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学者的群体特征及启示——以两本权威学术期刊收录人员为例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ff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文献法与履历分析法,揭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者群体的治学特征包括他们良好的音乐修养,多学科融通的学术背景,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等等.对于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研究而言,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学术创新是灵魂,规范严谨是前提,知识结构是基础,教学学术是方向.
其他文献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诞生400多年来一直在舞台上常演不衰,且常演常新,其对真情的颂扬与对“理”的阐释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当代戏剧创作颇具启发意义.“临川四梦”在当代的演绎与传播显示了传统戏曲现代化的改革方向和路径,即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大力培养年轻观众群,大胆改革艺术表现形式,不断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习惯,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
在西方莎评史上,18世纪莎评具有重要意义.18世纪莎评虽在批评理论上延续了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诗学观,但批评家们已经意识到新古典主义诗学观无法全面评价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价值,于是,新古典主义莎评逐渐式微,浪漫主义莎评开始崭露头角,此期也成为西方莎评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叙事手段,其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反过来影响故事本身的光晕.《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两部典型的成长动画电影.从叙事模式来看,孙悟空的顿悟对情节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哪吒的斯芬克斯因子则在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此消彼长间推动了其螺旋上升的叙事模式,从而升华了“逆天而行斗到底”的主题.对比两部电影叙事模式的异同,不难看出中国动画电影正从简单化叙事程式向复杂化程式转变,并以此促使对主人公的主体构建.
战时重庆具有多重身份和多面形象.由于作家政治立场和个人喜好的不同,对它的形象建构也隐含不同的情感逻辑.宋之的的《雾重庆》就以冷静而客观的笔调建构了重庆的阴暗压抑和蕴含希望两副形象,其中的雾意象、空间布景和沙大千形象呈现了重庆的阴暗和压抑,文本细节、情节结局和林家棣形象则蕴藏着希望和光明.由此,也形成了文本的结构张力,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复杂感受.
“情”“味”理论是印度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东方古典戏剧理论中的经典论述.“味”是演员通过戏剧表演传递给观众的情感体验,“情”则是产生“味”的原因.《舞论》提出8种“味”以及与之对应的常情.“情”“味”不仅是梵语戏剧创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东方戏剧美学主张“天人合一”的体现,它在《舞论》之后的梵语戏剧理论当中得到了充实与丰富.
大型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宏观戏剧叙事结构使用了“铺展型”情节结构与“因果式”的叙事方式,并将女主角“桂花”、桂花本体、桂花喻体三者串联.在故事情节上,该剧部分情节将叙事时间、叙事空间“打乱”,形成“闪回”“意识流”等效果.音乐上,该剧使用了固定低音、对称结构等手法,借鉴了湖北民间音乐元素,如三声腔、方言衬词等.
电影《攀登者》在商业和艺术方面都做出了全新的探索.尤其在关于挫败、死亡的着墨上,要比许多英雄类型的商业电影更加突出.《攀登者》一直铺设了关于残缺和遗憾的隐线,死亡的主题层层推进.死亡主题能极大促动观众的体验,从丧失和残缺中走向成功,才更代表了真实而复杂的心理和现实.
戏歌是传统戏曲与现代歌曲跨界融合、相互吸收的新艺术形式,是新时代衍生出的艺术新品.它汲取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唱腔独特、韵味浓郁,是对传统戏曲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戏歌演唱中的字、声、情、韵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传承戏曲传统音乐、丰富戏歌演唱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美国当代女性戏剧家玛莎·诺曼的戏剧作品《出狱》《第三和橡树》和《晚安,妈妈》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第二次女权运动催生的新女性的审视.本文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研究理论来解读诺曼作品中的新女性的形象,分析新女性产生的背景以及内在矛盾.巴特勒认为偏离性别规范的新女性有身份消解的风险,这种风险也使诺曼在女权主义的激进立场和传统社会家庭关系之间徘徊,表现了诺曼在女权运动浪潮中所感到的性别焦虑.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高境界,黄梅戏也不例外.活态传承必须依仗特定的文化生态,黄梅戏要实现活态传承,其首位条件是修复其所依赖的文化生态系统,而依托安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则是修复黄梅戏文化生态的第一要务.黄梅戏文化生态保护区应秉持活态建设的理念,以守成为前提适度创新,原汁原味地保护相关文化遗存,培养和释放黄梅戏文化在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造血”功能,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