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平台,它通过教师的引导旨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长久的朗读利于培养语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本文通过对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力图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能更好培养学生情感探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感培养;策略
一、 引言
常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要从培养朗读兴趣开始。课堂是最先与孩子们进行朗读互动的地方,如果能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这对增进学生的朗读兴趣大有裨益。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探索出一条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感情的方法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语文课堂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存在着分析多、提问多、讲解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的气氛也受到影响,效率低下。近几年的教育都在积极倡导,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实现生本课堂,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需要从深度解读文本和过渡讲解中解脱出来,化教为学。而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有的教师在教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时,往往局限在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导致学生读起书来怪腔怪调,显得刻板、僵化,很不自然。
三、 小学生心理特点
(一) 形象思维主导事物观察
小学生还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游戏性质较强,主要利用自身的感性思维去认识世界。面对形象时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拥有很强的探索欲望。精力旺盛的他们只能依据宏观的形象对事物有整体性的把握,并不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明确的分析。
(二) 情感控制能力尚且不足
孩子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表面性和浅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各种器官日渐成熟,思想和情感也趋于稳定。现阶段的小学生往往依托自我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对象的选择,对于情感的克制能力不够,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喜怒哀乐形于表面。
(三) 思维主见性不够明确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想象力丰富,感性思维发达。他们还可以对简单场景进行再现,但仍旧对具体外观形式的依赖性较强。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能力和自我意识也在增长,对他人的看法和想法比较在意,往往根据他人观点进行自身行为调整。
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情感的方法
(一) 学会“创境”
创建出文本涉及内容的情境,结合学生自身的宏观感知能力,在阅读基础上进行亲身体验。小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摸索,这是他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在外界信息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他们在自我的记忆体系中才能建构起对该事物的认识。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创境”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口耳目》(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这课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先通过大声朗读对字词的读音有基本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器官进行基本的字词认读。教师可以通过指认自身器官的方式让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通过感受自己的器官,在触觉上对自己产生基本的认识。再如学习《操场上》(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就文中涉及的活动“打球、拔河、跳高、跑步”举行小型的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会其中的乐趣。一方面,这种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兴趣投身到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中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信息,在实践中体会到了阅读内容带来的趣味,将课堂学习与实地感知做到了充分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活跃与培养,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引导“共情”意识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饱含情感色彩的学习,可以说一篇课文的学习就是一种色彩的体验,一种心境的感受。所谓“共情”,就是把自己带入文本,体会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休戚与共,悲欢共享。学生具有模仿、好动的特性,在教授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内容时,应始终去维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语文。《卧薪尝胆》(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在教授时教师可以播放高质量音频或视频进行课前导入,在播放完毕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音频或视频的语音语调来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建立起良好的预感。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细致解读,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习勾践的隐忍和宏图大志,当然还要明确对吴王夫差的态度。最后,可以举行小型表演汇报,为学生分好角色进行朗读或者表演。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传话者”,而是学生直面文本,通过朗读进入情境,获得自主化的独特感受,体会越王勾践被关押时的心酸感受,卧薪尝胆时的不甘平凡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增强对隐忍精神的理解。在阅读的基础上创造情境,动员学生参与,在参与情境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命运起伏与思想变化,获得不同的感悟,文本的内涵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也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多彩,这将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也更利于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结合阅读培养学生情感的教学目标。
(三) 实施“参评”手段
小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因此很多学生都处于对别人认知的认同阶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参评”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培养自己的情感。在学习《春晓》(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范读或者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古诗阅读,品味古诗字句的优美之处,体会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在范读之后可以指定学生进行朗读,深入分析朗读的优点与缺陷,为学生提供朗读技巧指导。要求其他同学認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词进行标注与纠正,获得基础的技能与知识。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评价,为课堂提供健康的舆论环境。在获得足够的了解与学习之后,最后对诗歌进行集体性朗读。这种参评手段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还能指正朗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更利于学生调动自身情感进行语文阅读与学习。
五、 结束语
朗读是学习语文应当具备的基础性能力。只有在朗读中增强对思想情感的把握,才能在现实中起到塑造人格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基于此原则,做到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朗读技能指导和习惯培养,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情感与能力的协调。
