨够了这次要用的量,这样磨出的墨汁才会细腻好用。二是帮爷爷抻纸。爷爷用宣纸写字,宣纸长三尺,从右上方开始写第一个,依次往下,每写完一个字,要帮他把纸往上抻一下,直到一行写完,再回到上面开始写第二行。爷爷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我在写一幅字之前,头脑里先想一想,某个某个字该怎么样结构,逐行逐行该怎么样照应,整幅字该怎么样融合成一个整体。……写字跟画画都一样,有句老话叫得心应手,要做到这样才有成功的希望。所谓“应手”就是手听头脑的调遣,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得靠不懈地练习。我的字写不好就在平时少练习,偶然写几幅当然不能“应手”。开始“应手”,离不开“得心”,头脑里没个准,手再熟练,又从哪儿去听调遣呢。先生的严谨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叶圣陶的书法以篆、楷、行居多,笔笔认真,字字规矩,气象端严,一如他的做人。拙厚、纯朴、磊落、大方、工稳、谨严既是他的人格品范,亦是他的笔墨旨归。
  写字不自惬,往往怨笔纸;
  若曰笔纸佳,吾书当胜此。
  今着对旧笺,称意且深喜;
  顾乃怯落笔,唯虑笺徒毁。
  怨见靳诸物,虑征勿信己;
  总欠真功夫,二者胥缘是。
  从未勤练习,吾书安得好?
  自观只摇头,书兴宜其少。
  乃有命之者,雅意岂容藐?
  黾勉以从事,罔敢任草草。
  不惬则依然,致之愧萦抱。
  出门弗认货,见嘲吾无恼。
  ——《写字》,载于《叶圣陶诗词选注》
  这首诗是1974年“文革”期间,叶圣陶的朋友拿来一张旧笺请他写字,他害怕自己的字写不好糟蹋了这张好纸,同时就写字问题有感而发写下的带有自嘲性质的诗。书法历来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汉字之美,在书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看来,写好汉字是中国人的基本功,作为中国人,不能够写好自己的汉字,是说不过去的。
  关于弘一:全面调和
  叶圣陶由衷地推崇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法墨迹,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叶圣陶对弘一法师书法做了独到的评点:“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在《全面调和》中,叶圣陶又指出“全面调和”是弘一法师始终信持的美术观点。叶圣陶评价弘一法师的篆刻,“印章之布局,无不实践其艺术观点。而其奏刀,无论朱文白文,咸有厚味。盖艺事臻于纯熟之境之表现,而非临时用心用力所能做到”。这些观点是叶圣陶先生对弘一法师书法作品的精到解读,而他自身的书法也深受弘一法师的影响。
  关于中小学写字教学
  一种技能
  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学,他认为:中小学的写字教学,是写应用书法,属于技能训练,而不是搞艺术,不是为了创流派成书法家,其目的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他撰写的三个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两个把写字教学列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总述中也有这样的表述:“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这些要求与叶圣陶先生对中小学写字教学是“写应用书法”“属于技能训练”的这一定位是一致的。
  两个标准
  那么怎样写才是好?对中小学写字的评价标准,叶圣陶先生从实用和欣赏两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迅速、准确、匀整、合式”,“佳书只是‘舒服’与‘不做作’而已。
  这两条评价标准与写字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的目标是十分契合的,“迅速”“准确”自不必说,“匀整”即均匀整齐,单个字应该笔画清楚,间架合适,整幅作品也要做到款式匀整。当落笔的时候,要随时相度上下左右,总要把每一个字摆在最适当的地位。“合式”即书写符合一定的规格、程式。书法有自己的章法和幅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布局可以灵活多变,但应该根据书写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幅式、行距、疏密等布局关系,这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章法,否则看得人就不舒服。
  这样的评价标准具体,操作性强,而我们看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学段对书写的要求分别是“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体会汉字的优美。”可见,叶圣陶的两个标准对现在写字教学的影响之大。
  五个方法
  叶圣陶认为中小学写字教学的方法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依字体分类指导的方法;二是看与写并行、心与手并用的方法;三是写字与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四是指导与批改相结合的方法;五是学与用相结合的方法。
