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教学中我们应向学生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提高成绩。下面对化学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仔细地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仔细地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教学途径。
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困难的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进而放弃。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难。难怪有的教师抱怨:“我讲得已经够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教师没有及时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前反思的重点。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将使用教材的体会记录在课后反思中,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一般学生要强,这样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进行多种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另一方面,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创新火花,教师应捕捉信息,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增添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这样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仔细地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仔细地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教学途径。
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困难的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进而放弃。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难。难怪有的教师抱怨:“我讲得已经够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教师没有及时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前反思的重点。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将使用教材的体会记录在课后反思中,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一般学生要强,这样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进行多种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另一方面,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创新火花,教师应捕捉信息,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增添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这样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