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特点巧抓教学着力点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是语文教学的抓手。从文本出发,就是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凭借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找准训练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既可以从文本的课题入手,也可以从关键词、句入手,还可以从重点段以及文章思想的主旨入手。本文以《鹬蚌相争》为例,从四个层面分析如何有效解读文本,巧抓教学的着力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中年段课文一般不好教,因为它处于瞻前顾后的阶段,既不能上成高年段的主题型课,也不能上成低年段的词句型课,而要上出具有中年段课的特点来,显然离不开对教材的有效解读与把握。
  第一,从课文“讲了什么”的角度看。这则寓言虽然故事浅显,但要概括出大意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也不是用一句简单的“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就能顺畅地概括出来的,因为故事里有三位人物。学生在组织语言概括课文大意时,显得不够利落,这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使然。如果我们教师把学生无序而冗长的课文大意“话语”,一步一步引到精练简洁的语言上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符合语文课标中年段的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从课文“表达形式”层面上看。《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我们可以设置鹬与蚌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争”字,引导学生把两个人物的对话演绎得淋漓尽致。指导朗读好“对话”大致要经历三个层面。初级层面是把鹬蚌的话“说好”。在教学的目标指向上,不仅要让学生把对话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明白其意。然而,这个层面还仅仅是人物“自我言说”或“我想说什么”的独白阶段,还不能算作对话,但它已经为对话作了铺垫。只有“你一言,我一语”,这才叫对话。而读好对话,离不开“提示语”,提示语里有表情、有动作,还有心理,抓住“提示语”进行教学,则是教师的必然选择。至此,还不算“相争”。为把教学推向深入,可以围绕“利”各不相让,相互争起来。比如,让学生小组轮读,“站起来大声吵”“坐着拼命吵”“趴着有气无力地吵”,让男女分句对争,还可以让学生用方言对吵,一步一步把教学推向高潮。一个“争”字,既是题眼,也是教学之眼,这样就从指导学生的“言说”到“对话”,再到“相争”,把教学步步引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寓言故事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
  第三,从人物“形象塑造”层面上看。寓言故事简约、短小的特点,决定了故事中的人物是“粗线条”的,是“干瘪”的,形象是没有张力的。必须突破课文局限,运用图片、角色转化、赋予人物情感等方法,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首先可以进行外在形象的勾画,如课始,可以运用图片,认识鹬的嘴长、蚌的壳硬,也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二者的动作去体会。此等教学不仅可以把认识事物与学词结合起来,也是为下文两者相争埋下了伏笔;其次,赋予蚌鹬拟人化。尽管教材里已经设置了话语,但尚需教学艺术的处理。如,在让学生起来读两段对话时,首先交代学生“你就是鹬,你们就是蚌;你就是蚌,你们就是鹬”,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移情,把文本的图文语言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对话”言语。最后,是人物内在情感的建构。前者也仅是让“泥人”“纸人”讲话,故事中的人物还要有想法、有思想。这一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比较多的地方。应该抓住两者说话前的提示语中核心词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扬扬、喜笑颜开”,让学生鲜活地读出鹬蚌之争,渔翁之喜。鹬蚌相争,为利益争斗,在相互斗强:“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鹬蚌相争,为利益争斗,在相互斗狠:“干死你”“饿死你”。鹬蚌相争,为利益争斗,竹篮打水一场空。渔翁获意外之喜,坐收二者之利。
  第四,从课文“为什么表达”层面去分析。我们首先应考察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寓言”文章的特点,并知晓成语故事有一类属于寓言成语故事。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诸能力得到训练。以说写为例,我们不必把寓意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把心中要表达的话语倾吐出来,读写结合,把消极语言转化为学生的积极语言。如,可以在课末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怎么想?鹬蚌又会怎么想?该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重组与创新,也增添了语文教学的厚度,这就是所谓的“深度语文”吧。其次,考察讲述故事者的意图。