  写字训练的过程,就是看与写、学与用的过程。我们知道,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这些基本字一般是独体字。而运用会意法和形声法造出了合体字,合体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体字的偏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的造字原理让汉字有“观字明义,明义记形”的特点,而各字的笔画不同,结构不同,书写时各有讲究。叶圣陶先生提出“依字体分类指导”的方法,很符合汉字的结构规律,古今的大量教学实践也证明,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能让学生快速形象地识记汉字,领悟汉字蕴涵的文化内涵,进而把字写好。
  现行的语文教材也更多地注意将笔画、间架、行款、习惯的练习渗透于各年段,看似随机,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螺旋上升。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编排了“写好字”的教学板块,对于笔画、结构进行分类梳理、巩固。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更加注意提炼写好不同类别的汉字笔画、间架的书写规律,分类指导,注重示范,精讲多练。
  叶圣陶认为:“凡技能不能要它会就会,更不能要它好就好,一定要经过训练才能会,一定经过认真练习才能好。”他觉得写字就是“勤练习”三个字,叶老三岁即描红练字,但是他还是不满意自己的书法功底,觉得自己“总欠真功夫”,而“罔敢任草草”的认真态度,使得他的的字越写越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练习写字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每天的语文教学中安排十分钟的随堂写字练习”这点充分确立了“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操作层面指出写字素养的提升必须“重在每天,全程重视,贵在持久”。只有随文指导,每天练习,学生的写字基本功才会扎实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对叶圣陶先生的中小学写字教学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改名明志
  叶圣陶先生曾三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12岁到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家乡,要知道家乡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第二日,他又来找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章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像》,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称于世的笔名。
  送字和求字
  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到80年代初期,喜爱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叶老隔几天就会为人写字,这其中有些是他主动写下来送人,也有的是别人慕名来求字的。
  当时叶老住的八条胡同里有一位退了休的电工肖师傅,他喜欢种仙人球。他种的仙人球,不仅形态各异,色彩也颇为丰富。叶老先生一向喜欢植物,去他那儿看过几回,兴致勃勃地了写一首长诗,自己写好了让家人拿出去裱了,亲自给肖师傅送了过去。孙女叶小沫在黑龙江兵团插队的时候,有个情同姐妹的好朋友叫夏振华,回北京后分配在医院里做保健工作。夏振华常常来叶老家玩,也常常会和老人家聊起学习医疗的心得。叶老也为她做了一首诗,还写成工整的楷书送个她。
  又有一次叶老出门散步,从八条的小胡同横穿到七条,对面走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上前来说,想请叶老写一幅字。叶老住在八条住了三十多年了,认识他的人不少。看来这位妇女是摸着老人家出门散步的规律,专门在这儿等着。叶老听了来意,就谦和地对她说,我的字写得不好,如果你想要,我就写。然后记下她的名字和地址。几天后让孙女把写好的字送到她家,人家看到字喜欢得不得了,就像得到了一件宝贝。
  “看之不如抄之”
  叶圣陶很喜欢抄书,因为“抄一篇文章跟读一篇文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一种雕刻感,印象极深。”他在《抄书赋》中写道:“一目十行下,或吞囫囵枣;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好。”他从中学开始,就养成了抄书的习惯,遇到认真阅读的或者很喜欢的文章,就抄写一遍。他的老同学王伯祥也有这个习惯,《抄书赋》中最后一句是“诗成寄伯老”,说的就是王伯祥。在“文革”期间,叶圣陶先生常用抄书作为消遣。虽然说是一种消遣,但是从《抄书赋》中的句子“佳境良难伏,其甘只自晓”中,我们还是能体会到叶圣陶觉得抄书很有乐趣。
  保护园林
  苏州市档案馆保存了一封当年叶圣陶写给国家建委园林局局长牟锋的信,他在信中说:“苏州城里的曲园,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曲园(樾)先生所建的宅子,面积不大,却也是苏州名园之一。现在曲园已成了大杂院,破旧不堪。我们建议国家拨款予以修复。”而且他在信中把修复园林上升到对外文化交流的高度,认为由于俞樾学术成就在日本、朝鲜等国的深远影响,修复并开放曲园对中国的旅游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都有着积极影响。
