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儿歌育少年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小学在“让童年如花绽放”的理念指引下,以儿歌为特色,着力打造梅香、心香、书香“三香校园”。历经多年奋斗,界石小学的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儿歌文化育德特色不断彰显。儿歌文化已经成为孩子们童年记忆里最难忘的回忆。
  一、构建儿歌文化体系
  2005年,巴南区界石镇党委、政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着手挖掘、保护、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出了打造“儿歌之乡”的文化建设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界石镇高度重视儿歌育人模式的探索,依托“儿歌之乡”“重庆市巴渝儿歌创作基地”区位优势,将儿歌育人视为关系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工程,将儿歌文化打造为巴南的特色文化品牌。
  儿歌作为最古老、最受孩子喜爱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内容浅显、篇幅简短、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于传唱,将之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结合,不失为学校育德的一种有效形式。界石小学通过广泛调研、论证,建立了学校文化视觉识别系统,提出了“以儿歌为载体,以腊梅精神为引领,把学校打造成在市区有特色的‘三香校园’”的学校发展目标。现在的界石小学,时时能听到儿歌,处处能感受到儿歌文化。儿歌是学生们的“平安符”,孩子们诵读着“平平安安”儿歌上下学;儿歌是班级文化构建的关键点,师生们将自己创作的儿歌做成优美的美术作品贴在班级墙壁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儿歌更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点缀,专门的儿歌文化长廊、儿歌工作室,将儿歌文化深深烙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
  二、探索儿歌实施路径
  构建儿歌特色课程体系。界石小学大力开发儿歌校本课程,通过《巴南儿歌》校本教材,全面普及儿歌知识,传承传统文化。一首《石拱桥》让孩子们又爱小、又敬老;一首《小猪学本领》让孩子们从懒惰变勤劳;一组《三香操》,让孩子们锻炼身体品行高。学校还在校本课程中设置儿歌表演课程,培养学生对儿歌的兴趣。1—2年级各班每周一节儿歌表演课,3—6年级各班隔周一节儿歌表演课。通过儿歌表演课程,每位学生通过儿歌感悟生活、收获成长。
  举办儿歌文化艺术培育活动。届石小学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每周进行儿歌文化艺术培训活动。校内分年级组建了儿歌写作班、儿歌表演队,指派教师进行定期辅导;成立了校外儿歌创作班和传唱表演队,聘请儿歌专家、表演艺术家对学生进行再培训,并承担社区的艺术表演宣传任务,扩大了学校儿歌特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出版儿歌刊物。界石小学每年出版一本《界石儿歌精选》,每月出版一期《巴渝儿歌报》,面向全国发行。现有巴渝儿歌的加盟学校共23所,而且每年都在增加,《巴渝儿歌报》还远销到上海、深圳、河北等省市。一首首师生自创的儿歌,化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直击每个人的心灵,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通过系列实施路径,孩子们从读到背,从背到写,从写到改,从改到评,从评到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
  三、形成儿歌德育模式
  在界石小学,儿歌文化已经融进孩子们的血液,这主要得益于学校的特色德育模式。
  一是儿歌活动序列化。经过多年探索,界石小学形成了儿歌活动序列化,让德育散发出夺目的光芒。如每年的三月是“心存善良会感恩”活动,孩子们在妇女节那天为妈妈、奶奶送上写有儿歌的贺卡,给无数家庭带去欢笑;六月是“心系安全会自护”活动,通过防溺水兒歌、安全儿歌、消防儿歌等等,时刻提醒着孩子们生命的可贵;十二月是“心仪腊梅有恒心”活动,孩子们秉承腊梅文化的精髓,不怕苦,不怕累,将一首首儿歌变作一份份努力拼搏的宣言书。
  二是儿歌教学艺术化。界石小学把多种艺术形式与儿歌进行完美的融合。不管是舞蹈还是绘画、书法作品,都让孩子在提高书画技艺的同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儿歌艺术之美。
  三是儿歌展示节日化。儿歌文化艺术节是有广度、有深度的综合性大舞台,是孩子们展示自我、享受快乐时光的最佳平台。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儿歌展演,在舞台上歌唱生活、绽放自我。
  四是儿歌研究课题化。界石小学德育科研课题“以儿歌为载体,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发展的研究”在重庆市教育学会立项,通过深入研究,取得良好成效,让儿歌育德具有了长盛的生命力。
  选择其小,才能成其大,十年的坚持成就了界石儿歌的发展,十年的努力让界石儿歌唱响巴渝。小小儿歌已经成为了界石小学文化的精髓,成为了界石小学育德的利器,成为了界石小学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王瑜,重庆市巴南区界石小学校长;汤祖贵,重庆市巴南区界石小学副校长;卢光顺,重庆市巴南区界石小学儿歌工作室负责人】
  责任编辑︱谷 月
其他文献
3月1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精神。会议重点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的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报告中有关教育的主要内容,兩会代表、委员对教育的意见建议,并对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作了全面部署。  会议强调,今年两会是本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最
富润屋,德润身。长沙市岳麓区德润园小学根据《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守则》的要求,从校名出发,确立了以“德”为核心的办学理念,通过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传统文化的浸润,努力营造“德”文化,树立“德”品牌,教育每一个孩子树德、行德,以德润心,以德践行,最终成长为一个有“德”“有根”的健康人。  一条主线让目标更明晰  学校的德育目标体系紧紧围绕校训“做最好的自己”这一主线来构建。从“感恩”“乐学”“自信”
