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各校教研活动基本上仍停留在说教和形式上,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广大教师急切希望建立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活动机制,参与富有特色、能够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因而,明确“校本教研”的理念,形成新型的、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研方式,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发展教师的个性,强化激励机制等,是促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必须要首先考虑的。
  【关键词】中学教师;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化发展
  Research report
  LIUZhi-wen
  【Abstract】 At present various schools research activity basically still pauses in rigid theorizing with the form in, reformed the reques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still to have not the small disparity. The general teachers already hoped the establishment democracy, the opening, the effective research activity mechanism, the participation rich characteristic, can promote oneself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teaching research, thus, explicit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research" the idea, new forms, the research way which reforms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adapts, strengthens the research organization and the research troop constructs, develops teacher's individuality, the strengthening drove the mechanism and so on, is promotes the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research and the teacher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must need first to consider.
  【Key word】middle school teachers; Collated and corrected copy research; Teacher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中圖分类号】:G63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62-07
  
  1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校本(school_base)思想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国家,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校本”也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常用词,在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校本”的旋风。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指教育者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它具有群体互动性、实践反思性和专业引领性等特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遇到了许多依靠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对的问题,解决面临的问题,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仅靠部分专家和教研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全面了解目前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全区历史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态度、困惑、期望;总结各个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已有经验,发掘教研活动的亮点;为各校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指导、服务、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参考,我们开展了“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校本教研活动现状调查研究”,对区内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本文就是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
  
  2调研的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和个案收集为补充的方式进行。从2006年11月底到12月中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区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历史教师对校本教研、教育科研的态度、困惑、期望等,进行了初步调查。12月下旬到07年2月中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就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访谈,同时对我区一些学校的教研组在开展校本教研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收集,以使调查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2.1问卷调查
  2.1.1问卷的编制。根据本次调研的需要,考虑到统计的便利,本问卷主要以封闭题为主,问卷是在借鉴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的。
  2.1.2样本的采集。由于我区地域较广,学校的层次不一,学校办学水平差异较大,各科教师也参差不齐,为获取比较全面的数据,问卷调查采用了大样本(共发出问卷45份,收回42份,回收率93.3%,其中有效问卷39份)以扩大覆盖面,并利用相关教研活动时间,分两次进行问卷调查,共涉及学校28所,占全区中学的70%。
  2.1.3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①选择题的统计采用百分率进行;②对叙述题采用描述性记录;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尽可能比较准确地获得相关的资料。
  2.2访谈调查
  2.2.1访谈对象。针对不同的问题和情况,我分别访谈了部分骨干教师、学校校长(4人)、教科主任(2人)、教研组长(14人)等。
  2.2.2访谈方式。教师和教研组长的访谈采取小组座谈形式,校长和教科主任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
  2.2.3主要问题。①在教师座谈会上,大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当前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改进教研活动、自己对教研活动的期盼、学校对教研活动的支持、各级业务部门如何对学校教研活动进行指导等。②在教研组长座谈会上,我们给教研组长的话题是:您对担任教研组长是否乐意?为什么?您认为当前教研组开展高质量教研活动最感困难的是什么?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请分别描述一次精彩的教研活动和一次乏味的教研活动,并说明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③就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功能及在学校中的作用、学校校本教研制度方面的建设、对教研组及教研组长工作的具体要求、评价、考核、希望等问题,分别访谈了6位校长和教科主任。
  2.3个案收集。我区部分学校在长期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教研模式,积累了一些教研活动经验,通过座谈、现场观摩、教研组长的总结等方式,收集、整理了6个校本教研案例,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3调查的结果分析
  
  3.1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本次调查是为进行课题研究而开展的,是在宽松、自由、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的,涉及了各个层面,所获得的数据应该是基本可靠的。
