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赏”结合为文本研读添彩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kin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为例,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读”与“赏”有效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
  一、文本研读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
  阅读是一种抒发自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高阅读课堂的质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成绩,同时还能让其根据语境和语调中所富含的情感给予情感抒发的机会,并提高其理解能力。所以,及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这是一件伟大且富有意义的工作。
  如在讲《像山那样思考》的时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影音播放的方式向学生们播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然后再让学生们根据对资料的体会去研读文本。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对文本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同时还能让其根据语调的特点来深刻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目的,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最后我让学生们作出总结,有的学生说:“《像山一样思考》是奥尔多·利奥波德通过亲身感受,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其题目不仅仅是用来修辞,更包藏了极其深刻的蕴意。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正是因为人类没有遵从自然规律,按照围绕自然法则去行动思考,而做出了一系列违背自然法则的蠢事。”也有的同学说:“环保不是人类的负担,而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人类追求物质建设是好事,但前提必须要以不牺牲大自然、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部分,它和山、狼没有区别,做到平等共处也就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自己,不能因为喜欢事物的美好就非法采集。相反,要追求稳定和谐的美丽去保护美丽的事物,促进生态平衡,让已经伤痕累累脆弱不堪的地球不要再遭受创伤。”由此可以看出,就阅读而言,其实施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同时更在于提高其赏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达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用目的。
  二、如何结合“读与赏”达到教学目的
  阅读课堂所体现的不仅仅是阅读,它更多地是在提醒人们,阅读中所富含的情感是能够与人类的内心相呼应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感受作品中所含有的意境。而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才得以让学生们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达到充分理解、充分吸收、充分体会、自我感悟的学习目的,这对于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我强调学生仔细聆听回味。在观看了环境被破坏的视频时,很多学生都陷入了深思。我对学生们的反应极为满意,并趁热打铁提出疑问:“本文是利奥波德通过亲身感受完成的作品,这部作品通过一种情景来反映另一种现实,但是这个现实却是让人感到凄苦而黑暗的。那么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沉思中的学生开始纷纷讲述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位同学说:“绿色环保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刻不容缓。自然的主人并不是人类,从生态环保角度来看,人类并没有把一座山看得那么透彻。自然万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山与自然的关系,为了阐述人类究竟怎样与自然相处,作者从一声狼的悲鸣入文,借助狼性内涵来思考,借助狼性来表达人性对自然的悲悯和忧虑。同时字里行间,作者也带着一种凄凉和期望。”
  这时,另一位学生却说:“其实作者是希望通过本文来表达自己的一种不可置疑的观点,他坚信不存在着大家理想中的美好。作者的忧虑融入到狼嚎之中,让人的心灵为之震颤。这或许就是出于强烈人文关怀下的生命兴奋剂。为了实现生命潜能的激活,作者将主体正面都放在了狼的身上,桀骜不驯的狼性更像是一种彰显生命潜能的精神力量。透析这种精神力量,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声狼嚎中蕴藏的生命意义。万物是平等的,要尊重食物链拟定的自然法则,狼之所以悲鸣就是因为人对自然的领悟不够,只有人领悟了自然,一切才会变得美好!”