教育的灵魂在于人内在的感化,在于人内在的教育行为力量,正所谓“德育有形,育心无痕”。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以下简称“四十九中”)被确立为兰州市首批爱生学校项目实验校后,秉承“爱心润莘”的核心理念,提出了“爱生德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老师们用充满智慧的爱呵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能够“被爱”和“爱人”,和孩子们共同携手舞起了爱的华尔兹。  让多彩课堂成为爱的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对于缺乏人生阅历、身心尚处于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来说,教师的积极引领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引领不能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调料”,而应该作为一种正式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开发。因此,针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学校创造性地开设了“修身课”,并以此为载体,不断开拓德育新渠道,对新时期青少
柴局长,您好!我们知道山东省是教育部确立的全国省级层面的家庭教育实验区,而平度又是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平度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实施了“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近几年又在打造“双进双促”(家长进学校,促群众满意度提升;教师进家庭,促家校融合度提升)模式。平度市还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将家校共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个区域如此重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在全国
摘要:中小学校园欺;麦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天津市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的现状调查发现:约1/3的参与者专门学习过校园欺凌的相关文件,近1/3的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话题,近1/2的学校组织过家长参加相关培训或活动,97.0%的参与者高度重视学生被欺凌问题并作出回应,94.1%的参与者会密切关注表现异常的学生并进行处理。基于调查研究,从教师提高认识、学校落实政策和加强家校合作三方面提出
摘要 集体教育是培养和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教育个人的一种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集体教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集体教育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又高度兼容于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当代中国教育需要集体教育,我们应当重新继承和发展弥足珍贵的集体教育传统。  关键词 集体教育;班级管理;继承  一、什么是集体教育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理论中,集体教育并不是一个足够独立和成熟的概念,而是通常被整合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8%的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的影响大,其中18.9%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大。青少年时期(47.5%)被认为是同辈人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然后是童年时期(25.7%),接下来依次是青年时期(16.7%)、幼年时期(5.4%)和中年时期(4.1%)。在受访者看来,同辈群体带给自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56.6%)、三观
笔者认为,如果把规训理解为对学生的教训以便实施控制与操纵,那它自然违背了教育真谛。但如果我们能回归规训的本义,从发展性的角度来理解规训,规训其实也可以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规训作为一种促進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集中表现为它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通过规训能让学生过上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为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实施规训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避免规训被“工具化”:具体
人的德性的生成和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自身构建的。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暨阳高中”)主体德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体验性”,强调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成为敢于担当、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实施主体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学生成长自觉。我们突出学生发展这一主体,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