  3.1.1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是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保证,当前,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研活动,只有极少数学校实行的是年级组或其他形式,绝大多数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倾向于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反映出教研组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的地位是得到普遍认同的。但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常规工作上(占被调查对象的59%),只有25.7%的教研组真正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集体研讨活动,因而,面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大多数老师都是自己查阅资料慢慢解决(占被调查的60%)或者不了了之(占被调查的8%),只有不到30%的人选择与同事一起研究解决或请专家指导解决,反映出教师们并不认为“合作”在校本教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说明当前校本教研的集体研究氛围缺乏,研讨意识不强。
  3.1.2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资源。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研活动缺乏应有的“教学研究”功能。从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看,学校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顺序依次是:“传达相关文件精神,应付常规检查”、“上课评课,探讨学科教学问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工作学习体会”、“开发课程资源”,其中,只有10.2%的被调查者进行过“理论学习与交流”,只有5.1%的被调查者进行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因此,传达学校领导的精神、开展常规工作检查、讨论学科教学的计划与进度、研究提高考试成绩等作为校本教研活动内容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研组长实际上扮演着学校教务员的职责,很少关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更没有主动地、自主地、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研究,而教师也仅仅是学校常规教学活动的被动执行者,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教研活动的功利色彩,与新课程改革对校本教研的要求有着相当的差距。
  校本教研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开展的集体研讨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逐步深入过程中,校本活动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校本活动的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选择的课题或材料(占被调查的71.8%),其次是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包(占15.3%),基于社区或学校自身的活动资源很少(不到10%)。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得到的帮助也主要来自于网络信息和教学书刊(占51.3%),其次是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占25.7%),来自专业人员和同伴的直接帮助的很少(仅占8%)。 可见,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社区和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目前校本教研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3.1.3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态度。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校本教研的认识,是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在调查中,绝大多数老师认为,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占被调查的48.7%),只有5.1%的人认为那是教研员和专家的事,与一线教师无关,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反映精力不够,没有功夫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占33.3%),还有个别老师认为那是加重老师负担,没有多大益处(占12.8%)。在问及“影响教师自己专业化提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时,认为是“同事之间相互探讨不够,专业提高氛围不浓厚”占了(46.1%),有25.6%的人认为是”学校关心、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还有30%左右的老师认为是自己对自己要求不高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回答“你对学校现在的教研工作如何评价”时,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还是停留在常规工作上,没有解决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有29%的老师认为学校对教研组建设重视不够,教研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上述调查统计数据看,绝大多数老师已经认识到校本教研对新课程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希望改进教研组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1.4教师个体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校本教研主要以学校为基地,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教研组集体的研究活动来达到研究目的,教师个体在集体研究中的表现和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活动的成效和个体的成长,从调查的情况看,很不容乐观。(见表一、表二)
  
  从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角色尚未明显改变,仍停留在过去个性化的研究活动,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淡薄,主动性不强,因而,教研活动的效果也不理想,没有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也使广大的教师缺乏参与的兴趣,于是教研活动之后,总有人感到“令人失望”。如何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形成支撑校本教研活动持续有效运转的教师共同体,仍是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3.1.5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希望和要求
  请看表三
  表三 教师对校本教研的主要希望
  
  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
  (1)在最希望得到的帮助中,教师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上(占了71.8% ),反映出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教学化的、课堂化的,而非科研化的,希望通过教研活动,改进教学,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着眼于当前的教学实践,而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化发展不太“奢望”,这主要是由于当前考试的压力和教学评价机制导致的,也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够明确有关。
  (2)教师迫切需要的专业指导方式是以课例为载体,相互作为合作伙伴,围绕教学问题共同分析和研究,反映出教师们既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探讨、解决具体问题,又需要借助专业人员的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指导、互助、反思的不断循环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3)对校本教研内容的选择,有近一半(48.7%)的老师比较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科教学,这恰恰与当前校本教研的现状相矛盾,反映出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自己专业化水平的重视和对课程改革理解的逐步深入,这必将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4)在校本教研的形式上,教师们特别倾向以问题为中心的集体研讨活动(占74.3%),希望自己成为集体研讨中的积极参与者(占79.5%),这反映出绝大多数老师希望通过互动提高专业水平,而对单纯的理论讲座和纯粹的听课评课比较反感。在座谈中也有老师指出,既然是教研活动,理所当然应该是集体研讨,因而不少老师也不欣赏独自单干行为。说明随着校本教研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们的合作、研究、参与等教研意识已有所增强,这也反映出当前教研员、教研组长唱独角戏,多数教师被动倾听的教研方式越来越“不得人心”。
