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特点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试题,采用材料型任务驱动形式。试题从“理想的追求”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切入,引入汉代扬雄“以射箭为喻”的相关阐述,辅以“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的提示语,最后提出“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任务要求。
命题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古今融通,激发追求理想的精神
“追求理想”话题,引入汉代扬雄“以射箭为喻”的相关阐述,意在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表明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传统文化与青年生活、理想追求与青年心灵相契相融,文化厚重感与现实启发性有机统一。
2.形象设喻,富有启发教育作用
扬雄“弓矢的”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基础和方向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才好。
3.强化思辨,回归论述理性本质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与近几年来“注重情境设计”“突出实用写作”(书信、演讲、发言稿等情感色彩较浓)的高考作文不同,强化对考生的思辨能力的要求,回归论述文的理性本质。考生作文必须在深入理解“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含义的基础上,针对“修身”“矫思”“立义”(基础、方向、行动)等与“实现理想”的关系展开深刻的思考,结合“自身发展”写出深刻的感悟。
写作指导
一、构思角度指导
1.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修身、矫思、立义,奠而后发中的
先阐述理想的重要性,然后以“怎样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图景”的设问,将论述引向深入,抓住“基础”“方向”“行动”等要素,结合自身发展,分点阐述实现理想的途径,最后总结升华。
2.阐述修身矫思的意义——强基础,明方向,吾辈必能担当
行文可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突出“强基础”“明方向”两个方面。“强基础”,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这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明方向”,担当时代责任,即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论述不要空洞,要结合自身发展。
3.阐述矫思践行的意义——义导向,事躬行,弘扬民族大业
行文着眼于“义导向”“事躬行”两个方面,共同指向“弘扬民族大业”。“义导向”,即“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事躬行”即“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文章要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奋斗意志。
二、立意行文指导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古今融通,激发追求理想的精神——“射箭为喻”引导考生结合自身发展思考实现理想与基础、方向、行动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当代青年”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思辨、表达。
作文要获得高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意——追求时代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试题突出“当代青年”“矫思”“立义”等关键词,这就要求考生将理想追求与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做爱祖国、爱人民的奋斗者和奉献者,不要将理想局限于个人名利等小圈子,要有高远的思想境界。
例: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追求理想的过程,虽没有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没有草地之上辘辘饥肠、雪山之中冽冽北风,但其中艰难与逆境,亦不可估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新时代青年理应发扬先辈的长征精神:面对理想的大学,我们要孜孜以求;面对祖国的事业,我们要不倦取道。时代在翘首以盼:盼我们长大,盼我们坚强,盼我们为理想不断奋斗进取,盼我们披星戴月终携一璧荣光归来。
——《莫道热血就理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特点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试题,采用材料型任务驱动形式。试题从“理想的追求”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切入,引入汉代扬雄“以射箭为喻”的相关阐述,辅以“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的提示语,最后提出“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任务要求。
命题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古今融通,激发追求理想的精神
“追求理想”话题,引入汉代扬雄“以射箭为喻”的相关阐述,意在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表明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传统文化与青年生活、理想追求与青年心灵相契相融,文化厚重感与现实启发性有机统一。
2.形象设喻,富有启发教育作用
扬雄“弓矢的”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基础和方向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才好。
3.强化思辨,回归论述理性本质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与近几年来“注重情境设计”“突出实用写作”(书信、演讲、发言稿等情感色彩较浓)的高考作文不同,强化对考生的思辨能力的要求,回归论述文的理性本质。考生作文必须在深入理解“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含义的基础上,针对“修身”“矫思”“立义”(基础、方向、行动)等与“实现理想”的关系展开深刻的思考,结合“自身发展”写出深刻的感悟。
写作指导
一、构思角度指导
1.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修身、矫思、立义,奠而后发中的
先阐述理想的重要性,然后以“怎样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图景”的设问,将论述引向深入,抓住“基础”“方向”“行动”等要素,结合自身发展,分点阐述实现理想的途径,最后总结升华。
2.阐述修身矫思的意义——强基础,明方向,吾辈必能担当
行文可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突出“强基础”“明方向”两个方面。“强基础”,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这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明方向”,担当时代责任,即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论述不要空洞,要结合自身发展。
3.阐述矫思践行的意义——义导向,事躬行,弘扬民族大业
行文着眼于“义导向”“事躬行”两个方面,共同指向“弘扬民族大业”。“义导向”,即“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事躬行”即“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文章要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奋斗意志。
二、立意行文指导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古今融通,激发追求理想的精神——“射箭为喻”引导考生结合自身发展思考实现理想与基础、方向、行动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当代青年”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思辨、表达。
作文要获得高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意——追求时代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试题突出“当代青年”“矫思”“立义”等关键词,这就要求考生将理想追求与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做爱祖国、爱人民的奋斗者和奉献者,不要将理想局限于个人名利等小圈子,要有高远的思想境界。
例: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追求理想的过程,虽没有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没有草地之上辘辘饥肠、雪山之中冽冽北风,但其中艰难与逆境,亦不可估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新时代青年理应发扬先辈的长征精神:面对理想的大学,我们要孜孜以求;面对祖国的事业,我们要不倦取道。时代在翘首以盼:盼我们长大,盼我们坚强,盼我们为理想不断奋斗进取,盼我们披星戴月终携一璧荣光归来。
——《莫道热血就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