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指导幼儿游戏可以让幼儿更快乐地进行游戏,不仅能在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能够让幼儿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愉悦,让幼儿的游戏过程更精彩,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就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策略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师指导;游戏策略
幼儿热爱游戏,就是热爱生活,让幼儿完满的生活,让幼儿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教师的指导不应成为游戏的核心因素,要保持游戏的本质,从根本上就是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真正主人,真正投入和享受游戏的过程。因此,在探讨如何实现或改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时,尤应重视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指导。
一、引题导入,目的明确
游戏活动中,普遍存在教师引题较为拖沓,并以教师的预设为主,忽略幼儿的主体需要,且引导语针对性不强,建构材料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致使活动无意义。如:“我们的社区美吗?”关键在于引导幼儿观察景物的特征,而不是只停留于“美”与“不美”的表象上,指导语的不正确采择,造成孩子思维分散,无法快速切入对景物特征的认识上,造成时间的显性浪费;再比如,“我们一起来建构我们的社区”,忽略幼儿是否有这个欲望、需求,以老师自己的一厢情愿为主,殊不知建构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游戏,而非教师的自主游戏。
因此,教师在引题时,一定要目的性强且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欲望,注重幼儿自主的表达和表现。如:“活动室里有这么多建构材料,我们可以玩什么游戏?”重点引导幼儿关注、认识建构材料,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建构什么好呢?”引领幼儿思考并自主表达;“你们说的建筑物,老师把它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通过幻灯片演示社区主要的建筑物,并引导幼儿认识建筑物的特征;“小区的屋顶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建构呢?怎么建构?”启发幼儿正确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来建构。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兴趣、观察景物特征、选择适宜材料和建构技能的启发。
二、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
只有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他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在游戏中提高创造能力,感受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如果教师总是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幼儿做什么游戏、如何做这个游戏、什么时间做游戏、和谁做游戏,都由教师决定,幼儿完全失去了主动性,他们感觉是教师逼着他们做游戏,本来游戏是一件很快乐的活动,但却由于教师主宰课堂使游戏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幼儿自然不能融入游戏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让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幼儿对自己选择的游戏充满兴趣,也对做好游戏充满信心,游戏中不完善的地方,幼儿可以先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再通过教师的指导解决,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想让幼儿玩“协同走”的游戏,但是幼儿不想玩这个游戏,教师与其强迫幼儿玩这个游戏,不如让幼儿自行选择要做什么游戏,并征求大多数幼儿的意见,幼儿自己选择的游戏比较符合他们的心意,他们更能体会到游戏的欢乐,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三、幼儿发起游戏,教师用行为影响法丰富孩子的知识及经验
过去,丰富幼儿有关娃娃家的知识经验时,教师常常请孩子回家观察后,再通过示范、讲解教给孩子怎样做才像爸爸妈妈,然后让孩子照方抓药地去玩游戏。孩子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模仿,游戏玩的很像,但却失去了孩子的童稚和想象。今天,我们不再采用集体示范而尝试用行为影响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了解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和我国崇高的传统美德。如大班娃娃家的小朋友邀请我去做客,饭菜已摆了一桌子,“爷爷”在扫地,见我一进门,“妈妈”和“孩子”都招呼我坐下吃饭,而挂爷爷牌的磊磊还在忙,我忙站起来说:“爷爷岁数大了,您先坐这儿吃吧!”我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孝敬老人的意识。看到我这样尊敬爷爷,当孙女的荣荣赶紧过来说:“爷爷,您辛苦了,我帮您捶捶背吧。”说完伸出小手给磊磊捶背,磊磊乐得眉开眼笑,他也从中意识到了在家应该尊敬长辈的道理。
四、觀察幼儿游戏,适时参与指导
当幼儿已经能自立开展游戏后,我们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游戏,但是也少不了必要的指导、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在指导小班幼儿的游戏时,教师必须以观察幼儿的动作、语言作为重点。其实对幼儿来说是能够和玩具“交流”的,而教师作为旁观者,站在小朋友边上,得用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关注他们的游戏过程,“煞有其事”,这就是角色游戏要求我们做的。除了欣赏他们的游戏过程,也应适时地指导,比如,拎着娃娃的头发了,揪着娃娃的耳朵了,等等。可以反问小朋友,大人这样,你觉得舒服吗?或者老师可以参与游戏:“我好痛呀,你揪着我的头发。”变声为娃娃的口气来说,幼儿更能接受,都能及时地调整自己抱娃娃的姿势。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还要不断地与幼儿交流,用交流来解释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生活、模仿成人劳动。比如老师说:“你是这个娃娃的妈妈吗?你很喜欢娃娃吗?”“你的娃娃今年几岁了?”“娃娃叫什么名字呀?”……小班幼儿在这样的言语中能逐渐了解自己的角色身份,也能从中慢慢地明白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角色身份的关系。
五、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讲评
游戏讲评也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评价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更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随着幼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幼儿乐于对自己,对他人的言行作出评价。通过讲评,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经验、技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共同推进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在讲评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每次讲评时间不宜过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抓住幼儿游戏的闪光点,对幼儿所表现上的独立性和互助友爱,分享和合作等优良品质给予赞扬和肯定,同时对不良行为应委婉指导,以免在以后的游戏及各种活动中再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过度的干预幼儿自主游戏是对幼儿自主权的剥夺,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留给幼儿适度的空间。此外,幼儿在游戏结束后总会期待教师的认可,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幼儿肯定,不仅仅要对游戏的结果进行评价,还需关注游戏的过程,评价的语言以及形式应当以鼓励性为主,以此提升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活动[J].动漫界,2016(40):24-25.
[2]刘洪英.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7(5).