  叶圣陶先生的呼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久以后,曲园修复工程就开始了,俞平伯时刻关注着故园动向,与叶圣陶讨论修复进展情况,他在书信中写道:“悉旧寓近况,十户拆迁非易,其傍小楼之树,于拆楼时,希注意保护。又此疑是紫荆,非紫薇。荆在春夏,薇在夏秋,于明岁开花,盼得博物馆审谛。”1986年,曲园主要厅堂已经修缮开发,到1990年,园子完全修复。自1988年起,叶圣陶、俞平伯、陈从周相继离世,可以告慰他们的是,2006年曲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与叶圣陶先生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进入初二,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新朋友——物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我发现物理有趣、神秘,她把我带进了一片新的天地,我渐渐地喜欢上了物理。  我是一个住校生,每天去冲开水,听到开水落地形成“噗噗”的响声,有时我将瓶中剩余的冷水倒在地上,冷水落地时发出“啪啪”的响声。过去,我从未仔细地思考过这些问题, 自从走进了物理的天地之后,我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知识的大门一扇扇地
南京大学莫砺锋先生曾说:“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是维系该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是实现民族认同的利器。”因此,汉字就是我们实现民族认同的利器。我们不禁追问,汉字的书写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作为艺用性质的书法教育又是何时兴起的?众所周知,汉字书写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它记录了中国古老文明的灿烂辉煌,宣扬着华夏历史演进的波澜壮阔,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纽带。伴随着文字识字教育的是书写教育,这自文
江蘇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新河路校区学生 王李雯 指导老师:杨君荣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新河路校区学生 俞金易 指导老师:楊君荣
【摘 要】刘海粟小学在艺术大师“一等”精神的鼓舞下,坚持艺术教育特色办学近20年,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因为有如此基础,通过“落实政策要求,强化书法教育”、“重视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教师”、“培养学生素养,提升书法水平”、“改良评价方式,促进自觉发展”、“创新德育活动,开展德艺教研”等措施,海小的书法教育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江苏省首批书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课本上一道例题表达式中正负号的质疑,结合教学实践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应该注意的正负号问题,让学生深刻掌握规律,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关键词:动量守恒;正方向;速度;正负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40-2  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物理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
摘要: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3.0时代,以云原生和重构业务为主要特征的云计算时代更聚焦于应用的云化和敏捷开发,主要的代表技术容器技术使得云计算的3.0时代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该文重点研究了容器技术Docker技术的镜像管理中心Harbor的后台存储的高可用性,使得Harbor的后台存储更加的高效敏捷和安全。  关键词:容器技术;Harbor;高可用性  中图分类号:TP
摘 要:通过对比分析《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一节的三种教学设计,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提出教学应“鱼”“渔”“欲”兼收并蓄的建议。  关键词:课堂目标;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9-0077-3  1 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节教材编者意图安排2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预计通过
萬旖灵
期刊
【摘 要】为了摆脱当下学生学书时出现的“练着练着成了抄写,写着写着随了前尘”的现象,对读帖教学进行了实践,总结出了基于主笔画的有形之读,即用学生的眼睛观察,借学生的嘴巴描述接地气的口诀,让学生亲近字形;物象体察,领悟神韵的无形之读,通过字形与物形的联想与对照,知书写之味;巧观异同之处的比较,品基本笔画之妙,知间架摆布之理,明穿插谦让之美,于读中玩味,在练中悟法。  【关键词】读帖教学;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