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乎情深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对李密《陈情表》一文解析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陈情表》,是真的令人动容还是某些解读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宋代有个赵与时,考据《四库总目》成就斐然,后人知之者甚少。但他说了一句话,广为流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其实,读书而坠泪者情感比较脆弱,与其人是否忠孝并无多大关系。大概因为赵先生这句话说得精彩,后人就默认沿用了这种观点。若从李密的心理角度细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李密的真
  千年文学,文笔优美,情感深切者,比比皆是。为何此文独享如此高的声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李密《陈情表》也可谓是孤篇享盛名了。当然,《陈情表》确实有过人之处。比如:
  叙孤苦之状,一泻千里。描摹人生困苦之状,苦不堪言。人生孤苦之境无以复加。所有不幸集于一身,人生多难。语意丰富,可谓一唱三叹。
  抒婉转之情,情深意切。彰显人间真挚之情,感天动地。生离死别之悲难以尽说。真情无法阻挡死神来临,人生多悲。情感悲切,可谓泣血成文。
  解穷困之境,避重就轻。凸现作者人生智慧,亦真亦假。出世入世之难瞬间化解。亡国之臣何以安身立命?命运多舛。狼狈之状,可谓肺腑之语。
  二、李密的智
  关于是否真就是孝行感天动地,还是值得商榷。李密真的就很好地处理了忠孝两全的矛盾?
  若说因为祖母晚年无人照料,需要奉养,那么,西晋王朝可以轻易地为他配备丫鬟,解决这个简单问题。也可以携祖母赴任,常侍左右,以尽孝心。若说为亡蜀尽忠,不愿在蜀国刚亡就出仕新主,表明一个亡国之臣的尊严,那么,祖母去世之时,就不会再次出山而会选择归隐。
  事实是,李密聪明地利用了西晋王朝所谓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也聪明地利用了自己对祖母的奉养义务,为自己争取时间。以便进一步看清西晋王朝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喜怒无常的晋武帝是真心请他出仕还是虚情假意?让李密琢磨不透,左右为难。以祖孙之情为借口,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其实,谁都明白,一个通过阴谋与屠杀建立起来的王朝,是不可能真正推行以孝治国的。西晋王朝的文字狱与滥杀无辜,可谓令人发指,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三、李密的假
  称前朝为伪朝,称通过阴谋夺取天下的西晋为圣朝,言辞虚假,尽显不忠。“逮奉圣朝”,作为前朝重臣,对后朝过于谦卑。“沐浴清化”,作为孝廉之人,阿谀之气过于明显。名义是为打消新皇的猜忌,实有邀宠之嫌。此一节,造作矫情,可谓文中败笔。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假戏真做,这是常见的政治游戏。李密可谓深悟此道。“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明显是不实之词,睁眼瞎话。西晋王朝,统一中国,不过三十年,第一代当政的司马炎,即是纨绔子弟。他登上帝座,整个朝廷几无可用之人,凡是有才能的都被他祖父辈赶尽杀绝,侥幸存活下来的,或选择逃避,或遁入清谈,懒于问政。此一节,处心积虑,示好邀宠明显。亦可谓文中败笔。
  如此虚情假意之作,何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四、李密的险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假意当真,就如同李密利用了以孝治国的借口一样。李密于初建的西晋王朝也只是一个工具,为他们所谓的以孝治天下树立一个榜样。李密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西晋王朝或许并不一定要李密真的出仕做什么官,而是要树立一个典型来证明所谓孝行天下的真实性,聪明的李密深知其中之理。
  可以说,他冒险了,但是,他成功地化险为夷了。李密所谓的感恩显得很不可靠,亦是睁眼瞎话。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此话或许是真,如此黑暗的朝代,今日可以诏书切峻,委以重任。明日亦可要人性命,抛尸荒野。全凭帝王好恶。此一节,看似感人,实则是为救性命的阿谀之词,若说此文以真情动人,实在牵强。
  综上所述,我觉得,若只是将《陈情表》看成如何玩弄政治游戏,如何在乱世保全自己,如何求得发展的范例,倒是可以认同。若非说此文是至情之语至真之文,或许难以令人信服。
  当然,李密比他的前辈阮籍、嵇康等人更懂得变通,懂得不作无谓的牺牲,懂得如何在乱世求生存求保全家人甚而求发展。这样的人生追求,或者说处世哲学,是值得乱世之臣学习效仿的。翻看中国历史,那些所谓的尽忠尽节,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功臣被杀,良臣被贬,忠臣赐死,良将被疑,自古已然。一朝天子一朝臣,所有的纷纷扰扰,如今读来,真就如一场游戏一场梦。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密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只不要将《陈情表》当成至真至性的文章来读就可以了。
  [通讯地址:江苏常熟市中学]
其他文献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选作高中教科书(必修)第四册课文的,只是全篇的第一部分,但却是全篇的主体,相对完整地反映了“逍遥”这一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那么,什么叫做“逍遥”呢?在课文结尾处,庄子作了明确的阐述,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从而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最高境界。换一句话说,就是“无所待”,什么也不用依靠,没有任何局限,摆脱一切束缚
