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理念,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挖掘。在该理念下,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学好当堂的近期学习效果上,还体现在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学打算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让“读、注、悟”走进语文课堂,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让学生的心灵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润。在品读中学习作者锤炼语言的技巧,并接受情感熏陶。
一、“读、注、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的途径
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途径是培养语感。为了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语感,可以引导学生读、注、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词句的内涵。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
(1)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要选择多样化的读法,要有层次地进行读的训练:①初读,旨在扫清文字障碍,力求读顺,读通;②研读,属于理解性的解,应与注、悟结合,力求读懂;③美读,就是根据磁带中的语言、语调,有表情地、动情地大声朗读。朗读时应注意轻重缓慢,不要一味强调速度,要揣摩每一句话的意思及全文大意,在读中使感悟得以升华。
(2)设计思考切入点引领学生有效地沉浸到文本中。
(3)以自己的注、悟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的自学做示范。
(4)可以对学生的注、悟给予点拨、点评,帮助其深入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读是悟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语感的积累。经历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增加,自学的效益也产生了。
在《百合花开》的教学中,课堂上,有的学生对文中四处“我要开花”作批注:根据“要”的四层含义(希望、需要、应该、必须)悟出百合希望开花,需要开花,应该开花,必须开花,体验到百合明确的人生目标,执著的人生信念。还有学生从“努力”和“终于”两个词中感受到百合艰辛的生命历程……学生通过对这些曾被他们忽视的词句的品读,真正领会到作者林清玄的写作意图,意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提高了感悟能力。
二、“读、注、悟”是生成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手段
学生在自学时读不通、读不懂,就会生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读、悟过程中生成的疑问大胆地批注在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是培养质疑探究能力的基础。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也会有不同层次。教师可以把学生批注的质疑进行归纳整理,筛选提炼几个有价值的共性问题,根据难易程度有序排列,把一组有层次的问题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疑而再读,疑而三思。当学生疑而难释时,老师可以从旁点一下,指引探索之路;当学生思维指向偏移目标时,教师可从旁拨一拨,使学生自求之道重上正轨到达豁然开朗,从而达到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自学生效的目的。
三、“读、注、悟”是推动学生个体发展的动力
读、注、悟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它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何时、何处动笔注,采用何种形式注(圈划、点评、批注、读后感),全由学生自行确定。学生用读、注、悟的方法自学时,是以读者的身份去解读文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注出自己的感悟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领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做到有感可发,评有特色,注有创见,使每个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要进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互悟,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谋篇布局的理解角度、深度也各不相同。在立足自悟的基础上,适度地组织交流,将不同层面的理解有机地组织起来,有助于取长补短,达到互悟,形成共识。
“读、注、悟”是一种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在有选择的自学中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差异得到尊重。长时间的训练能使学生对自已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变得会学、乐学,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品读“三分”语,感悟其“十分”意,通过多次参与,反复实践而积淀成丰富经验,内化为阅读能力,习得语言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在日后阅读中自行解决问题了,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第六中学)
一、“读、注、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的途径
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途径是培养语感。为了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语感,可以引导学生读、注、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词句的内涵。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
(1)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要选择多样化的读法,要有层次地进行读的训练:①初读,旨在扫清文字障碍,力求读顺,读通;②研读,属于理解性的解,应与注、悟结合,力求读懂;③美读,就是根据磁带中的语言、语调,有表情地、动情地大声朗读。朗读时应注意轻重缓慢,不要一味强调速度,要揣摩每一句话的意思及全文大意,在读中使感悟得以升华。
(2)设计思考切入点引领学生有效地沉浸到文本中。
(3)以自己的注、悟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的自学做示范。
(4)可以对学生的注、悟给予点拨、点评,帮助其深入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读是悟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语感的积累。经历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增加,自学的效益也产生了。
在《百合花开》的教学中,课堂上,有的学生对文中四处“我要开花”作批注:根据“要”的四层含义(希望、需要、应该、必须)悟出百合希望开花,需要开花,应该开花,必须开花,体验到百合明确的人生目标,执著的人生信念。还有学生从“努力”和“终于”两个词中感受到百合艰辛的生命历程……学生通过对这些曾被他们忽视的词句的品读,真正领会到作者林清玄的写作意图,意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提高了感悟能力。
二、“读、注、悟”是生成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手段
学生在自学时读不通、读不懂,就会生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读、悟过程中生成的疑问大胆地批注在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是培养质疑探究能力的基础。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也会有不同层次。教师可以把学生批注的质疑进行归纳整理,筛选提炼几个有价值的共性问题,根据难易程度有序排列,把一组有层次的问题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疑而再读,疑而三思。当学生疑而难释时,老师可以从旁点一下,指引探索之路;当学生思维指向偏移目标时,教师可从旁拨一拨,使学生自求之道重上正轨到达豁然开朗,从而达到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自学生效的目的。
三、“读、注、悟”是推动学生个体发展的动力
读、注、悟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它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何时、何处动笔注,采用何种形式注(圈划、点评、批注、读后感),全由学生自行确定。学生用读、注、悟的方法自学时,是以读者的身份去解读文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注出自己的感悟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领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力求有一定的深度,做到有感可发,评有特色,注有创见,使每个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要进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互悟,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谋篇布局的理解角度、深度也各不相同。在立足自悟的基础上,适度地组织交流,将不同层面的理解有机地组织起来,有助于取长补短,达到互悟,形成共识。
“读、注、悟”是一种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在有选择的自学中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差异得到尊重。长时间的训练能使学生对自已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变得会学、乐学,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品读“三分”语,感悟其“十分”意,通过多次参与,反复实践而积淀成丰富经验,内化为阅读能力,习得语言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在日后阅读中自行解决问题了,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