  (5)教师对学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应当给予的帮助,比较关注教研活动物化保障措施的完善,而对校内教研文化氛围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恐怕这与当前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使教研活动的开展缺乏物質保障有很大关系。
  3.2访谈情况介绍
  3.2.1教师座谈会。就校本教研的相关问题,于12月15日和12月22日下午召集了两次10人左右的座谈会,与会的绝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座谈会既反映了一些当前教研活动中的问题,如教研活动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教研组没有活动经费,想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十分困难;评价机制不健全,对教研组的考核既不重视,也不科学;专家的讲座枯燥乏味,有的甚至高深莫测,没有针对性;有关部门学科歧视严重,特别是重理轻文,甚至以理压文,让我们历史老师越干越没有兴趣,还搞什么研究呀;校内校外的竞争,使我们的教师不是越来越走向开放,而是越来越走向封闭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议,主要有:学校应该重视,平等对待每一个教研组,提供适当的物质保障和奖励;减轻压力,使教师能够有时间、有精力从事教学研究;学校采取切实的措施,积极营造教研氛围,鼓励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也希望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务实而戒虚,不搞或少搞形式;校本教研活动应围绕课例来开展;特别希望有关专家或学科带头人能给予个别指导等等。
  3.2.2教研组长座谈会。12月10日上午,以区教研室的名义邀请了部分教研组长到区教研室进行了座谈。
  (1)参加座谈的14位教研组长,只有4位表达了乐意担任教研组工作,其中只有1位表示,担任教研组长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乐于为大家服务,其余的都没有表达什么原因。反之,不乐意担任,或者不太乐意担任的,占了绝大部分,表达的理由也各种各样,如没有意义,开展活动困难;学校对教研组不重视,教研组长在学校中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待遇太低,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待遇等。
  (2)在谈到“当前开展高质量校本教研活动最感困难的是什么”时,不少组长认为,①教研意识缺乏,氛围不浓。主要原因在于大家都抓升学率,相互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各自都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管理、督促学生身上,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进修、研究新课程、探讨教学改革,加之一些老师自己也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因而,许多教研组的活动是处于瘫痪状态,一学期很难开展一次象样的教学研讨活动;②教研组长缺乏权威。在学校,教研组长不象年级组长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教研组长只是教研活动的召集人,对迟到、早退或者不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任何约束,对教师的评价也没有任何发言权,这也使得教研活动的开展难以按计划进行,教研质量大打折扣;③学校软硬件条件缺乏,比如学校领导的教研意识差、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室、教学研讨资料很少、活动经费很少甚至没有、教研组活动缺乏规范、没有评价或者评价中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等;四是人际关系日益复杂。随着聘任制的推行,教研组内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组员之间相互竞争、提防甚至诋毁的现象也在加剧,也影响着教研活动的开展等。
  (3)在组长们所谈的组织教研活动的典型案例中,基本上都是听课评课或探讨提高考试成绩,既反映出当前校本教研活动的普遍现象就是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水平较低、效果较差,尚未真正把校本教研的实质理解清楚,缺乏促进教师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校本教研的无耐,毕竟我们现在还是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甚至有的地方是唯一的指标,连我们的一些报刊和会议都在大张旗鼓地研究考试和试题,有的地方还在搞高考、中考研究评比,这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的教师在集体研讨活动中把课堂教学、高考中考作为主要内容了。
  3.2.3学校领导访谈。就校本教研问题,我分别走访了1位校长、3位副校长、2位教科主任,他们都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表达了对校本教研的个人看法。
  (1)每一个学校都建立了教研组,每个学校的教研组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学校来说,都在采取措施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组的教研水平,缩小各教研组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学科发展的均衡性。
  (2)在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关系方面,大多数校长、主任认为,年级组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最基本的管理者,教研组是教学科研的组织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目前来看,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工作,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特别是高考中考的教学质量,因而有校长说,我们是“重年级组而不轻教研组”,可能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的说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校应该是重年级组而轻教研组,认为教研组的工作是无足轻重的,对学校的生命来说影响不是特别的重要。
  (3)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学校领导们比较注重的有教育科研与教学任务目标考核、青年教师培养、行政督教、教研组和备课组常规建设等,总的来说,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创新性不够,视野不够开阔。
  (4)对教研组的要求方面,有的认为应是一个活跃的教学研究的细胞组织,有的认为应成为一个学术交流的基元平台,还有的认为教研组应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智囊团队,要求都有一定的高度。
  (5)几位学校领导都认为教研组长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化程度较高,熟悉当前教改前沿的新动态,有从事教育科研的热情和取得成果的愿望,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等,但只有一位校长谈到了促进校际教研组长之间的交流、支持专业发展等方面促进教研组长的成长。
  (6)在回答“您对教研组活动的期盼是什么”时,不少领导都希望教研组有自己专业的创新思想、有自己校本教研特色、青年教师成长进步快、不断取得成果等。
  3.3个案分析。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座谈和直接参加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收集了6个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他们分别是杨家坪中学“问题式研讨活动”(由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和教改科研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并作阐述,组员集体探讨)、铁路中学的“课例研讨活动”(围绕一堂赛课反复研讨)、建设一中的“教学随笔交流“(围绕一节教材的教学,每一个老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讲给大家听,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大家讨论)、渝西中学的“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讲课,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白市驿一中的“读书体会交流”(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的要求安排教师阅读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章,每人写一篇体会文章在教研组内交流)、铝城中学的“示范课交流”(由两位骨干教师执教同一個课题,全组教师谈听课体会)。这几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交流活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本教研的要求,在常规教研活动中已有所升华,在这种互动研讨与合作交流中,应该说每一教师都会得到一些新的启迪,长期坚持,必将有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和学校教研氛围的改变。