  随后,我根据学生的理解加以诠释,去粗取精,并让学生们去自行阅读这篇作品,结合自己的情感,去深刻感受诗中的意境。当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去感受的时候,学生们渐渐明白了狼嚎是对自然的绝望,进而结合自己之前的理解纵观整篇作品,然后再整理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通过“读与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思维能力的存在的意义不可替代,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首要前提。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有效提高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兴趣。而就“读与赏”来说,这不仅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前提,同时更是奠定学生理解能力的一种主要标尺。通过多媒体播放资料让学生们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一点点地从聆听转化为情感投入。而这个情感投入不仅仅是朗读者语调抑扬顿挫对人心灵造成的那种共鸣,同时更在于一种情感的激发。如上一章节所言那样,学生们会根据文本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对该部作品产生初步的感受。当我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浅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时,学生们不仅仅结合自己的主观感悟和理解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读与赏,学生们体会到了作品中的期待与无奈,同时还体会到了作者笔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利用这一点,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得到广泛的延伸,也激起他们的思考热情。像这种既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又能延伸历史知识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措施,更是彰显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读与赏”来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手段的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的内心情感,同时这种教学更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动力,它的存在不仅与学生的内心情感相呼应,同时更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而这种理解与认知的激发恰恰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目的。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们在阅读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们懂得阅读的趣味,这些都是教师们不得不予以严肃思考的问题。教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通过影音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传递,让学生们对作品产生直观感悟,这不仅对学生学习作品有着一定的帮助,同时还能丰富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其理解能力。特别是就理解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来说,利用“读与赏”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在体会与感受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们的认知激情和理解热情,使其能通过对作品的感受来理解作品、懂得作品,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作者通联:江苏宿迁市泗洪中学]
其他文献
《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上世纪二三十年的一篇短篇哲理小说。笔者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旁听过不同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每个执教者对这篇小说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的课堂也都拥有属于各自的精彩。然而我们的学生面对这篇小说,却有一个文本理解上的共同感受:表述因方式和角度各异,但最终似乎可指向一个关键词——“距离”,甚至归结到一个著名的论断——“距离产生美”,它自然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生成性论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一同被选入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两篇文章常被人相提并论,因为两文颇为相似:同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名篇;长短相同,均为五百多字;结构和表现手法相近,都是先考察所游地的地理沿革,再写实地的游览,末尾则发表议论;立论也相近,苏文要人实事求是,不要因惰就简,王文要人勇往直前,不要因怠就近。但仔细分析揣摩,两文在整体构架相似的情况下,却有诸多值得玩味的不同之处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对李密《陈情表》一文解析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陈情表》,是真的令人动容还是某些解读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宋代有个赵与时,考据《四库总目》成就斐然,后人知之者甚少。但他说了一句话,广为流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
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在一篇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除了读者主体以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阅读,就是读者主体、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以学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便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的过程。如此,我以《背影》教学为例,从这三个角度转换看文本解读三层次。  首先,在学生读者眼中,《背影》呈现的是说不尽的
一、开展博客教学的可行性  网络在中国迅速发展并普及,博客是网络世界的产物。博客最初的名称是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按字面意思就为网络日记。 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利用博客为作文教学服务是基于博客有几大优势:1.博客是新鲜事物,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2.网络资料丰富,可以开拓学生视野;3.利用博客大
【评议论文】黄厚江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原文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但因为教师本人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探索的路途上难免泥沙俱下,有些探索虽然表面喊着新课程的口号,但教学实践却是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黄厚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在《文言文该怎么教》(《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一
《共产党宣言》起始句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哲理与形象的生动组合,是思想辞藻的绝妙搭配,这就是文采。  所谓“文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漂亮的文字,但这漂亮并非仅指华丽的辞藻,它的优美,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或冲淡平和如晨岚暮烟;或清丽出尘如娟娟露竹;或孤凄荒寒如古道西风;或冷艳刺目如深秋涧红;或汪洋恣肆如大河奔腾;或清旷豁达如沧桑智者;或气度雍容如三春牡丹;或感伤抑郁如
日前,读了《中学语文》2010年第1期上旬刊赵刚老师的《怎一个“忽视”了得——浅析“集体备课”中的几点误区》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既然集体备课存在赵刚老师说的这三大误区: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重视“集中”,忽视平时“交流”;注重“课前”,忽视课后“反思”。那么该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呢?笔者突然想到近些年颇受关注的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从某种角度上看,同课异构不失为克服这些误区的一种有效途径
写作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尽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主张与实验创新纷呈不断,但从总体上看,写作教学仍长期存在着凌乱、模糊与难以把握的状况。要改变中学写作教学的不良状况,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任务繁重,头绪纷繁,而当务之急是:重建规范,培养体悟。  一、重建规范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综合性极强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包含复杂的主体实践与体悟、阅读与生活积累等因素。作为教学的写作又不同于自然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逐步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随文练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有用的素材,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并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加以运用,能让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提升和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读到了不少精彩的散文作品,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学生自主创作散文的难度较大。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