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之法:“他山石”还是“砸脚石”?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3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所选择,有所甄别,有所借鉴,有所改造。
  很多教育者的育人经验中,都不乏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之举,值得我们学习;但并非所有的优秀经验都可以复制。如果使用不恰当,本来“可以攻玉”的“他山石”也会变成“砸脚石”。我们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特点和被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又要考虑前人之法应用时所处的具体情境。经验再好,都是人家的;我们只可借鉴,切不可照搬照抄。抄袭他人成功的做法可能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却无法产生长效。一味地盲目模仿,只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后果。
  赏识不可以盲目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次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便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的时候,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学生本来以为会受到严厉的责罚,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赏罚分明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表面看来,陶行知先生用了三块糖奖励了打人的学生,实际上当时他制止了打人行为,并通知打人者到校长室,已经是种惩罚了。而在施加惩罚的同时,对“施暴”者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和正直善良的优点,陶行知先生又巧妙地用了三块糖进行奖励。陶先生对奖罚的尺寸拿捏得非常巧妙,尤其第三块糖的份量最重,因为它既告诫了那些男生欺负女同学的行为是不对的,又点醒了打人学生其实他扔泥块欺负男同学的行为也是不对的,不能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以暴制暴”。陶行知先生通过“三块糖”的赏识教育实现了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同时也给违纪学生带来了非常真切的内心体验,让学生记忆深刻,产生长远的影响。
  但是,并不是学生所有的错误都可以用“糖块”来解决。如果不顾具体时机和情况,不恰当的“糖块赏识教育”就会适得其反。比如,有的学生天生自以为是,热衷于打抱不平,凡事都喜欢用拳头说话。对待这种学生的错误,如果用奖励只会误导他们在歧途中越走越远。又如,疑心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犯错后也不适合用奖励的方法进行教育。因为这类学生在违反校规后,心里像揣了几只小兔子一样七上八下的,犯了错却受到奖励不寻常,学生不仅不信,反而越发不能明白教师的“葫芦”究竟卖了什么药。更有甚者会认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实施奖励是对自己的讽刺和侮辱,是在拿自己“开涮”,这就可能导致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遇到这类学生,教师应该当机立断进行处理,以免节外生枝。
  宽容不可以泛滥
  在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里,有两幅藏画特别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说起这两幅图,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原来,这两幅画是当年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画的。麦克劳德从小充满好奇心,凡事总好寻根究底,不找到答案绝不肯罢休。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看看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将其宰杀后,把内脏一个一个割离,仔细观察。没想到,这只狗竟是校长家的爱犬!校长十分恼火,感到太不像话,如不严加惩罚以后还不知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但是,到底该如何处罚?经过反复考虑权衡,校长采取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罚麦克劳德画出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接受处罚,并决心改正错误。于是,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画好两幅图,校长和教师看后都很满意,认为图画得好,对错误的认识态度很诚恳,杀狗之事就这样了结了。这样的处罚方法,既使麦克劳德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之前他对狗的解剖也派上了用场。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家,与医学家班廷一起研究发现了以前人们认为不可医治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并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奖。
  从结果上看,老校长独具一格的惩罚方法来施教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当初这位校长对麦克劳德粗暴地训斥、泄愤,要求他必须给一个交代,甚至以精神受损索要巨额的精神补偿金,这就非常有可能把麦克劳德身上强烈的探求欲和好奇心“砍伐”殆尽。如果这位老校长也落入俗套,像国内某些为富不仁者一样,要求麦克劳德一家为爱犬举办一场隆重的丧礼,披麻戴孝,极尽羞辱之能事,这就有可能让麦克劳德留下一生的阴影,更不要说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巨大贡献了。幸运的是,麦克劳德同学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良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老校长充满智慧的惩罚措施将麦克劳德从对狗杀戮的血腥快感中唤醒,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才把他指向科学研究的道路。
  显然,当学生违反常规,产生严重的错误时,教师在惩罚措施上拥有很多的选择权。但无论怎样的选择,都必须是不对学生造成伤害,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算是好的惩罚。可能有的教师非常欣赏老校长对麦克劳德的惩罚方法,害怕自己的惩罚会让有希望冲击诺贝尔奖的天才们才华夭折,也模仿上述做法。但不一定就能够获得相近的效果。首先,我们必须谨慎审视自己,是否拥有那位老校长的胸襟?是否拥有那位老校长的智慧?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掌控整个事态的走向?如果教师的赏识惩罚仅仅是一种权术,这种雕虫小技怎能激发出“诺奖”资质的大人物的潜能?同时,我们还需要审视“杀狗”学生自身的动机和才情。如果学生天资平平,“杀狗”行为的初衷只是其残忍血腥的练胆,而我们仍然采取赏识式的惩罚措施,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只会助长学生的残忍,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了判断力。可见,赏识的行为是好的,但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还需要考虑当时的具体环境,不顾一切去赏识的结果除了伤害外,还是伤害。   激将不可以唐突
  某位班主任因为一位学生厌学非常发愁,想方设法地试图点醒该生,但收效甚微,学生的分数依然在个位数上徘徊。着急中,这位班主任灵机一动,决定与学生打个赌:就是学生在所有试题都做、不能留下空白的情况下,不会得到零分。这让学生感觉很不服气,心想:得高分不容易,得零分还不是小菜一碟。但是,任其怎样向零分发起一阵又一阵的冲刺,每次都会很“不幸”地得到几分。因为试卷由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构成,主观题得零分很容易,只要将子虚乌有、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填上去,就能够毫无悬念地获得零分。客观题却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要想获得零分就必须回避正确答案,乱做一气也会有很多巧合得分,最终是防不胜防。为了尽快实现零分的目标,该生开始认真看书、做题,终于可以实现零分目标的时候却自愿放弃了与老师的赌约,而且再也不想拿零分了。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和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显然,这位班主任与厌学学生打的赌,成为了学生觉醒和进取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厌学情绪正旺、惰性十足时,正面教育可能“疗效”甚微,强大的逆反心理会产生“你越强迫我学习,我就越不学”的反弹。不仅教师劝学失败,弄不好还会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甚至产生严重的师生冲突。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这个赌,让学生在不服输中“中计”,当他一次又一次地向零分发起冲击时,他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层次也突飞猛进,越来越能够体会到教师实施激将法的良苦用心。试想此情此景下,零分对他还有诱惑力吗?
