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提升《C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f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本科教学中,《C 程序设计》课程对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然而由于其教学内容语法枯燥严谨,且实践性强,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本文基于在《C 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作了阶段性小结,并讨论了改革的效果和收获。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13-02
  一、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用某种计算机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维,领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运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本专业的研发和创新奠定基础。《C 程序设计》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特别是信息类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编程思想、锻炼基本编程功底(包括结构化与面向对象编程)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进入后续的软硬件开发、信号处理课程乃至从事信息技术类工作的必备基础[1]。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C 程序设计属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与先修课程《C程序设计》相比是涉及两种不同的程序设计思想。目前的教学组织方式以多媒体教学 课堂程序演示 编程实验三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于编程规范的介绍,虽然有结合课堂程序演示,但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课中不认真听讲以及课后疏于练习,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认知上有偏差,容易出现枯燥、难以学好的感觉,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影响了教师上课积极性。此外本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对大一学生来说,基础课程任务比较重,分配到某一门具体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课程需要的学习时间和学生能投入的时间是对尖锐的矛盾。如何让学生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目前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积极性,作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对分课堂提高《C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浅谈自己的体会,为提升《C 程序设计》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对分课堂,提高《C 程序设计》教学效果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融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于2014年提出“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是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独特结合。对分课堂的特点在于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基础,通过“对分”的形式避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和学生的课堂讨论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将课堂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给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并且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隔堂进行,保证学生讨论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内化吸收[3]。
  (一)实施步骤
  《C 程序设计》是作者所在学院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每周上课一次,连续2节,每节45分钟,开展8周的对分课堂。根据对分课堂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前一半时间由学生分组讨论上次课讲授内容,分享学习体会,并互相解答疑难。后一半时间由教师讲解新内容,对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学生课后自行内化吸收所讲内容,并通过作业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下次分组讨论做准备。具体实践步骤如图1所示[4]。
  (二)实践要点
  “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少要点。下面仅从“作业完成”和“考核方式”加以探讨。
  作业完成: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感性的认识,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然而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实验效果很不理想,不少同学采取抄袭网络类似题目答案或是同学之间互相抄袭的形式来完成作业。在对分课堂实践过程中,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布置作业,以实现差别化针对性教学。并从学生个体特征分析入手,寻求讨论小组人数、分组方式、对话方式等最佳组合方案。
  考核方式:当前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考试为主,辅以实验、考勤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对分课堂实践中需结合学生平时分组讨论参与情况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最终实事求是地给每个学生一个公正合理的成绩。
  (三)实践结果
  目前在一个班次进行《C 程序设计》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并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班次学生对“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接受度普遍较高,改革效果直接反映在学期末的总评成绩上。利用对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解决了教师因人施教问题,拓展了学生视野,改善和提高了教与学环境。
  三、总结
  综上,对分课堂一定程序上克服了教师单向传授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重视过程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得,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Z].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15.
  [2]張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王舒.对分课堂在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应用效果研究[D].汕头大学,2016.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 Programming" Course by PAD Teaching
  XU Ying1,GU Yu2
  (1.College of Lif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nstrument Engineeri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2.School of Automation,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 Programming"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of computer software development. However,due to its rigorous and boring content,and practical,the difficulty of teaching is increased. It is summarized of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the "C Programming" based on the PAD teaching,and the effect and harvest of the reform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PAD teaching;teaching reform;program design
其他文献
摘要:数列极限的“ε-N”定义是高等数学教学的起点也是难点,本文就概念的直观定义、抽象化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方法。  关键词:数列极限;存在;任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91-02  极限概念是大学数学的基本概念,是微积分学的基础,是由静止到运动、由有限到无限的桥梁,体现了无限运动与无限逼近的思想,是高等
国内研究恽寿平的文献比较多,如潘茂著的《常州画派》,中央美术学院穆文杰的“幽淡荒寒刻露清秀—恽寿平山水画研究”,叶鹏飞著的《南田遗韵》,蔡星仪著的《恽寿平研究》,陈
高校美术教育对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肩负着不可回避的社会服务职能。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美术教育并服务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产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
考虑到旗下公司广泛业务往来与美国利益之间的冲突,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曾承诺通过割断与公司的联系而消除潜在冲突。不过,在他宣誓就职前迟迟没有拿出一个可信的方案。另外,他已决定并向全球领导人声明美国外交政策将改弦更张,这全都是为了他的家族公司帝國。即便特朗普一家在他上任后从其公司抽身,每个国家都明白与“特朗普集团”(Trump Organization)做生意有朝一日将有利于他的家庭。消除利益冲突的唯一办
在新一代独角兽级别的创新企业中,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柔宇科技")无疑显得颇为"另类"。这家由IDG资本、中信资本、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基石资本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投资,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不仅是走出贫困、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也是人民充满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