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作为“诗影视”的表现策略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soft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建构起一种具有民族话语特色的“诗影视”,其表现策略堪称典范.全剧用诗较原著有较大改动,对诗的符号操纵也有整体考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诗语分别作为背景线、主线、“线中线”,从而形成立体深邃的叙事结构;二是以诗语为叙事质素,融合相关要素进行叙事,以形成“魅人”“宜人”“诱人”的诗学品格;三是以诗语为表现目的 ,在艺术转化中实现境界再造,形成收束和辐射的叙事效果.中国式“诗影视”不存在西方“诗电影”之“去情节化”的问题,为影视剧的创作与诗教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高境界,黄梅戏也不例外.活态传承必须依仗特定的文化生态,黄梅戏要实现活态传承,其首位条件是修复其所依赖的文化生态系统,而依托安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则是修复黄梅戏文化生态的第一要务.黄梅戏文化生态保护区应秉持活态建设的理念,以守成为前提适度创新,原汁原味地保护相关文化遗存,培养和释放黄梅戏文化在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造血”功能,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运用文献法与履历分析法,揭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者群体的治学特征包括他们良好的音乐修养,多学科融通的学术背景,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等等.对于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研究而言,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学术创新是灵魂,规范严谨是前提,知识结构是基础,教学学术是方向.
“对脚舞”是我国彝族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舞蹈之一,为典型的自娱性民族民间舞.本文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2017携手筑梦”扶持项目彝族舞蹈《唤嫁红歌》为例,详细总结了彝族“对脚舞”艺术创作之津要,探讨如何对彝族“对脚舞”的舞蹈素材进行艺术升华,挖掘其文化内涵,维护好民族民间舞本真,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文化生态理论框架下以土家族肉联响为个案,将肉连响文化生态环境分为自然与社会环境、土家族民众及文化自身生态适应特征,阐释了肉连响文化生态组成机理,并从文化生态探讨其濒临困境的原因.
学校教育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乃至一条重要路径.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挖掘与转化利用,已成为重要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路径与关键所在.本文选择粤北乐昌渔鼓为个案,展开音乐教育资源挖掘与转化利用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以期为“非遗”保护这一重要工作提供音乐教育资源挖掘与转化利用方面的路径参考.
乐队配器对花灯戏音乐风格有着重要影响.花灯戏《红梅赞》的乐队配器在托腔保调、参与人物音乐形象塑造、推进戏剧矛盾发展、保持剧种特色、转化与延展风格五个方面凸显着贵州花灯戏的音乐风格.
2019年6月23日,“非遗”优秀声乐作品展演——茶马古道川藏线音乐会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倾情上演,演出反响强烈.该音乐会是上海音乐学院“双馨双成”项目的 成果汇报.本文以音乐会为线索,从项目的 缘起、实施过程与汇报演出几个方面谈谈对当下非遗音乐传承与传播以及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滑稽戏谑在宋金杂剧中本是主导美学特征,但随着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逐渐淡化为喜剧性的穿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戏剧体制不断完善,情节内容不断扩充,美学特色愈益丰富.第二,主要脚色由副净、副末转变为生、旦,原本滑稽表演的主要脚色退居次要地位.第三,文人参与创作并逐渐成为创作主体,其高雅的审美理想使滑稽戏谑的色彩不断减弱.第四,中国古典戏剧以教化、中和与典雅为审美追求,制约着戏剧向滑稽戏谑的方向深入发展.尽管滑稽戏谑的审美特征在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上逐渐淡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戏剧艺术的衰落,而
俞振飞是我国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在昆曲艺术实践、教育等方面积极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俞派艺术.他的表演儒雅优美,极富书卷气;同时汲取京剧艺术之精华,并且从演出文本、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变化革新,既保留了昆曲独有的艺术价值,又能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发展为独具“俞派”特色的表演风格,为昆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川剧艺术明确导演的身份地位是川剧能够历久弥新、不断涌现符合时代发展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川剧导演的发展历史出发,通过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一译码”理论,理解川剧导演与剧作者、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川剧导演对表现手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