当我们把这篇文章放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去考察,则发现这是一篇“讲述”故事。战国时代,谋士苏代为劝说赵王不要攻打燕国,而编拟了“鹬蚌相争”的劝说故事。显然,寓言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便具有劝说与启发功能。当我们把“说话”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则更凸显了寓言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故事,赵国攻打燕国,燕王派说客苏代去说服赵王,请他不要攻打燕。苏代会怎么说呢?”于是让学生体会到:鹬蚌争则两败俱伤,如果不争则相安无事,深刻理解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学生在情境中,既练习了复述,明白了寓意,同时也体会到了寓言的特殊价值。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盲人摸象、螳螂捕蝉等,寓言类成语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如果我们从本单元“成语块”的角度归类教学,便于迁移,理解该类成语现象。如此,增添了语文教学的文化厚度,自然会有高效的课堂。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里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先生认为可以从四个维度考虑:(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如《鹬蚌相争》故事中两个没有张力的“人物”形象。(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如,课文《寓言二则》所在单元中的“寓言类成语”教学。
其他文献
1-2.一些具有中国设计元素的配饰 3.这个小辫儿造型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喜爱。4.晓雯多次为我们拍摄封面,与编辑团队已经非常熟悉。5.拍摄中的陈漫造型也很少女。6.中国人喜爱的红色是这次拍摄的主色调,在红色映衬下的晓雯显得格外活泼精灵。7.好片子太多了,摄影师表示好难选!8.这条Marc Jacobs的裙子充满了动感。  一个多月前,编辑总监Angelica在一个活动上遇到了摄影师陈漫,谈到多年前陈
越來越多的快时尚品牌通过旧衣回收和实施全新的环保系列等举措,打通了专业技术与大众消费之间的壁垒,让可持续时尚也能成为“举手之劳”。  2012年,Marks
1.Dior“天生真我”主题观影会现场 2.现场的J’ADORE沉浸式走廊3.午宴区域 4.Dior“天生真我”体验空间再续诗篇  围绕爱情、自然、星空与精灵仙子四大灵感,Van Cleef
(上)超模Arizona Muse与儿子Nikko身穿“LoveMeEveryday”系列标语毛衣。(下)超模YasminLeBon与女儿AmberLeBon共同演绎“LoveMeEveryday”系列标语毛衣。  自2011年与演员Emma Watson合作推出首个可持续环保系列以来,Alberta Ferretti便开始专注于将可持续理念延伸到品牌整体发展战略的各个方面。在Alberta Fe
色彩斑斕的奇花异草,璀璨夺目的彩!色宝石,凝聚出珠宝拨动心弦的一个个瞬间。
1.Byredo纯真年代淡香精收藏家版¥ 2.335/50ml不同以往的瓶身和白色瓶盖,使经典香氛重焕盎然生机,在纯粹、纯净的特质中凸显张力,醛香和玫瑰香气的碰撞诠释着白色织物和洗涤用品的鲜明对比。2.Chanel五号沐浴凝露¥635/20*6ml以“漆桶”為灵感,将20支独立包装的沐浴凝露作为颜料涂抹全身,泡沫细腻丰富,使肌肤展现出玫瑰色的光芒,散发5号香水的馥郁气息。3.Chanel五号沐浴香
教学语言是教师为准确、清晰地传达教材信息及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而采用的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靠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精练,逻辑性强,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反之,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甚至混乱,对于概念的解释不够明确,那么,学生只能是什么也听不懂或者效率低下。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语言首
水墨
美妆界的创新层出不穷,更细分的市场、更个性化的需求、更高效的成分和技术,带动产品的推陈出新。美妆界每年推出新品的数量和速度,大概要远远超过其他任何生活产品领域。这也导致我们这样的消费者被“惯坏了”,永远都要用最新最好的产品,开罐的还没用完,长草的新品又躺在了购物车里。  产品淘汰和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快,市场成为检验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尽管如此,美妆产品里还是有一些经典产品的地位无可撼动,上市多年依然
一、现象及思考  在笔者所工作过的四所学校以及了解的其他不少学校,总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忙于论文、课题、公开课等各类获奖证书,专业能力很强,容易成为教学骨干,容易晋升,但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班级管理和班级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更不用说关心分外的学校工作,工作态度一般,甚至较差。  学校的教育质量需要依赖教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学校需要的呢?就是专业能力强的教学骨干和高级职称教师吗?当然不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