  不过,当我们为这位教师机智的打赌教育法叫好时,我们也必须明白打赌并非教育的常道,切不可一味地效仿,并将此作为有效施教的常规手段;即使使用,也需要考虑被激发人的悟性。如果厌学生本身就是很自卑的孩子,认为老师把自己看透了,这时候实施“零分赌约”的后果只能是突破他的内心底线,导致“破罐子破摔”。又如果学生本身识破教师的“伎俩”,根本不吃这一套,那我们的激将法就于事无补。激将法的对象选择要谨慎,这就要靠教师平日的观察。我们不能强迫学生达到力所不逮的高度,也不要迷信自己可以完全改造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并非意味着学生没有个性被老师像捏橡皮泥一样“揉搓”,也并非像橡皮筋一样任由老师“拔苗助长”,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只会遭到惩罚。
  “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所选择,有所甄别,有所借鉴,有所改造。在阅读一些班级管理的成功案例或是智慧做法时,我们总会拍案叫绝,并可能由此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但是,我们的育人措施不应该追求最好的,而是应该寻找最合适的。可能一些措施在人家那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效果显著,但自己用起来就成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究其原因,是施教的主体不同、对象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不同。在如此多无法磨灭的差异之下,我们有的教师却试图用一剂良方解除所有的病痛,用一把钥匙开启所有的门锁,这难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个性的人,以为前人的成功经验是“他山石”而不假思索地照搬,结果很可能只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刁佳慧
其他文献
人的德性的生成和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自身构建的。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暨阳高中”)主体德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体验性”,强调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成为敢于担当、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实施主体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学生成长自觉。我们突出学生发展这一主体,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合作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小学在“让童年如花绽放”的理念指引下,以儿歌为特色,着力打造梅香、心香、书香“三香校园”。历经多年奋斗,界石小学的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儿歌文化育德特色不断彰显。儿歌文化已经成为孩子们童年记忆里最难忘的回忆。  一、构建儿歌文化体系  2005年,巴南区界石镇党委、政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着手挖掘、保护、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出了打造“儿歌之乡”的文化建设目标。在这
发现一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偏多。  发现二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总体上看,业务学习不积极,课前准备不充分,课时经常被挪用。  发现三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总体上看,专业知识贫乏,授课方式落后,对学生课后实践作业抓得不够,对学生学习评价不够科学。  发现四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科研成果和学科荣誉称号偏少,职称晋升受阻。  2017年9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各地一年
中国德育:王书记,您好!南开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南开新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请问,如何理解“南开新优质教育”,您如何看待德育在其中的作为?  王毅:“十二五”期间,我区提出“创办南开优质教育”,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优质教育”已见成效,各级各类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十三五”期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了更高层次、更多元素的要求,对我
提及校长信箱,很多师生、家长并不陌生,在一定时期内,校长信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大多数校长信箱放置在校园里比较明显的地方,很多学生害怕暴露自己,以致对校长信箱望而却步,加之学生对校长与生俱来的神秘感与陌生感,校长信箱所发挥的功效越来越萎缩,校长信箱沦为一种摆设了。虽然网络的发展,使得网上信箱风靡一时,但是囿于时间、空间、网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到校长的行政性事务的干扰,校长借助网上信箱
中小学公民人格教育误区存在的深层原因在于学校教育还停留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模式之中。走出误区需要从根本上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造,学校教育要将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目标。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中小学的重要任务。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就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1]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之一。在健全人格中,以独立、自主为标志的公民人格对学生未来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势在必行。  太行山路小学自2012年起就确立了“太行养中华正气,书香育世界情怀”的发展纲领。  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材开发与学科渗透  国际理解,核心是理解。作为人类文明之经验整合的各个学科都包含着或轻或重的“理解”元素。  我们结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发布了《PISA全球素养框架》。OECD认为,全球素养是一种多维能力,基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四个要素,具备良好全球素养的青少年应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OECD建议,想要帮助青少年提高全球素养的教育机构,应聚焦这些
究其根本,生活是一种追求意义的活动,生活的意义承载于生活事实之中。品德课程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应不仅把握事实层面的生活,更应“促使人去正确把握意義层面的生活,理解生活中各种事物、事件、关系、规律、规则对于人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价值,把握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结和价值的关联”。鲁洁先生在其文章中多次提到德育的“两个回归”理念,即“基础性”回归与“归宿性”回归。德育基础性回归是指道德源于生活,儿童的品德教育
雨花区是长沙市的教育大区。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雨花区教育局在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着眼长远,以务实的态度,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让学生在德育之雨的滋润下绽放生命的美丽之花。    整合资源,丰富德育内涵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说教是无效的,真正的教育应该 “润物细无声”,让未成年人走进社会,在现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