[3]哈斯塔娜.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策略探讨[J].求知导刊,2016(4):125-125.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师指导;游戏策略
幼儿热爱游戏,就是热爱生活,让幼儿完满的生活,让幼儿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要。教师的指导不应成为游戏的核心因素,要保持游戏的本质,从根本上就是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真正主人,真正投入和享受游戏的过程。因此,在探讨如何实现或改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时,尤应重视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指导。
一、引题导入,目的明确
游戏活动中,普遍存在教师引题较为拖沓,并以教师的预设为主,忽略幼儿的主体需要,且引导语针对性不强,建构材料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致使活动无意义。如:“我们的社区美吗?”关键在于引导幼儿观察景物的特征,而不是只停留于“美”与“不美”的表象上,指导语的不正确采择,造成孩子思维分散,无法快速切入对景物特征的认识上,造成时间的显性浪费;再比如,“我们一起来建构我们的社区”,忽略幼儿是否有这个欲望、需求,以老师自己的一厢情愿为主,殊不知建构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游戏,而非教师的自主游戏。
因此,教师在引题时,一定要目的性强且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欲望,注重幼儿自主的表达和表现。如:“活动室里有这么多建构材料,我们可以玩什么游戏?”重点引导幼儿关注、认识建构材料,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建构什么好呢?”引领幼儿思考并自主表达;“你们说的建筑物,老师把它拍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通过幻灯片演示社区主要的建筑物,并引导幼儿认识建筑物的特征;“小区的屋顶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建构呢?怎么建构?”启发幼儿正确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来建构。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兴趣、观察景物特征、选择适宜材料和建构技能的启发。
二、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
只有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他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在游戏中提高创造能力,感受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如果教师总是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幼儿做什么游戏、如何做这个游戏、什么时间做游戏、和谁做游戏,都由教师决定,幼儿完全失去了主动性,他们感觉是教师逼着他们做游戏,本来游戏是一件很快乐的活动,但却由于教师主宰课堂使游戏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幼儿自然不能融入游戏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让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幼儿对自己选择的游戏充满兴趣,也对做好游戏充满信心,游戏中不完善的地方,幼儿可以先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再通过教师的指导解决,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想让幼儿玩“协同走”的游戏,但是幼儿不想玩这个游戏,教师与其强迫幼儿玩这个游戏,不如让幼儿自行选择要做什么游戏,并征求大多数幼儿的意见,幼儿自己选择的游戏比较符合他们的心意,他们更能体会到游戏的欢乐,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三、幼儿发起游戏,教师用行为影响法丰富孩子的知识及经验
过去,丰富幼儿有关娃娃家的知识经验时,教师常常请孩子回家观察后,再通过示范、讲解教给孩子怎样做才像爸爸妈妈,然后让孩子照方抓药地去玩游戏。孩子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模仿,游戏玩的很像,但却失去了孩子的童稚和想象。今天,我们不再采用集体示范而尝试用行为影响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了解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和我国崇高的传统美德。如大班娃娃家的小朋友邀请我去做客,饭菜已摆了一桌子,“爷爷”在扫地,见我一进门,“妈妈”和“孩子”都招呼我坐下吃饭,而挂爷爷牌的磊磊还在忙,我忙站起来说:“爷爷岁数大了,您先坐这儿吃吧!”我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孝敬老人的意识。看到我这样尊敬爷爷,当孙女的荣荣赶紧过来说:“爷爷,您辛苦了,我帮您捶捶背吧。”说完伸出小手给磊磊捶背,磊磊乐得眉开眼笑,他也从中意识到了在家应该尊敬长辈的道理。
四、觀察幼儿游戏,适时参与指导
当幼儿已经能自立开展游戏后,我们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游戏,但是也少不了必要的指导、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在指导小班幼儿的游戏时,教师必须以观察幼儿的动作、语言作为重点。其实对幼儿来说是能够和玩具“交流”的,而教师作为旁观者,站在小朋友边上,得用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关注他们的游戏过程,“煞有其事”,这就是角色游戏要求我们做的。除了欣赏他们的游戏过程,也应适时地指导,比如,拎着娃娃的头发了,揪着娃娃的耳朵了,等等。可以反问小朋友,大人这样,你觉得舒服吗?或者老师可以参与游戏:“我好痛呀,你揪着我的头发。”变声为娃娃的口气来说,幼儿更能接受,都能及时地调整自己抱娃娃的姿势。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还要不断地与幼儿交流,用交流来解释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生活、模仿成人劳动。比如老师说:“你是这个娃娃的妈妈吗?你很喜欢娃娃吗?”“你的娃娃今年几岁了?”“娃娃叫什么名字呀?”……小班幼儿在这样的言语中能逐渐了解自己的角色身份,也能从中慢慢地明白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角色身份的关系。
五、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讲评
游戏讲评也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评价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更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随着幼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幼儿乐于对自己,对他人的言行作出评价。通过讲评,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经验、技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共同推进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在讲评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每次讲评时间不宜过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抓住幼儿游戏的闪光点,对幼儿所表现上的独立性和互助友爱,分享和合作等优良品质给予赞扬和肯定,同时对不良行为应委婉指导,以免在以后的游戏及各种活动中再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过度的干预幼儿自主游戏是对幼儿自主权的剥夺,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留给幼儿适度的空间。此外,幼儿在游戏结束后总会期待教师的认可,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幼儿肯定,不仅仅要对游戏的结果进行评价,还需关注游戏的过程,评价的语言以及形式应当以鼓励性为主,以此提升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家雄.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活动[J].动漫界,2016(40):24-25.
[2]刘洪英.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浅谈[J].新课程·小学,2017(5).
[3]哈斯塔娜.幼儿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策略探讨[J].求知导刊,2016(4):1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