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低年级学生;注重;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0(B)—0048—01
一、 注重情境创设,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有趣、生动的情境引入课题, 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用 8 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动物旅游团一行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小猴子: “我们饭店里还有5 张空桌子, 请随便坐。 ”导游小猴子一听急了: “才5 张桌子, 我们这么多人能坐得下吗? ”猫咪算了半天也没有算清楚,于是转向屏幕, 向小朋友求救: “聪明的小朋友, 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 个人, 现在有32 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交流解题思路, 最后指出: 可以先算一算32 个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 32÷ 8。 这节课, 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课题,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 注重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如,教学“8的组成”时, 让学生先在桌子上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棒摆成一排,然后让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记,把8 根小木棒分成两堆,最后看哪个小组用的时间少,分法还多。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边摆,边说,边记。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不仅记住了所学知识, 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教学“小明前面站有5人, 后面站有3人,问一共有几人站队? ”这道思考题时, 我先装作冥思苦想的样子, 默不作声。学生摸不着头脑, 觉得很奇怪, 问:“老师, 你怎么了?”我说:“同学们,老师遇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然后再给学生陈述问题。实践证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积极思考, 互相讨论, 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四、 注重语言训练,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果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8 加几”时, 我让学生先自己摆一摆,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说的时候,我走下讲台巡视。看到有的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楚,我及时进行指导, 并表扬他想法不错。这样, 学生体会到了积极思维的愉悦, 从而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探究的动力, 最终提高了思维能力。
五、 注重开放性题的设计,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节课时, 利用多媒体创设聪聪带领同学们去公园玩,在玩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难题的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 请学生帮聪聪和他的同学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之后, 再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0(B)—0048—01
一、 注重情境创设,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有趣、生动的情境引入课题, 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用 8 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动物旅游团一行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小猴子: “我们饭店里还有5 张空桌子, 请随便坐。 ”导游小猴子一听急了: “才5 张桌子, 我们这么多人能坐得下吗? ”猫咪算了半天也没有算清楚,于是转向屏幕, 向小朋友求救: “聪明的小朋友, 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 个人, 现在有32 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交流解题思路, 最后指出: 可以先算一算32 个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 32÷ 8。 这节课, 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课题,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 注重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如,教学“8的组成”时, 让学生先在桌子上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棒摆成一排,然后让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记,把8 根小木棒分成两堆,最后看哪个小组用的时间少,分法还多。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边摆,边说,边记。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不仅记住了所学知识, 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教学“小明前面站有5人, 后面站有3人,问一共有几人站队? ”这道思考题时, 我先装作冥思苦想的样子, 默不作声。学生摸不着头脑, 觉得很奇怪, 问:“老师, 你怎么了?”我说:“同学们,老师遇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然后再给学生陈述问题。实践证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积极思考, 互相讨论, 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四、 注重语言训练,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果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8 加几”时, 我让学生先自己摆一摆,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说的时候,我走下讲台巡视。看到有的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楚,我及时进行指导, 并表扬他想法不错。这样, 学生体会到了积极思维的愉悦, 从而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探究的动力, 最终提高了思维能力。
五、 注重开放性题的设计,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节课时, 利用多媒体创设聪聪带领同学们去公园玩,在玩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难题的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 请学生帮聪聪和他的同学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之后, 再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