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和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yi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56-03
  一、问题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进,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應该看到,部分教师“满堂灌”、“独角戏”等现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仍然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本文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为例,研究“类比-归纳”教学方式,体现教学方式中的“特殊”与“一般”关系,强调学生的思考过程与参与体验,探索总结提升数学思维。
  二、理论基础
  从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积极寻找存在于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中的能够同化新知识的停靠点,并尝试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从而引起图式量的变化的活动。如果要让这个变化过程更加流畅自然、更加高效,就必须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呈现方式。教师必须在教授有关新知识以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开展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发现过程,通常都是在通过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进行探测的基础上,获得对有关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或否定猜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类比、归纳的效果离不开新旧知识形式。
  三、特例和一般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家们认为,类比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源泉,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处理好类比归纳中的特殊与一般关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立足特例,洞察本质,拓展外延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知识结构有类似的地方,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运用特殊到一般的类比的方法,因为被用于类比的特殊对象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学生容易从新旧内容的对比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概念.在高中数学中,可通过类比法引入的概念十分多。
  【案例一】:填空:(图象、根、图象与x轴交点由学生填空。)
  问题1:从该表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即为相应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2:这个结论对一般的f(x)=ax2+bx+c(a≠0)和方程ax2+bx+c=0成立吗?
  生:也成立。
  问题3:其他的函数y=f(x)与方程f(x)=0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吗?
  生:方程f(x)=0的实数根即为函数y=f(x)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概念:对于函数y=f(x),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通过对特殊的一元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与相应方程的根的关系,去探索一元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最后推广到一般函数也有相同关系。该过程的设计逐层提升,让学生反复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等到零点概念推出也顺理成章。
  (二)对比新旧,重视迁移,举一反三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不胜枚举,解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类比思想存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是帮助我们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如果有现成的解法,自不必说;否则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寻找合适的解题策略,看能否想办法将之转化到曾经做过的、熟悉的、类似的特殊问题上去思考。通过联系已有知识给我们的启发,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来,把解决已有问题的特殊方法移植过来,为所要解决的问题指引方向,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二】:例2: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的个数,确定零点区间[n,n+1](n∈Z).
  解法1(借助计算工具):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x、f(x)的对应值表和图象.
  x 1 2 3 4 5 6 7 8 9
  f(x) -4.0 -1.3 1.1 3.4 5.6 7.8 9.9 12.1 14.2
  由表或图象可知,f(2)<0,f(3)>0,则f(2)f(3)<0,说明函数f(x)在区间(2,3)内有零点.
  问题6:如何说明零点的唯一性?
  又由于函数f(x)在(0,+∞)内单调递增,所以它仅有一个零点.
  解法2(估算):估计f(x)在各整数处的函数值的正负,可得如下表格:
  1 2 3 4
  f(x) - - + +
  结合函数的单调性,f(x)在区间(2,3)内有唯一的零点.
  解法3(函数交点法):将方程lnx+2x-6=0化为lnx=6-2x,分别画出g(x)=lnx与h(x)=6-2x的草图,从而确定零点个数为1.继而比较g(2)、h(2)、g(3)、h(3)等的大小,确定交点所在的区间,即零点的区间.
  由图可知f(x)在区间(2,3)内有唯一的零点.
