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通过高中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各个领域,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界应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保证中华传统文化不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淹没。如何促进高中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高中美术 传统文化 美术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8.043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的重要性
1.对学生形成独特的美术风格有促进作用
我国水墨画、油画等美术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各国艺术家的青睐。在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该讲授绘画理论和绘画技巧,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洞察力与创造力,使其进一步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含义,深入体会美术的魅力。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创作美术作品,并在作品中融入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形成独特的美术风格,在饱满的艺术理论基础上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2.促进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为现代美术发展的基础,在悠久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先进的艺术思想,从而形成了颇具现代风格的艺术表达手法。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变得开放,一些负面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创造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若想保证现代艺术氛围不被不良思想污染,教师必须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不断渗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艺术观,使其艺术创造不被外在不良因素影响,同时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正确解读现代艺术。
二、高中美术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措施
1.将民间素材引入课堂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还需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一些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主动鉴赏这些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教师在指引学生学习《什么是美术作品》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及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美术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个手拿雕版、表情严肃的男子形象,并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是否认识这个人物,让他们分析人物手里拿的是什么、从其表情能否分析出他的心理活动。对高中生来说,他们可能难以回答出前两个问题,而第三个问题相对容易。教师通过前两个问题设置悬念,用第三个问题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对此节课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用多媒体介绍这一形象为夹缬的传承人薛勋郎,还可以简单为学生介绍夹缬这一传统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夹缬有一定的了解。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夹缬图案,并让学生鉴赏图案中的美,说说夹缬图案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形式美五大法则加以总结,即对比与和谐、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夹缬作品是否属于美术作品,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美术作品的内涵,即包含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能被视为美术作品。
2.强化传统文化与美术鉴赏的融合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融入传统传统文化,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调民间美术和美术鉴赏的关联,指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将传统传统文化和美术鉴赏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我国各个地区典型的山水画作品,为学生讲解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并结合当地特色分析山水画,使学生接触多样化的中国山水画,感悟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品析能力。
3.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会对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中美术教师还需要注重强化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心灵的慰藉》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宗教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让学生对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有所了解,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敦煌莫高窟、巴黎圣母院等景点的图片,并为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景点的背景、相关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这两座建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接着,教师为学生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并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有哪些。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民间关于佛教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课堂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4.结合社会实践,促进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艺术,有时只能简单地讲解艺术作品,难以让学生近距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组织美术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加深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理解,这对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运用情境教学法,并结合一定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露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概念的高中美術课程开发》,《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2期。
[2] 卢芳俏《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高中美术教育的启示》,《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22期。
[3] 张济强《关于高中美术教育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8期。
[4] 何晓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
关键词:高中美术 传统文化 美术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8.043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的重要性
1.对学生形成独特的美术风格有促进作用
我国水墨画、油画等美术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各国艺术家的青睐。在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该讲授绘画理论和绘画技巧,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洞察力与创造力,使其进一步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含义,深入体会美术的魅力。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创作美术作品,并在作品中融入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形成独特的美术风格,在饱满的艺术理论基础上创作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2.促进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为现代美术发展的基础,在悠久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先进的艺术思想,从而形成了颇具现代风格的艺术表达手法。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环境变得开放,一些负面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创造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若想保证现代艺术氛围不被不良思想污染,教师必须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不断渗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艺术观,使其艺术创造不被外在不良因素影响,同时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正确解读现代艺术。
二、高中美术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措施
1.将民间素材引入课堂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还需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一些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主动鉴赏这些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教师在指引学生学习《什么是美术作品》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及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美术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个手拿雕版、表情严肃的男子形象,并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是否认识这个人物,让他们分析人物手里拿的是什么、从其表情能否分析出他的心理活动。对高中生来说,他们可能难以回答出前两个问题,而第三个问题相对容易。教师通过前两个问题设置悬念,用第三个问题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对此节课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用多媒体介绍这一形象为夹缬的传承人薛勋郎,还可以简单为学生介绍夹缬这一传统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夹缬有一定的了解。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夹缬图案,并让学生鉴赏图案中的美,说说夹缬图案中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形式美五大法则加以总结,即对比与和谐、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夹缬作品是否属于美术作品,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美术作品的内涵,即包含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能被视为美术作品。
2.强化传统文化与美术鉴赏的融合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融入传统传统文化,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调民间美术和美术鉴赏的关联,指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将传统传统文化和美术鉴赏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我国各个地区典型的山水画作品,为学生讲解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并结合当地特色分析山水画,使学生接触多样化的中国山水画,感悟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品析能力。
3.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会对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中美术教师还需要注重强化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心灵的慰藉》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宗教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让学生对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有所了解,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敦煌莫高窟、巴黎圣母院等景点的图片,并为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景点的背景、相关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这两座建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接着,教师为学生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并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有哪些。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民间关于佛教的艺术作品呈现在课堂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4.结合社会实践,促进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艺术,有时只能简单地讲解艺术作品,难以让学生近距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组织美术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加深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理解,这对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运用情境教学法,并结合一定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露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概念的高中美術课程开发》,《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2期。
[2] 卢芳俏《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高中美术教育的启示》,《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22期。
[3] 张济强《关于高中美术教育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8期。
[4] 何晓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