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nIns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在一篇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除了读者主体以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阅读,就是读者主体、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以学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便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的过程。如此,我以《背影》教学为例,从这三个角度转换看文本解读三层次。
  首先,在学生读者眼中,《背影》呈现的是说不尽的父爱。多年来,朱自清的《背影》就因为其中记叙的父亲对儿子真挚感人的关爱之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甚至一提到父爱就会想到《背影》,一提到《背影》就会想到父亲关爱。
  在学生主体的眼中,文中那些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疼惜的描写当然也会第一时间跃入他们的眼帘。如“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他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句中“再三嘱咐”“甚是仔细”都可看出父亲对儿子是万般的不放心。“终于”还有“踌躇了一会”的反复使用,“终于”“决定”等词也可表明父亲不放心儿子,在几经思量后就像做出重大的决策一般。可见,“我”在父亲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
  文本第5、6小节中更有对父亲动作的描写,都可见父亲待“我”就如同照顾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样,需得亲力亲为才行。例如父亲“忙着”讲价钱,为“我”“拣定靠车门的”椅子,“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真是事无巨细,体贴入微,还得千叮咛万嘱托。父亲为“我”爬月台买橘子的行为更不消细说,字字质朴中感人肺腑。
  如上所述,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篇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只是简单的归纳为真挚的父子之情或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当然,这些文字对学生读者来讲更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孙绍振所言“机械主义阅读”与“读者中心论”产物。他们或者是对文本社会价值的功力反应,或者是“完全排除了文本主体对阅读主体的制约”,“对主体的封闭性没有起码的警惕”。那么《背影》中是否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更深层的内容怎样解读出来?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读者主体向文本主体深化与调节。
  其次,在作者主体的眼中,父亲的背影还蕴含着“我”流动的情感。教学中,我针对文本表层内容设计了两个问题:课文中主要记叙了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显然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答案,并列举出理由。在向文本更深层次推进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由读者主体向作者主体转换的环节:既然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够看出来,文中的父亲是这样爱他的儿子,可在儿子的眼中这位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阅读主体并不是想开放就开放的,它面临着一场主体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搏斗。即使开放十分自觉,也还要和文本的表层的、显性的感性连续搏斗,才有可能向隐性的深层胜利进军。在旁观者的眼中父亲的形象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文中“我”的眼里,父亲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很自然地浮出水面,从学生读者主体转向作者主体的文本解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我”的眼中,“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迂”字在文中解释为“言行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合时宜”,学生们很快反应过来“我”是在嘲笑父亲的“落伍”“过时”“out了”。后文中,当“我”看到年老、肥胖、穿着黑布大马褂的父亲“步履蹒跚”的“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我”居然被感动得流泪了,等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我”不禁“赶紧去搀扶他”。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再找不着了”,“我”上车坐下时,“眼泪又来了”。
  再与文本结尾“唉!我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句相结合起来,不难发现作者主体的感情流动为嘲笑(不理解)父亲——感动(理解)父爱——不舍父亲——惦念父亲,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作者两年后还有对当年自己言行的后悔与自责。
  综合以上对学生读者主体和作者主体的分析可见,《背影》中不仅有父亲对儿子关心备至的爱,更有作者对父亲情感的流动与转变,使得文章富有波澜的同时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以作者为主体的文本隐性层面分析并非无章可循的,“关键在于,在学生忽略过去的、没有特别感觉、以为不言而喻甚至平淡无奇的地方,却发现了十分精彩的内涵,而且揪住不放”,从而读懂了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与个性。正如朱自清先生一再强调的:“我都做到的一件事,就是不放松文字。我的情感和想象虽然贫弱,却总尽力教文字将他们尽量表达,不留遗憾。”
  再次,透过对文题的审视,发现“背影”留给我们实在太多。每一个经典文本的阅读史,都是一种在崎岖的险峰上永不停息的长征,目的就是向文本主体结构无限地挺进。