  通过例题分析,能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使用多种方法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并且结合函数性质,判断零点个数。
  (三)运用类比,构建联系,形成框架
  通过类比教学,可以让学生加强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由陌生到熟悉,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地学习新知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内涵,符合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心理学家们认为,孤立的知识容易遗忘,而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也易于迁移和应用.把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类比,既巩固了原有知识,又加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建构,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案例三】:例2.已知函数,且函数恰有3个不同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 )
  A.(-∞,8]B.(-∞,4]
  C.[0,4]D.(-∞,0)
  解:将方程化为,分别画出与的草图,通过平移直线 ,从而确定零点个数为3.再观察直线纵截距得出a的取值范围。
  所以,,選D。
  点评:该例题已知函数零点个数,确定函数中参数的取值范围。将函数转化为方程,分别画出与的草图,通过平移直线,
  零点的概念和应用都转化为方程问题,利用数形结合。通过本例让学生清楚了解到函数零点在数学基本框架中的位置,在平时的题目中该如何转化,利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
  四、方法实施注意点
  实际教学运用中特殊到一般的类比归纳方法不应该仅仅是形式上的推出,而应该充分挖掘特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般本质内涵,又要有效防止特殊到一般的负迁移影。
  (一)特殊一般,要避免惯性思维
  在探究零点存在定理的过程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引例:
  【案例四】:问题5:函数y=f(x)存在零点的条件是什么?.下图是冰在常温下融化时温度变化图,假设冰的温度是连续变化的,请将图形补充成完整的函数图象(其中一种)。
  请问:这段时间内,是否一定有某时刻冰的温度为0度?
  问题6:函数y=f(x)在区间[a,b]上有f(a)f(b)<0,那么函数f(x)在区间(a,b)上是否一定存在零点,请举例说明。
  生:(部分同学画出分段函数)。
  生:“连续不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点评:在特殊例子的图象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函数y=f(x)在区间[a,b]上零点存在的条件是f(a)f(b)<0。但也忽视了函数的多样性,可能出现的图形很多,简单的认为是一个增函数。所以将特殊图形和函数下的结论迁移到一般结论,形成了充分性与必要性层面的错误。教学时教师应该说明研究的前提是图象连续的函数,还要提出针对性的辩析问题防止学生在研究特殊例子时带来的负迁移,让学生通过举其它反例(如反比例函数、分段函数)等方式,认识到特殊例子中函数图像的特殊性。又如在学生根据特殊函数猜想出一般判断零点有且只有一个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后,教师可提出一定要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得到函数零点有且只有一个吗?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明确其逻辑关系。
  (二)类比运用,要渗透数学思想
  在案例二中对于不能直接求解的超越方程,解法一直接通过列表描点的方法来画图,在其过程中先从表中取值利用零点存在定理得到有零点,从形式上看是画图从图象找零点的方法,也有利用零点存在定理来解决,从本质上说它们是相同的,因为零点存在定理本身就是由图象得到的;然后再根据函数的增减性得到直观的函数图象整体,从而得到函数的零点有且只有一个。解法二是解法一的改进版,解法一注重函数图像的应用,而解法二则更注重零点所在区间,在解题中更有操作性,对课本例题中涉及的方法很好的归纳、应用。解法三是先将函数的零点转化为与上面不同方程的根的问题,再将超越方程的根的个数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在这儿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其等价的关系(交点即为纵坐标相等时的横坐标,也即为方程的根),还要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显然通过方程的变形化归为基本函数来画图会更简洁,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三)特殊反例,加深结论理解
  在零点存在性定理中用到有如下设置:
  【案例五】: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课堂小练〗下列函数在相应区间内是否存在零点?
  (1)f(x)=x3-3x+1,x∈[1,2];
  (2)f(x)=ex-1+4x-4,x∈[0,1].
  概念反思:判断正误,若不正确,并用函数图象举出反例.
  (1)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2)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没有零点.
  (3)单调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请一位学生板书反例,其他学生补充评析,例如:
  经过之前的引导铺垫,得出零点存在性定理,利用课堂小练习判断在相应的区间是否存在零点,是对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清楚感觉到零点的存在只需要函数连续不断,对应端点函数值相反,有助于学生对定理的应用。学生似乎对该定理有很好的理解,但是由于该定理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学生由于惯性思维往往会有很多想当然的“理解”。这时,利用概念反思,判断正误。从定理反面、必要性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定理的特殊性。即定理只讲明零点的存在性而并没有具体几个零点;如确定单调性则零点唯一;该定理只是说明了零点存在的一种情形。
  (四)特殊例子,要有较强的指向性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完成如下:
  【案例六】:练习:〖课堂小练〗下列函数在相应区间内是否存在零点?
  (1)f(x)=x3-3x+1,x∈[1,2];
  (2)f(x)=ex-1+4x-4,x∈[0,1].