  当然,这些活动在实际开展中还存在着敷衍应付(当然是个别老师)、肤浅而不够深入、还只是自己经验的感受而理论性不强、有反思但缺乏对同伴的质询等问题,反映出校本教研的理念和学校教研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这些活动多数都还不是各校教研组自己主动开展的活动,它们有的是区教研室的安排,有的是学校的统一安排,也就是说,这些活动是为了完成上级和学校的任务而开展的,说明不少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的主动性、创新性还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校本教研的理念,增强校本教研的主动性,拓展校本教研资源,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切切实实开创校本教研的新局面。
  
  4思考与建议
  
  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校本教研也方兴未艾。在对我区历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调查分析中,特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与相应建议共大家思考、讨论。
  4.1各个学校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定规范性的教研活动机制,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校本教研”的理念。总的来说,各个学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学科教研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研活动制度和考核办法,许多学校也开展了比较规范的教研活动,并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改科研以及教师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课程观念以及开展校本教研的必要性,但是,对于“校本”教研的内涵及其所蕴涵的新的教研思想,从学校领导到老师,都还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甚至存在着歧义,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采取一切手段促使教师自己在问题面前进行深入反思,使广大老师真正理解校本教研的内涵,理解当前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的区别,从而更新教研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教研理念,切实避免由于认识不到位而产生的在教研活动方面的盲目性和一味追求形式的问题,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4.2新课程改革呼唤建立新型的教研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研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主动、自觉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因为种种原因,学校现有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主要还是限于事务性活动和教材考试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等,一方面使广大教师缺乏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忽视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不仅严重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而且影响教师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校本化的教研机制,建立创新型的教研活动方式,形成浓郁的校本教研活动氛围,打造学习化的教研组织,是新课程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必须要实现几个转变:
  4.2.1学校教研管理应从注重事务性活动转向营造良好的教研活动氛围。当前,学校教研工作承担的事务性活动较多,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活动前往往要传达一下学校和上级教研部门的指示,读一读有关的文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帮助学校整理各种资料等,认真思考校本教研,真正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很少,学校也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缺少严格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校本教研氛围也不浓,因而,建立新的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研方式,必须减少教研组工作的事务性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活动氛围。学校不仅要建立新的教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且要提出校本教研的具体要求,提供各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条件,搭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平台;不仅要科学地选拔、考核教研组长,而且要考核教师个体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养成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习惯;不仅不能弱化教研组的功能(有的学校已有用年级备课组替代教研组的倾向),而且应加强教研组的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职能和教研组长的权威。
  4.2.2专业指导应从居高临下转向共同研讨,从单相信息传递转向互动交流。校本教研离不开对“校本”理论的透彻认识和理解,而目前,学校校本教研最薄弱、最缺乏的就是理论指导,使得校本教研只能在低水平、低层次徘徊,因而教育专家和教研人员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虽然一些学校也时常邀请专家来讲课做报告,教研员来示导,但针对性不强,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的,效果十分有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要求专业研究人员和各级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走进课堂,了解课改和校本教研中的问题,与一线教师一起体验新课程,解决课改和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引领校本教研的开展。
  4.2.3教研形式应从单一转向多样 。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改革活动。校本教研不能只停留在上传下达,或者听课评课、赛课考试等传统教研层面,应该尽可能地以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小课题研究、读书体会、教学随笔交流、主题沙龙、教学论坛、参观访问、基本功竞赛等,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提高教研活动效益。
  4.2.4教师个体应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观众转变为演员。校本教研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觉醒和反思,在于教师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特别强调同伴互助式的研讨,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乃至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在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中相互切磋,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的主人,每一位教师都是校本教研的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请大家思考或解答。也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让教师轮流来组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活动。
  4.3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教研室、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教研员、教研组长是开展校本教研的领军人物,加强教研室、教研组和教研队伍建设:①要保证人员编制合理(最好是专兼职结合、流动轮换、中青年为主)和经费投入落实。②要注重培养和进修,提高教研人员水平。③加强教研员、教研组长的权威,强化教研室、教研组的职能,尊重教研员、教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独立性和专业性。④建立特别的工作和成果奖励机制,鼓励教研员、教研组长不断探索,开展创新型的教研活动。
  4.4要给教师“松绑”,发展教师的个性。当前,教师的发展受着多方面的束缚,身心疲惫,个性得不到张扬,每天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面有指标,下面有评价,社会有期望,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我们的老师不敢有丝毫懈怠。校内校外的竞争,又使广大教师不是越来越走向开放,而是越来越走向封闭,教研的形式主义甚嚣尘上。可教师也是人,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以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教师,而应该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负担,提供更多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空间。在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创造宽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氛围。
