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插图的德育价值简析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材插图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浓郁的“传统味”、高擎的“价值观”、深厚的“革命情”,德育资源丰富。通过认读插图、图文互用、借图拓展、由图及己、自配插图等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读懂画面内容,激活插图的德育功能,进而深化学生情感,强化其价值认同,并培育创新精神。由此,用好教材插图,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插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0-03
  自2016年秋季起,我国义务教育一年级和七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审定的语文教科书,简称“统编教材”,至今小学使用至二年级。教材的编写理念强调体现国家意志,播种核心价值观,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文本内容上,也体现在教材插图之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插图的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一、梳理教材插图特点,把握其德育元素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彩色版设计,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有的还不止一幅。以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笔者对教材中主要插图的类型、形式及内容进行了梳理(见表1)。仔细阅读这些精美的插图,我们不难发现其体现了如下特点:
  1.鲜明的“中国风”
  与原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比,统编教材减少了外国作品,增加了中国作家的作品。而且,教材在插图中大量增加了中国元素,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风”。如一年级上册古诗《画》、二年级上册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下册古诗《村居》《咏柳》等均配以山水、花鸟等中国水墨画。四册教材的封面均是彩墨人物画,色彩鲜艳,其中的人物服饰、头饰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统编教材的插图已没有课标实验教科书中那种“看不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插图,儿童画也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国画篇幅较多,画风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自觉。
  2.浓郁的“传统味”
  四册教材的封面内容分别是中国习俗、节日、民间艺术等。一年级上册封面是“放风筝”,下册封面是“过年”,二年级上册封面是“皮影戏”,下册为“舞狮”,内容都相当“传统”。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之《中国美食》,插图是中国传统美食,如烤鸭、水煮鱼、小鸡炖蘑菇的实物照片;《传统节日》则配以赛龙舟的水彩插画。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配以水彩插画,画中人物身着汉代服饰;《十二月花名歌》则配以中国传统名花牡丹、桃花、梅花、菊花等水彩画。可见,教材插图内容从日常衣食到艺术欣赏等,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华“传统味”,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3.高擎的“价值观”
  统编教材插图充分体现了中华主流价值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年级上册“识字”课《升国旗》的配图是“红领巾”向国旗敬礼的水彩插画,传递了爱国精神。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和大人一起读”之《胖乎乎的小手》一文,配以多幅生活场景水彩插图,传递了勤劳、尊老、家庭和睦的社会价值观念。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插图是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泼水,传递出民族团结及国家富强、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插图是邓小平和小朋友一起植树的照片,传递的是植树绿化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太空生活趣事多》课文配以太空和火箭水彩插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实践、创新的意识。
  4.深厚的“革命情”
  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统编教材不但保留且适当增加了中国革命传统题材作品,这类文本的插图也体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编写理念。一年级下册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插图是瑞金沙洲坝水井的實景照片,表现了饮水思源、不忘革命先辈的情感。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我爱阅读”栏目中《王二小》一文,配图是王二小勇敢面对日寇的插画,讲述了抗战时期小英雄们的英勇事迹。
  从以上分析可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插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元素。把握这些德育元素,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落实“立德树人”
  “读图”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插图,体会其内涵、思想,在语文能力训练中渗透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1.认读插图,读懂画面内容
  要发挥插图的育人功能,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插图画面的内容。教材插图来自于学生生活,但并非全部都为学生所熟悉。譬如,一年级下册的封面插图主题“过春节”,画面展现的堆雪人、吃冰糖葫芦等场景,孩子不难读懂。而对于二年级上册的封面插图“皮影戏”,孩子们未必都了解。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画面:画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进而解释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我爱阅读”《十二月花名歌》中的12种花,学生自然很难全部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应农历的12个月进行辨识。
  如前所述,统编教材插图的画风非常具有“中国味”,大量运用国画等形式。如古诗插图多配以中国水墨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识读画面内容,适当解读“画风”,或请学习过国画的孩子介绍国画的特点等。由此,在教学中渗透中国诗意文化及审美教育,于无声中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2.图文互用,激活插图功能
  统编教材的插图有时是课文内容的直观形象,有时则是课文内容的补充。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比较这些插图与课文的关系,实现图文互用,真正激活插图的育人功能。   例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描述了邓小平于1987年4月5日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情景,课文描写了邓小平挖树坑、栽树苗的情景,而插图则是邓小平给小树苗浇水那一刻的照片。在学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图文,学习课文第3段运用具体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借助插图,让学生描述邓爷爷给小树苗浇水的情景,从而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培养孩子们植树造林、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又如《千人糕》一课,课文的两幅插图呈现了米糕的制作材料和生产过程,可说是制作千人糕流程的水彩连环画,传递了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文中“爸爸”的话,认真阅读插图,说一说米糕是经过哪些环节、哪些劳动才做成的,从而体会“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的面前”。借助图文互用,学生描述画面、表达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熏陶,这种教育效果远非“说教”能比。
  3.借图拓展,深化学生情感