  【案例七】:〖课堂小练〗下列函数在相应区间内是否存在零点?
  (1)f(x)=x3-3x+1;
  (2)f(x)=ex-1+4x-4,
  点评:上面两小题设置在零点存在性定理之后,其实这两个小题是有密切联系的,上述两个方程都是不能直接求解的超越或高次方程,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它们是同一类问题,解法是利用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判断,教师授课时也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画图观察函数图象,再利用零点存在定理得到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这两个小题设置到例题1解法3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方程的移项变形,转化为比较两个基本函数的图象交点来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图象的直接画出。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将特殊的两个小题的解题过程作比较,明确两种解法的实质,也有助于变形方向的把握和变形方式的熟练掌握;这样的联系归类也有利于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渗透。虽然是同样的两个小练习,稍加修改,却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零点存在性定理后的作用是练习巩固,目的在定理的应用上,在例1解法3后目的是解题思想方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学无定法,教亦无定则。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轻松自如的接受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这就是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董涛.《基于PCK结构框架的数学课例分析程序与特征》.《课程 教材 教法》.2015年11期.
  [2]许昌满.《注重本质追求自然——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学数学月刊(中学版)》.2015年12期.
  [3]沈顺良.《特殊到一般仅仅是形式上的吗?》.《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版)》.2012年1期.
  [4]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12-01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期刊
【摘要】建立错题集,有利于节约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同时,避免学生反复出错,有效降低错误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错题集 反思 建立 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20-01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因此,
期刊
【摘要】课标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激励、赏识中促其发展,是新的教学评价标准的精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将权力下放,让学生在参与中乐学;将评价方式多元化,让学生在自信中发展;将角色转变,让教师甘心做一名组织者;将评价效果最佳化,让评价收获最大效益。  【关键词】激励 乐学 评价方式 角色转变 最佳化 最大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随着传统聚落遗产的保护受到广泛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的保护工作仍有不理想的地方。缺乏整体性是保护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实体而轻环境,物质与非物质分别保护。公共空间在传统聚落中是物质与精神的纽带,也是聚落遗产的重要组成,但往往自然衰败缺乏保护,问题根源在于对其价值认知的不足,因此有必要从整体视角对其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空间遗产理论具有拓展遗产认知、关联分析、促进活态传承的理论优势,本文以空间遗产视角切入,应用以价值为导向的遗产空间分析方法,以鄂东北地区为例
【摘要】对初中生而言,历史枯燥复杂,课堂眼花缭乱,历史教学呼唤简约高效,即表面简洁明了、朴实无华但内涵实在高效。立足简约,追求高效,必須定好目标,有的放矢,走出简而不约的误区;铺好路子,简化路径,实现教与学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选好料子,保质增厚,使课堂简约、广博。  【关键词】简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15-01 
期刊
【摘要】《先秦诸子选读》这门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及思维水平,还可以完善学生的道德思想,同时,也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实际教學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高效教学 《先秦诸子选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语文新课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JYK160
期刊
【摘要】微课是一种情景化在线的视频课程资源,是可以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它可以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来设计,也可以就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发。优质微课的重要特征是“短小精悍”。  【关键词】微课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31-01  2015我年参加了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微课教学比赛,参赛的微课是生物课中的“根毛吸收矿质元
期刊
【摘要】针对观摩课中存在的误区,从算法多样化、追求生活化、探究性、鼓励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相应的提出最优化、数学性、接受性、批评性等观点。  【关键词】多样化 生活化 探究性 鼓励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39-01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也呈现出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
期刊
以退為进 拾级而上
期刊
“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正如美国建筑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所说,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了解,往往就是通过其街道开始的。在人的视觉感知中,“色”于“形”之上,色彩作为表现地方特点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设计与规划中却常被忽视,本文通过对建筑学、色彩学、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以青岛老城区为研究范围,以街道中的建筑界面色彩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论证分析与实地调研,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强调色彩配置的原真性与适宜性,以实地调研所获得的相关色彩数据为基础,对青岛老城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