  4.5强化激励机制,激活教师成长的动力。真正的动力来源于内在的需要。教师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也有着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有着成功的渴望,也很乐意得到表扬和鼓励。因此,作为管理者,应注意采用激励机制,激活教师成长的需要,使之成为教师发展的真正动力。首先,通过时常的人文关怀,表扬与奖励等,让教师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其次,鼓励一定形式的教师群体自发地成为学习型组织,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第三,激发教师创造的潜能,鼓励课题研究,重奖科研成果,专项资助出版专著,全力支持课程开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正方兴未艾,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正在逐步推进,深入开展,我们将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校本教研的研究,为新课程改革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
  [2]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3]李志宏、邱孝玉.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9
  [4]张玉华.校本培训研究与操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钟启泉.寻求“课程文化”的再造[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收稿日期:2007-09-21
其他文献
在十六届一中全会提出“小康社会”的国家建设目标后,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这一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蓝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词最早语出《左传》“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古代中国人将美好的社会生活比作一曲美妙的乐曲,因为和谐,所以动听。从古到今。和谐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我们认为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品质与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  校园
期刊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可见,陶先生认为教育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为达到这一成功,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勇于创造,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这又都是以爱心为前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爱是教育创造的全部内涵和最
期刊
良好的和谐的班集体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充满热情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而班主任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是一家之长,要把班级管好,培养好,组织好,引导好,使同学们心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和谐的集体。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树目标。优化班风    要使班级有凝聚力,重要的一点,班级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有没有共同目标,共同目标
期刊
地理作业批语往往被地理教师们所忽视,成为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空白。很多地理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只是简单地打“√”“×”,然后写上一个分数或等级符号。这种机械化缺乏人情味的作业批改,对于爱学习的学生来说还能从分数等级中找到衡量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优秀的分数等级能激起他们的学习信心和成功的优越感,还能积极查证错误答案原因,而对于一部分学习信心不足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能有一个好的分数当然会高兴,但是一
期刊
随着有线电视的飞速发展,有线电视原有的同轴电缆网络的弊端日益突出,采用光纤传输系统替代原有同轴电缆主干线,将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成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络(HFC网络)是有线电视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光纤网络可靠性高,传输质量优良,与同轴电缆接口方便,可以实现双向传输,频带宽,容纳信息多,易实现多功能传输。建造一个高质量的光纤系统,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施工,合理选择光纤系统,正确使用和维护光纤传输设备。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或早或晚,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每一个人终将成为信息社会中的一员。而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将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体系产生较大的影响。掌握并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之中,是一个新课程下教师的客观要求。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它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声音
期刊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创造社会,发展社会,提高人类素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浩大工程。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人的全面发展如提高的要求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我的实际教育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遇到一些比较难于教育的学生。在他们的身上,往往能够体现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难”教学生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思想不求上进,无目标和理想。对本身素质提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教学过程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转为以探究为中心,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的就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观察的就一定尽量让学生观察,以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从而达到知识的创新、素质的提高。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却面临许多困难,其中经费投入不足。课程资源缺乏,教育硬件跟不上就是制约新课程深入
期刊
在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中,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PBL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问题。经过PBL学习,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活动的具体操作能力,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对教学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运用PBL进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一、PBL教学简介    PBL(Problem-Based Leaming)最早由美国教授Ba
期刊
教材《电工基础》(中国劳动出版社)在谈到“复杂直流电路计算举例”时,在第51页有这样一个例子:  例:在一个电视机原理电路中,测得b、c、d三点的电位分别为+120V、一120V、一1OOV,求20千欧电阻上的电流以及a点的电位。  这道题应如何来解呢?教材上的解法是这样的  将原电路改画成我们熟悉的b图来进行计算。  对虚线左边的部分作戴维南等效变换。开路电压∪∞=E0=E1-IDR1=E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