  在解读前两个层次教学中,我暂且将课题命名为“父亲”,完成作者主体的分析后,我请学生们去比较、分析为什么朱自清以“背影”为题。有了前两层次文本解读的铺垫,学生似乎对这一层次解读的思考迅速多了。有的学生关注到了四次“背影”,总结出关于文章结构(线索、首尾呼应等)上的特色;有的学生关注到了文章的记叙顺序,强调“背影”是“我”对父亲情感的转折点;有的学生认为,以“父亲”为题主要反映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言行与情感,而不能更好地表现作者本身的思想变化;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背影》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对于文学界而言,《背影》是说不尽的,其中还有很多关于“两代人心灵沟通”的情感历程等待我们去发掘,它带给文本解读太多的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从学生角度出发,遵循从一望而知的显性内容,到隐性的“意脉”,再到更深层的文体知识,探寻从学生读者主体、作者主体、文本主体的角度转换的阅读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课堂中既做到了文本细拎又辐射了文本全篇,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以学为主体”的有效探索。
  [作者通联: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东校区)]
其他文献
有一位教师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教案: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
2008年5月9日16时左右,正赴温州上课途中,忽然接到王松泉教授的一个沉重短信:朱老已于当日14时许病逝。我心灵猛地受到一击:先生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元气充沛,怎一下走得这么急?……重击之下,不及细思,赶紧拜托松泉教授:谨以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的名义敬献一个花圈和一副挽联。然而,小小花圈怎能承载深深哀思?一纸挽联又怎能尽述无边追念?朱老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又一位母语教育研究界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向关注的焦点。在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中,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高考作文是最为直观、综合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是高考学生在中学阶段最后一次接受的“人文”教育,折射出社会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要求,意义重大。目前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综观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整体趋向,可以较好地把握其中折射出来的对
京、沪两地是全国最早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地区,又是全国政治、文化或经济的中心。这种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使两地的高考命题对其他省市的高考自主命题客观上起到了引导与规范的作用。  2006年京、沪两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  先看北京作文试题:  许多城市都与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2005年,中国语文单独设科已届百年,笔者在一篇纪念文章(《语文:生活 生命 生态》)中写道,如果不是过多地数落语文的不是,而是站在建设的立场上看待语文,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语文一直是“剑走偏锋”:轻视生活、漠视生命、无视生态。对生活的轻视,使语文与生活隔膜;对生命的漠视,导致语文生命价值丢失;对生态的无视,致使语文陷入一个岌岌可危的生态困境。  生命于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一直是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纵观2009年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其一,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对单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的文章仍占大多数,理论探讨性的文章数量则相对匮乏,有突破性成果的更少;其二,研究聚焦于具体的文本解读的理念和策略,比如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文本细读等。本文拟就多元解读这一论题,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评析。  【评议文章】 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被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其呈现方式属于“文本研习”类型。所谓“文本研习”,是指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既然属于“文本研习”,就应立足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抽丝剥茧,层层追问,进而直达文本的深处。  与其它思乡作品不同的是,《今生今世的证
《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上世纪二三十年的一篇短篇哲理小说。笔者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旁听过不同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每个执教者对这篇小说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的课堂也都拥有属于各自的精彩。然而我们的学生面对这篇小说,却有一个文本理解上的共同感受:表述因方式和角度各异,但最终似乎可指向一个关键词——“距离”,甚至归结到一个著名的论断——“距离产生美”,它自然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生成性论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一同被选入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两篇文章常被人相提并论,因为两文颇为相似:同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名篇;长短相同,均为五百多字;结构和表现手法相近,都是先考察所游地的地理沿革,再写实地的游览,末尾则发表议论;立论也相近,苏文要人实事求是,不要因惰就简,王文要人勇往直前,不要因怠就近。但仔细分析揣摩,两文在整体构架相似的情况下,却有诸多值得玩味的不同之处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对李密《陈情表》一文解析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陈情表》,是真的令人动容还是某些解读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宋代有个赵与时,考据《四库总目》成就斐然,后人知之者甚少。但他说了一句话,广为流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