作者简介:
夏玉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感培养;策略
一、 引言
常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要从培养朗读兴趣开始。课堂是最先与孩子们进行朗读互动的地方,如果能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这对增进学生的朗读兴趣大有裨益。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探索出一条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感情的方法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语文课堂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存在着分析多、提问多、讲解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的气氛也受到影响,效率低下。近几年的教育都在积极倡导,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实现生本课堂,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需要从深度解读文本和过渡讲解中解脱出来,化教为学。而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有的教师在教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时,往往局限在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导致学生读起书来怪腔怪调,显得刻板、僵化,很不自然。
三、 小学生心理特点
(一) 形象思维主导事物观察
小学生还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游戏性质较强,主要利用自身的感性思维去认识世界。面对形象时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拥有很强的探索欲望。精力旺盛的他们只能依据宏观的形象对事物有整体性的把握,并不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明确的分析。
(二) 情感控制能力尚且不足
孩子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表面性和浅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各种器官日渐成熟,思想和情感也趋于稳定。现阶段的小学生往往依托自我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对象的选择,对于情感的克制能力不够,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喜怒哀乐形于表面。
(三) 思维主见性不够明确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想象力丰富,感性思维发达。他们还可以对简单场景进行再现,但仍旧对具体外观形式的依赖性较强。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能力和自我意识也在增长,对他人的看法和想法比较在意,往往根据他人观点进行自身行为调整。
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情感的方法
(一) 学会“创境”
创建出文本涉及内容的情境,结合学生自身的宏观感知能力,在阅读基础上进行亲身体验。小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摸索,这是他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在外界信息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他们在自我的记忆体系中才能建构起对该事物的认识。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创境”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口耳目》(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这课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先通过大声朗读对字词的读音有基本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器官进行基本的字词认读。教师可以通过指认自身器官的方式让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通过感受自己的器官,在触觉上对自己产生基本的认识。再如学习《操场上》(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就文中涉及的活动“打球、拔河、跳高、跑步”举行小型的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会其中的乐趣。一方面,这种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兴趣投身到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中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信息,在实践中体会到了阅读内容带来的趣味,将课堂学习与实地感知做到了充分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活跃与培养,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引导“共情”意识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饱含情感色彩的学习,可以说一篇课文的学习就是一种色彩的体验,一种心境的感受。所谓“共情”,就是把自己带入文本,体会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休戚与共,悲欢共享。学生具有模仿、好动的特性,在教授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内容时,应始终去维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学习语文。《卧薪尝胆》(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在教授时教师可以播放高质量音频或视频进行课前导入,在播放完毕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音频或视频的语音语调来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建立起良好的预感。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细致解读,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习勾践的隐忍和宏图大志,当然还要明确对吴王夫差的态度。最后,可以举行小型表演汇报,为学生分好角色进行朗读或者表演。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传话者”,而是学生直面文本,通过朗读进入情境,获得自主化的独特感受,体会越王勾践被关押时的心酸感受,卧薪尝胆时的不甘平凡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增强对隐忍精神的理解。在阅读的基础上创造情境,动员学生参与,在参与情境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命运起伏与思想变化,获得不同的感悟,文本的内涵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也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多彩,这将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也更利于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结合阅读培养学生情感的教学目标。
(三) 实施“参评”手段
小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因此很多学生都处于对别人认知的认同阶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参评”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培养自己的情感。在学习《春晓》(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范读或者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古诗阅读,品味古诗字句的优美之处,体会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在范读之后可以指定学生进行朗读,深入分析朗读的优点与缺陷,为学生提供朗读技巧指导。要求其他同学認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词进行标注与纠正,获得基础的技能与知识。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评价,为课堂提供健康的舆论环境。在获得足够的了解与学习之后,最后对诗歌进行集体性朗读。这种参评手段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还能指正朗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更利于学生调动自身情感进行语文阅读与学习。
五、 结束语
朗读是学习语文应当具备的基础性能力。只有在朗读中增强对思想情感的把握,才能在现实中起到塑造人格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基于此原则,做到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学生的阅读习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朗读技能指导和习惯培养,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情感与能力的协调。
作者简介:
夏玉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