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设计并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在生物教学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把握好科学探究活动的密度
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众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教材中体现的疏密不同,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中要做到通览教材,调配课时并合理分配。如果密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影响探究的质量。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安排了三个探究、两个课外实践、一个调查和一个观察与思考。其中三个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探究内容与知识内容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而这三个探究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课时仅为3课时。因此在处理这部分时就应反复思考,将第一个探究活动提前一周安排在第一章进行,这样“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材料正好为“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提供观察材料,不仅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原料,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了探究活动的知识储备,避免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意识
科学探究活动不是花架子,而是一种科学活动的体验。无论是侧重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还是某一方面,都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中精心谋划。增强活力和感染力,要引导得深、探究得透。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这种教学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我们在“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油菜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回去找两个大些的广口玻璃瓶子或小盘子,在瓶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种子很快就发芽了,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过几天,种子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对比小麦苗和油菜苗长出的叶和根有何不一样。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以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系统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观察到根尖,特别是根毛,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与叶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麦种子的胚乳与油菜种子的子叶是供给胚发芽的营养。整个过程中学生很有兴趣,收获也大,不仅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假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此时,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例如,八年级上册“DNA粗提取实验”用的是香蕉做实验材料,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苹果或梨来替代香蕉,甚至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用枯枝落叶替代香蕉,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实验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多年来的生物教学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他们的一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把握好科学探究活动的密度
实验教材中安排了众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教材中体现的疏密不同,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中要做到通览教材,调配课时并合理分配。如果密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影响探究的质量。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安排了三个探究、两个课外实践、一个调查和一个观察与思考。其中三个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探究内容与知识内容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而这三个探究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课时仅为3课时。因此在处理这部分时就应反复思考,将第一个探究活动提前一周安排在第一章进行,这样“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材料正好为“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提供观察材料,不仅节约了时间,也节省了原料,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了探究活动的知识储备,避免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意识
科学探究活动不是花架子,而是一种科学活动的体验。无论是侧重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还是某一方面,都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中精心谋划。增强活力和感染力,要引导得深、探究得透。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这种教学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我们在“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油菜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回去找两个大些的广口玻璃瓶子或小盘子,在瓶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种子很快就发芽了,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过几天,种子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对比小麦苗和油菜苗长出的叶和根有何不一样。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以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系统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观察到根尖,特别是根毛,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与叶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麦种子的胚乳与油菜种子的子叶是供给胚发芽的营养。整个过程中学生很有兴趣,收获也大,不仅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假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此时,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例如,八年级上册“DNA粗提取实验”用的是香蕉做实验材料,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苹果或梨来替代香蕉,甚至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用枯枝落叶替代香蕉,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实验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多年来的生物教学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以便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他们的一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