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4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和家长常常会感到比较难教,幼儿在学习中也感到比较枯燥。那么,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常会忽略对孩子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的家长经常会通过机械训练让孩子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虽然孩子可能当时掌握了,但孩子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孩子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
网上有一段视频,一个大约5岁的小女孩在背乘法口诀。孩子在背到3乘5时多次卡壳,只记得等于35.母亲不停的训斥孩子,命令孩子重复背诵,直到孩子正确背诵为止,父亲也在旁邊帮腔指责孩子。小女孩眼泪汪汪,一边背一边哭诉:“太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都有美好的愿望,然而视频中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太高,让正处于学前期的孩子,背诵小学二年级才学的乘法口诀。这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爱之深、责之切的动机可以理解,但过高的期望值强加在孩子身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慢的艺术、等待的艺术,要在成人的引导下积极“慢长”。合理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但过高的期望只会徒增学习的难度和压力,导致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等现象,视频中的孩子背诵乘法口诀时嚎啕大哭、激烈抗拒就是例子。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结合各种生活小事,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下面推荐几种结合生活,让孩子理解数学的小方法。
1、领孩子上下楼梯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数楼梯。出去玩时,也可以数一数路上的车辆,让孩子理解点数。
2、吃水果时也可以让宝宝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宝宝一个,还剩几个。也可以用扑克或者骰子等常见的游戏道具来教孩子学习加减法,让加法和减法变得更有趣更生动。
3、将豆子和钮扣等个头比较小的东西装入纸盒,家长和孩子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或者在喝果汁时,喝一点少一点,如果往杯子里加果汁,果汁就多了起来,类似的方法可以教孩子分辨多与少的概念。
4、排队走路散步或玩耍的时候,可以一家人排成一排,让孩子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也可以一家人一起走,让孩子理解远近、快慢的概念。
5、可以和孩子一起丈量长度,客厅到卧室要走几步,宝宝的衣服如果用妈妈的手来量有几个手掌那么长,用宝宝的手来量呢?
6、堆积木玩积木不仅可以通过数数学得基本的数字概念,还可以通过堆放积木感知尺寸、形状、重量、体积、对称、空间关系等基本概念。
7、区别粗细如:用小棒串珠,有的小棒不能串入串珠(说明太粗),还可以按小棒粗细来排列顺序。也可以让孩子比较其它物品的粗细。
8、家长和孩子玩角色游戏,如《商店售货员》、《玩具店老板》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兑换、买卖、测量等。
作为家长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抓住孩子发展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幼儿的数学能力进行开发和引导,克服只重知识的灌,轻智力的启;重数的授予,轻幼儿的思考学习;重机械的记忆,轻启发引导。
幼儿园数学教学《纲要》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些内容的规定要求,是让幼儿必须主动地去进行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乐趣。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尽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一、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找到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数学知识的发展,同时还能真正教会幼儿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能使幼儿对数学学习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懂得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相近,幼儿接受知识的自觉程度就越高。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可以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数学内容,尽可能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如教师和幼儿一起数一数今天班上来了几个小朋友,几个小朋友没有来,今天是星期几,哪几个小朋友做值日生等;带幼儿外出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树干粗、树枝细,马路宽、小巷窄等量的关系;有幼儿过生日带来蛋糕,教师就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分蛋糕才能使每人都能分到一块,而且每人分到的蛋糕都一样大小……通过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调动起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不但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发展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二、在游戏中学数学。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三、在运动中学数学。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体育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如:在投球比赛中可以比较远近。在排队时,可以给孩子编上号,按数字从小到大排成一队,请单数幼儿或双数幼儿单腿跳,请比3大的或小的向左转等等,这样不仅训练了幼儿各种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复习了单双数,促进了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
总之,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教师,在学前数学教育上,我们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给他们一个符合自己的快乐童年。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和家长常常会感到比较难教,幼儿在学习中也感到比较枯燥。那么,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常会忽略对孩子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的家长经常会通过机械训练让孩子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虽然孩子可能当时掌握了,但孩子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孩子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
网上有一段视频,一个大约5岁的小女孩在背乘法口诀。孩子在背到3乘5时多次卡壳,只记得等于35.母亲不停的训斥孩子,命令孩子重复背诵,直到孩子正确背诵为止,父亲也在旁邊帮腔指责孩子。小女孩眼泪汪汪,一边背一边哭诉:“太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都有美好的愿望,然而视频中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太高,让正处于学前期的孩子,背诵小学二年级才学的乘法口诀。这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爱之深、责之切的动机可以理解,但过高的期望值强加在孩子身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慢的艺术、等待的艺术,要在成人的引导下积极“慢长”。合理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但过高的期望只会徒增学习的难度和压力,导致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等现象,视频中的孩子背诵乘法口诀时嚎啕大哭、激烈抗拒就是例子。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结合各种生活小事,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下面推荐几种结合生活,让孩子理解数学的小方法。
1、领孩子上下楼梯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数楼梯。出去玩时,也可以数一数路上的车辆,让孩子理解点数。
2、吃水果时也可以让宝宝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妈妈一个,爸爸一个,宝宝一个,还剩几个。也可以用扑克或者骰子等常见的游戏道具来教孩子学习加减法,让加法和减法变得更有趣更生动。
3、将豆子和钮扣等个头比较小的东西装入纸盒,家长和孩子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或者在喝果汁时,喝一点少一点,如果往杯子里加果汁,果汁就多了起来,类似的方法可以教孩子分辨多与少的概念。
4、排队走路散步或玩耍的时候,可以一家人排成一排,让孩子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也可以一家人一起走,让孩子理解远近、快慢的概念。
5、可以和孩子一起丈量长度,客厅到卧室要走几步,宝宝的衣服如果用妈妈的手来量有几个手掌那么长,用宝宝的手来量呢?
6、堆积木玩积木不仅可以通过数数学得基本的数字概念,还可以通过堆放积木感知尺寸、形状、重量、体积、对称、空间关系等基本概念。
7、区别粗细如:用小棒串珠,有的小棒不能串入串珠(说明太粗),还可以按小棒粗细来排列顺序。也可以让孩子比较其它物品的粗细。
8、家长和孩子玩角色游戏,如《商店售货员》、《玩具店老板》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兑换、买卖、测量等。
作为家长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抓住孩子发展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幼儿的数学能力进行开发和引导,克服只重知识的灌,轻智力的启;重数的授予,轻幼儿的思考学习;重机械的记忆,轻启发引导。
幼儿园数学教学《纲要》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些内容的规定要求,是让幼儿必须主动地去进行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乐趣。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尽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一、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找到数学知识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数学知识的发展,同时还能真正教会幼儿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能使幼儿对数学学习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懂得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相近,幼儿接受知识的自觉程度就越高。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可以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数学内容,尽可能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如教师和幼儿一起数一数今天班上来了几个小朋友,几个小朋友没有来,今天是星期几,哪几个小朋友做值日生等;带幼儿外出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树干粗、树枝细,马路宽、小巷窄等量的关系;有幼儿过生日带来蛋糕,教师就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分蛋糕才能使每人都能分到一块,而且每人分到的蛋糕都一样大小……通过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调动起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不但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发展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二、在游戏中学数学。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三、在运动中学数学。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体育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如:在投球比赛中可以比较远近。在排队时,可以给孩子编上号,按数字从小到大排成一队,请单数幼儿或双数幼儿单腿跳,请比3大的或小的向左转等等,这样不仅训练了幼儿各种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复习了单双数,促进了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
总之,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教师,在学前数学教育上,我们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给他们一个符合自己的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