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应强调基础性、归宿性的结合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究其根本,生活是一种追求意义的活动,生活的意义承载于生活事实之中。品德课程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应不仅把握事实层面的生活,更应“促使人去正确把握意義层面的生活,理解生活中各种事物、事件、关系、规律、规则对于人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价值,把握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结和价值的关联”。鲁洁先生在其文章中多次提到德育的“两个回归”理念,即“基础性”回归与“归宿性”回归。德育基础性回归是指道德源于生活,儿童的品德教育要扎根并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归宿性回归是指学生学了品德课后,还要将所知、所感、所悟、所得再返回到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加以确认,并让其日后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富有价值。基础性回归与归宿性回归这两点应聚焦并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品德教育的“基础性”和“归宿性”的结合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张雅慧、王阳、唐汉卫:《新中国成立70 年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基于政策语境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8%的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的影响大,其中18.9%的受访者觉得非常大。青少年时期(47.5%)被认为是同辈人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然后是童年时期(25.7%),接下来依次是青年时期(16.7%)、幼年时期(5.4%)和中年时期(4.1%)。在受访者看来,同辈群体带给自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56.6%)、三观
笔者认为,如果把规训理解为对学生的教训以便实施控制与操纵,那它自然违背了教育真谛。但如果我们能回归规训的本义,从发展性的角度来理解规训,规训其实也可以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规训作为一种促進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性因素,集中表现为它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通过规训能让学生过上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为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实施规训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避免规训被“工具化”:具体
人的德性的生成和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自身构建的。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暨阳高中”)主体德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体验性”,强调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成为敢于担当、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实施主体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学生成长自觉。我们突出学生发展这一主体,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合作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小学在“让童年如花绽放”的理念指引下,以儿歌为特色,着力打造梅香、心香、书香“三香校园”。历经多年奋斗,界石小学的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儿歌文化育德特色不断彰显。儿歌文化已经成为孩子们童年记忆里最难忘的回忆。  一、构建儿歌文化体系  2005年,巴南区界石镇党委、政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着手挖掘、保护、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出了打造“儿歌之乡”的文化建设目标。在这
发现一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偏多。  发现二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总体上看,业务学习不积极,课前准备不充分,课时经常被挪用。  发现三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总体上看,专业知识贫乏,授课方式落后,对学生课后实践作业抓得不够,对学生学习评价不够科学。  发现四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科研成果和学科荣誉称号偏少,职称晋升受阻。  2017年9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各地一年
中国德育:王书记,您好!南开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南开新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请问,如何理解“南开新优质教育”,您如何看待德育在其中的作为?  王毅:“十二五”期间,我区提出“创办南开优质教育”,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优质教育”已见成效,各级各类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十三五”期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了更高层次、更多元素的要求,对我
提及校长信箱,很多师生、家长并不陌生,在一定时期内,校长信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大多数校长信箱放置在校园里比较明显的地方,很多学生害怕暴露自己,以致对校长信箱望而却步,加之学生对校长与生俱来的神秘感与陌生感,校长信箱所发挥的功效越来越萎缩,校长信箱沦为一种摆设了。虽然网络的发展,使得网上信箱风靡一时,但是囿于时间、空间、网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到校长的行政性事务的干扰,校长借助网上信箱
中小学公民人格教育误区存在的深层原因在于学校教育还停留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模式之中。走出误区需要从根本上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造,学校教育要将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目标。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中小学的重要任务。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就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1]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之一。在健全人格中,以独立、自主为标志的公民人格对学生未来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势在必行。  太行山路小学自2012年起就确立了“太行养中华正气,书香育世界情怀”的发展纲领。  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材开发与学科渗透  国际理解,核心是理解。作为人类文明之经验整合的各个学科都包含着或轻或重的“理解”元素。  我们结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发布了《PISA全球素养框架》。OECD认为,全球素养是一种多维能力,基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四个要素,具备良好全球素养的青少年应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OECD建议,想要帮助青少年提高全球素养的教育机构,应聚焦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