  插图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感人的故事或丰富的意蕴,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图画背后的育人素材,深化学生的“读图”情感。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比较简短,我们可以借助插图中的实景摄影照片,讲解“井”对于农村生活的重要性;借助插图中的两句话,拓展补充一些图片、视频,介绍毛主席及革命战士的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乡亲们的感情,借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又如《十二月花名歌》插图中配以多种鲜艳的花朵,我们在学生认读12种花的基础上,可以介绍这些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如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高潔、梅花的的坚强、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等,让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渗透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4.由图及己,强化价值认同
  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想使其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自觉中,就必须实现学生在情感和观念上的认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的画面内容、背后内涵等,联系学生实际,强化他们对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的认同感。
  如《胖乎乎的小手》四幅水彩连环画,呈现了兰兰用胖乎乎的小手替爸爸拿拖鞋、给妈妈洗手绢、帮姥姥挠痒痒等场景。我们可以引导一年级小朋友说一说图画内容,交流自己的小手帮大人做过什么事情,以此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温馨,唤起孩子们的亲情,进而认同中国家庭伦理观念。
  5.自配插图,培育创新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培养热爱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人,同时也是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未来接班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借助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例如,二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石》的插图是“猴子观海”摄影照片,文中提到“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黄山奇石。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意,为这些奇石配上插图。而《太空生活趣事多》课文插图比较简单,我们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根据课内外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写“未来的太空生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配上插图。以此激发孩子热爱科学的意识,培育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委网信办等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家校社工作合力,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本次专项治理行动的主要任务有:集中整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整治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专项治理低俗有害信息,加强对企业监督监管,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河南提出,各地中小学秋季开学后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班团队会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大多数学生依托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实现居家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学习日益彰显其重要性,技术赋能学习正当时。  2019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随后形成了《北京共识》,建议各国要在不同学习机构和学习场景中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和培训供给模式,以服务于学生、教职人员、家长等。2021年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测试中将首次将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思维纳
摘 要以多伊尔课程结构为论证框架,对小学少先队活动课与品德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制度层面看,前者旨在引导儿童完成向组织成员的转型,后者则致力于提升儿童公民素养;从课程标准(大纲)看,前者呈现线性逻辑,以“组织生活”“主题活动”构建全部课程内容;后者遵循生活逻辑,呈现低高异构的特点;从课堂层面看,前者重仪式和阵地建设,后者注重依托活化教材,优化社会资源。据此厘清二者关系,有利于实现二者的对话与共建
汪均裕,广西桂平市浔州高中校长,特级教师,广西“国(区)培计划”专家库成员,2018年入选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编写并公开出版辅导教材《中学考点专题突破 高中政治常识》《名师伴你行》等。  2019年高考,浔州高中又一次喜获丰收,毕业生大面积考入重点高校就读,“让每一个人都获得发展”的办学理念又一次得到印证,获得社会各界交口称赞。一时间,校长汪均裕又成为当地业界热议的焦点。同行们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保障学生安全,有效预防性侵害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學校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预防性侵安全教育、教职员工队伍管理、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预防性侵协同机制构建、学校安全督导检查等方面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安全和谐稳定,保障学生安全。  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教职员工队伍管理
俞国良在《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1期《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背景、内涵和路径》一文指出,“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实质就是从整体性和发展性的思路出发,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环境和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富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观。  “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实现路径,是在社会心理服务框架下,通过心理健康服务的中介作用,逐步走向社会心态培育。主要分为以下四点:首先,从个体层面强调健康与幸福。学
曹靚,原珠海市香洲区杨匏安纪念学校副校长,现珠海市香洲区第三小学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珠海市香洲区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发表多项课题成果,出版个人专著《小语文教师必须知道的写字口诀》。  2016年6月22日,珠海市香洲区在杨匏安纪念学校召开全区综合实践现场会,别具风格的田园生态校园与种植特色,给到会的老师以强烈的震撼。此后省内外多所学校慕名而来,充分肯定了学校田园特色的创新
摘 要低年段法治教育围绕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以具体化的规则媒介增进学生对规则的认知;进而让学生在践行规则中学以致用,并通过多种评价延伸规则教育,实现规则意识内化,才能真正让规则走进学生心中,为其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夯实基础。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2  自2016年统编《道德
高德胜在《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12期《论爱与教育爱》一文指出,教育爱是爱的一种类型,具有爱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独特性。  其一,教育爱是一种代际之爱,体现出上一代人 “为下一代人好”的善意。这种善意不仅仅停留在心意层面,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也就是说上一代人用自己的付出去帮助、扶持下一代人,体现出一种给予之爱的特征。而且,上一代人给予下一代人的,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 “有生命力的事物”,包括
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孩子们普遍对网络和网络游戏持正面认知。超过半数的中小学生喜欢网络游戏,大多数中小学生认可网络带来的正面影响;73.5%的中小学生认为上网能帮助他们开阔视野,73.8%的学生认为上网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此外,调查还发现,近半数中小学生乐于主动与父母谈论游戏,而主动与孩子谈論游戏的家长比例仅为32.4%。  专家