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从书籍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学到新的字、词,获取更多的知识,还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重点工作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 概括 理解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48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与中学不同,中学生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语文知识,学习字、词的读音,识记字形,辨析词义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抄写字词,虽然也能取得效果,但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仅仅是应付语文考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阅读则不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习很多字词知识,还能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虽然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但是短时间内并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这是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范围比较窄,还没有掌握足够多的文字知识,限制了学生阅读的范围,既影响阅读的效果,还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小学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就应该少一些约束,在学生能够读懂大致意思的前提下,只要不涉及价值观上的错误,就不予干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让学生与“书”交朋友,从书籍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阅读的快乐。但是学生的阅读活动要尽量为学习服务,所以教师应该对不同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予以适当的引导,而且还要有所要求。
一、低年级的小学生以识字为目标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仅仅会认识拼音和极少数汉字,所以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读物必须配有拼音注释,以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的读音。在认识字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字义,而一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很有限,老师或家长的语言描述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因此视觉上的刺激会更直接,所以在教科书中要配有大量的图片,同样课外读物也要尽可能选择配有插图的书籍,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看书的兴趣。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典型特点,其自控能力很差,老师布置的事情一般不会认真完成,基本上是匆匆看一眼,不会深入到课本中去,这样是学不到知识的。
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本,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讲解的方法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既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插图,还可以借助一些事物展开讲解,把文字所表示的意义变得更加直观,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例如,一些涉及动物的字词,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文字卡片以及相应的图片或玩具,让学生将卡片和图片配对,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学中还要多提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思考,这样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一些,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但问题应该简单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概括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能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意思比较浅显的文章。一篇文章都是围绕具体的人、事、物,介绍相关情况,而阅读就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通过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情况。然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概括,并在黑板上逐条板书,再对照课文逐条讲解,介绍如何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句子来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有条理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材中的课文数量毕竟有限,所以教师要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短小的文章,而且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分析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做笔记和标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可以每周布置一篇文章让全班同学阅读,然后抽一节课,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从而考查同学们阅读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启发、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地方展开讨论,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三、理解能力
文章的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是阅读的最高要求。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教学中重视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尝试运用正确的方法自己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提倡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死记硬背。
课上,老师应先介绍一下文章的作者和文章的时代背景,讲解课文中字词的意义,分析难理解的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带领学生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探讨过程中应先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但反对学生借助教辅书来追求准确性,而是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并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的理由和见解只要在逻辑上说得通,老师就应该予以肯定,使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不唯一,教辅书上的中心思想只是相对全面一些,不能因为自己的见解与教辅书中的答案不符,就否定自己的观点,而是应该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之处,找出教辅书中结论的依据,逐步提高自己归纳中心思想的能力。
四、个性化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随着语文知识的丰富,学生能自主阅读一些简单的文章,这给学习语文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既能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阅读不仅能丰富个人的知识,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快乐,将为了学习而阅读变成为了快乐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要根据个人的理解能力选择读本的内容;其次,要善于做笔记,标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要善于运用工具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摘抄优美的句子,写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和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请教,更深入的认识文章的内容。
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只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多的是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 概括 理解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48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与中学不同,中学生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语文知识,学习字、词的读音,识记字形,辨析词义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抄写字词,虽然也能取得效果,但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仅仅是应付语文考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阅读则不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习很多字词知识,还能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虽然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但是短时间内并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这是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范围比较窄,还没有掌握足够多的文字知识,限制了学生阅读的范围,既影响阅读的效果,还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小学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就应该少一些约束,在学生能够读懂大致意思的前提下,只要不涉及价值观上的错误,就不予干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让学生与“书”交朋友,从书籍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阅读的快乐。但是学生的阅读活动要尽量为学习服务,所以教师应该对不同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予以适当的引导,而且还要有所要求。
一、低年级的小学生以识字为目标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仅仅会认识拼音和极少数汉字,所以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读物必须配有拼音注释,以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的读音。在认识字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字义,而一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很有限,老师或家长的语言描述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因此视觉上的刺激会更直接,所以在教科书中要配有大量的图片,同样课外读物也要尽可能选择配有插图的书籍,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看书的兴趣。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典型特点,其自控能力很差,老师布置的事情一般不会认真完成,基本上是匆匆看一眼,不会深入到课本中去,这样是学不到知识的。
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本,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讲解的方法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既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插图,还可以借助一些事物展开讲解,把文字所表示的意义变得更加直观,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例如,一些涉及动物的字词,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文字卡片以及相应的图片或玩具,让学生将卡片和图片配对,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学中还要多提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思考,这样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一些,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但问题应该简单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概括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能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或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意思比较浅显的文章。一篇文章都是围绕具体的人、事、物,介绍相关情况,而阅读就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通过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情况。然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概括,并在黑板上逐条板书,再对照课文逐条讲解,介绍如何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句子来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有条理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材中的课文数量毕竟有限,所以教师要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短小的文章,而且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分析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做笔记和标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可以每周布置一篇文章让全班同学阅读,然后抽一节课,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从而考查同学们阅读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启发、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地方展开讨论,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三、理解能力
文章的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是阅读的最高要求。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教学中重视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尝试运用正确的方法自己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提倡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死记硬背。
课上,老师应先介绍一下文章的作者和文章的时代背景,讲解课文中字词的意义,分析难理解的语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带领学生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探讨过程中应先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但反对学生借助教辅书来追求准确性,而是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并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的理由和见解只要在逻辑上说得通,老师就应该予以肯定,使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不唯一,教辅书上的中心思想只是相对全面一些,不能因为自己的见解与教辅书中的答案不符,就否定自己的观点,而是应该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之处,找出教辅书中结论的依据,逐步提高自己归纳中心思想的能力。
四、个性化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随着语文知识的丰富,学生能自主阅读一些简单的文章,这给学习语文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既能巩固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阅读不仅能丰富个人的知识,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快乐,将为了学习而阅读变成为了快乐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要根据个人的理解能力选择读本的内容;其次,要善于做笔记,标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要善于运用工具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摘抄优美的句子,写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和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请教,更深入的认识文章的内容。
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只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多的是靠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