有一位教师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教案: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
2008年5月9日16时左右,正赴温州上课途中,忽然接到王松泉教授的一个沉重短信:朱老已于当日14时许病逝。我心灵猛地受到一击:先生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元气充沛,怎一下走得这么急?……重击之下,不及细思,赶紧拜托松泉教授:谨以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的名义敬献一个花圈和一副挽联。然而,小小花圈怎能承载深深哀思?一纸挽联又怎能尽述无边追念?朱老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又一位母语教育研究界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向关注的焦点。在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中,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高考作文是最为直观、综合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是高考学生在中学阶段最后一次接受的“人文”教育,折射出社会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要求,意义重大。目前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综观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整体趋向,可以较好地把握其中折射出来的对
京、沪两地是全国最早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地区,又是全国政治、文化或经济的中心。这种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使两地的高考命题对其他省市的高考自主命题客观上起到了引导与规范的作用。  2006年京、沪两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  先看北京作文试题:  许多城市都与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2005年,中国语文单独设科已届百年,笔者在一篇纪念文章(《语文:生活 生命 生态》)中写道,如果不是过多地数落语文的不是,而是站在建设的立场上看待语文,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语文一直是“剑走偏锋”:轻视生活、漠视生命、无视生态。对生活的轻视,使语文与生活隔膜;对生命的漠视,导致语文生命价值丢失;对生态的无视,致使语文陷入一个岌岌可危的生态困境。  生命于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一直是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纵观2009年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其一,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对单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的文章仍占大多数,理论探讨性的文章数量则相对匮乏,有突破性成果的更少;其二,研究聚焦于具体的文本解读的理念和策略,比如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文本细读等。本文拟就多元解读这一论题,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评析。  【评议文章】 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被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其呈现方式属于“文本研习”类型。所谓“文本研习”,是指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既然属于“文本研习”,就应立足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抽丝剥茧,层层追问,进而直达文本的深处。  与其它思乡作品不同的是,《今生今世的证
《远与近》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上世纪二三十年的一篇短篇哲理小说。笔者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旁听过不同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每个执教者对这篇小说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的课堂也都拥有属于各自的精彩。然而我们的学生面对这篇小说,却有一个文本理解上的共同感受:表述因方式和角度各异,但最终似乎可指向一个关键词——“距离”,甚至归结到一个著名的论断——“距离产生美”,它自然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生成性论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一同被选入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两篇文章常被人相提并论,因为两文颇为相似:同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名篇;长短相同,均为五百多字;结构和表现手法相近,都是先考察所游地的地理沿革,再写实地的游览,末尾则发表议论;立论也相近,苏文要人实事求是,不要因惰就简,王文要人勇往直前,不要因怠就近。但仔细分析揣摩,两文在整体构架相似的情况下,却有诸多值得玩味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